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苗族历来无文字,直至上世纪初,苗族无文字的历史才得以终结。而作为“服饰大族”的苗族,其服饰中丰瞻的表象符号因此成为苗族文化传承中重要的“无字天书”。苗民把针线当作笔墨,对苗族的迁徙、战争和族源进行了生动地诠释,[1]反映了苗民的信仰、传说、生境和审美观。加之苗族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形态,不同地域的服饰图案和结构形成各自特征,呈现出服饰文化的空间差异。所以,苗族服饰具备多重价值———工艺、艺术、文化与文物价值。但时至今日因受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服饰文化的多元性和地域性正逐步消失并趋向汉化,制作工艺正在凋零,有人形容“未来苗族服饰将被保存在国外博物馆,其余会退出历史舞台”,[2]所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这一重要民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贵州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之内涵辨析
从有形的文化资源角度而言,台江地区的苗族服饰大致可分为方你、方白、方秀、方纠、方南、方翁、革一、翁芒、后哨等九种类别。女装华美,多以藏青或藏蓝(蓝中略带红)为底色,采用多种颜色的挑花或刺绣来装点,[3]喜好绣制大朵花样,刺绣密集,几乎遮盖底色。若是盛装,花样通常以红色为主,若是二等盛装,则是红底绿花,花样以绿色为主。男装一般下身穿宽松的长裤,上身着对襟的上衣或者大襟右衽上衣,相较于女装,极其朴素。其中,老年男性多穿大襟右衽上衣,头裹青布头帕,中青年男性则着对襟上衣,而近些年开始盛行穿中山装。
从有形的文化资源角度来看,台江苗族服饰首先彰显了本民族的民族变迁史。苗族先民被称为“三苗”,历史上迁徙频繁,最早居于黄河中下游,自殷、周时期开始西迁,其先后共有九大氏族迁至台江定居。按照连名进行推算,台江苗民约已历经了七八十代,两千多年前入迁至台江县。在迁徙过程中,当地苗民开疆拓土,建成九大鼓社,被称为九鼓苗族。同宗的兄弟一般居住毗邻的村寨,而同一家族则穿着同类的服饰居住在一处。因此,台江县形成了依照苗族方言或服饰划分的九种类别。除服饰类型外,其服饰上所绣制的纹样也承载了先民的史迹并代代相传。如苗衣披肩、围腰的图纹中有反映先民曾居住的城市、街道和城墙的,裙裾上的线条有体现先民迁徙路线的。其次,苗民的民族价值观一定程度上通过服饰得以展现。银饰,作为苗族服饰中夺人眼球的重要构件,在苗族人看来不仅有辟邪驱邪的功用,也蕴含了富贵吉祥的内涵。据说,银饰还与生殖崇拜有关,所以女性服饰中多以银饰装点,台江当地因此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一说。此外,银饰还反映出当地苗民的财产观。佩戴银饰质量越好、数量越多,意味着主人越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