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阿尼玛卿雪山传说

阿尼玛卿雪山传说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阿尼玛卿雪山,藏语称“玛卿岗日”,海拔6282米,系昆仑山支脉,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西北部。雪山山势巍峨磅礴、冰峰雄峙,山色壮丽。在藏

民间文学 青海省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西宁市青海汉族民间小调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与民俗紧密结合的民间歌曲。其主要流传地在青海东部的汉族聚居地区。因受地理和历史演变的影响,这里的汉族民间小调蕴藏丰

传统音乐 青海省
青海湖祭海

青海湖祭海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青海湖祭海是环青海湖地区规模最大的一种民间祭海活动。祭祀青海湖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唐天宝十年(751)正月朝廷在敕封东南西北四位海神时,将西

民俗 青海省
藏族扎木聂弹唱

藏族扎木聂弹唱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扎木聂弹唱是青海藏区影响最大的弹唱艺术,主要流行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同德、兴海、贵南、贵德等县。扎木聂是藏语,意为“悦耳的琴声”,

传统音乐 青海省
藏族拉伊

藏族拉伊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藏族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区,结合地形而形成三块文化特色区域。拉伊是流传在青海、甘肃、四川等广大安多方言藏区的一种专门表现爱情内容的山

传统音乐 青海省
回族宴席曲

回族宴席曲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宴席曲流行于青海省门源县,它与回族迁徙到门源有着直接关系。据老人们回忆,宴席曲成形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宴席曲系由宋代宫廷的“燕乐”名称转化而来

传统音乐 青海省
青海下弦

青海下弦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青海下弦流传于青海省西宁市及附近的河湟地区,它产生于清代末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这一曲艺形式来源于乾隆时期“流栖所”中盲人的演唱,从清中叶直到清末民初,它一

曲艺 青海省
传统箭术(南山射箭)

传统箭术(南山射箭)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乐都县南山射箭是流行于青海省乐都县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明代时传入当地,至清代成形,历数百年而不衰。南山射箭比赛方式独特,内容丰富,深受当地汉、藏、回、土等各民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青海省
拉仁布与吉门索

拉仁布与吉门索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拉仁布与吉门索》是土族民间长诗,用土族口语创作并演唱,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在群众中相沿传袭,至今仍为活态的口头文学形式。这部民间文学作品用

民间文学 青海省
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申报地区或单位:西藏自治区措美县、林芝地区、普兰县、安多县、申扎县青

民俗 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藏族婚宴十八说

藏族婚宴十八说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藏族婚宴十八说是流传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藏族聚居地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它伴随藏族婚俗而形成,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间有一种说法——“婚宴进行十八昼夜,婚礼祝

民间文学 青海省
康巴拉伊

康巴拉伊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治多县康巴拉伊源自藏族古老的口头传统文学,是藏族传统韵文体说唱形式,由12部分组成,在康巴及其周边地区广泛流传,是藏族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重要形式。藏族青年从相

民间文学 青海省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

羌族碉楼营造技艺申报地区或单位:四川省汶川县地处川西北高原的羌族人民,在其历史背景下,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空间形态—碉楼,因而这里享有“千碉之国”的美誉。碉楼,羌语称“邛笼”,《后汉书

传统技艺 四川省,青海省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湟中县湟中银铜器加工工艺已有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它可分为银器和铜器两种加工工艺。银器加工工艺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

传统技艺 青海省
土族服饰

土族服饰

申报地区或单位: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土族服饰种类繁多,别具一格,最古老的服饰有“托欢”、“扭达”、“普斯尔”、“秀苏”、“恰绕”等。互助土族服饰具有畜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相交融的特

民俗 青海省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