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非遗
畲族民歌

畲族民歌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宁德市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有悠久的历史

传统音乐 福建省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福建省寿宁县、屏南县中国桥梁

传统技艺 浙江省,福建省
南音

南音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两宋等朝代中原移民把音乐文化带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

传统音乐 福建省
高甲戏(柯派)

高甲戏(柯派)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高甲戏旧称“戈甲戏”、“九甲戏”,是福建五大剧种之一。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早期称“宋江仔”、“宋江戏”,清末始出现“高甲戏”之名。高甲戏的脚色体制中,以丑

传统戏剧 福建省
傩舞(浦南古傩)

傩舞(浦南古傩)

浦南古傩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浦南镇流传的“浦南古傩”又称“大神尪”,是一种古老的傩舞形式。浦南镇共有两尊“大神尪”:一尊是七品县官形象,另一尊是书童形象。“

传统舞蹈 福建省
泉州拍胸舞

泉州拍胸舞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拍胸舞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闽南地区的浮桥、江南一带及泉州、金门等地。拍胸舞形式比较简单,仅一二人便可随时随地随意起舞。拍胸

传统舞蹈 福建省
雕版印刷技艺

雕版印刷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连城县福建省连城县四堡雕版印刷技艺起源于宋代,发展于明代,至清代达于鼎盛,它主要流传于福建省连城县四堡乡务各村及马屋村。四堡是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

传统技艺 福建省
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砀山唢呐、长汀公嫲吹)

唢呐艺术(徐州鼓吹乐、砀山唢呐、长汀公嫲吹)

徐州鼓吹乐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唢呐以徐州的丰县、沛县、睢宁县和市区最具代表性。作为京杭大运河漕运枢纽的徐州,唢呐在明代走进了徐州民间音乐生活。徐州唢呐曲目繁多,内容丰富

传统音乐 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
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灵源万应茶、永定万应茶)

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灵源万应茶、永定万应茶)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健康是人和自然适应的过程,是机体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过程。疾病是内外环境不平衡的结果,其病因有三:一为外因,指自然气候变化的影响;二为内因,指机体自身调节

传统医药 山西省,福建省
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漳州八宝印泥)

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漳州八宝印泥)

印泥是图章盖印所使用的一种涂料,因其中的主要原料朱砂呈鲜红色,古代又称之为“丹泥”、“印朱”等。印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封泥,当时无纸,人们以简牍(用来书写的竹板)为书写材料。传递公

传统技艺 上海市,福建省
五祖拳

五祖拳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武术渊源可追溯至东晋,当地的各种武技以五祖拳最具代表性。五祖拳是福建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据现存古谱记载,它包括五种拳法:一达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福建省
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木偶头雕刻(江加走木偶头雕刻)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木偶头是深受世人喜爱的民间艺术珍品,木偶头雕刻源自传统的木偶神像雕刻。泉州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雕刻能手,其中崛起于20世纪前半期的江加走是一位承前启后

传统美术 福建省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福建省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始于唐末,兴于明清而盛于现代。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

传统技艺 福建省
歌会(瑞云四月八、四十八寨歌节)

歌会(瑞云四月八、四十八寨歌节)

瑞云四月八申报地区或单位:福建省福鼎市瑞云四月八歌会是福建省福鼎市硖门畲族乡瑞云畲族村畲民的重要节俗之一。瑞云居住着蓝、雷、钟、李等姓的畲族同胞,每年农历“四月八”,畲族歌手通过“

民俗 福建省,贵州省
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五常龙舟胜会、安海嗦啰嗹习俗)

端午节(罗店划龙船习俗、五常龙舟胜会、安海嗦啰嗹习...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又名“重午”、“端五”、“蒲节”等。“端”有“初”的意思,故“初五”称为“端五”。夏历(农历)正月建寅,按地支顺序,五月恰为午月,加上古人常将五

民俗 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