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五分钟搞明白:新疆的维吾尔族,到底是谁的后裔?

维吾尔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长期以来,维吾尔族人民在共同维护边疆安定、促进民族和谐、发展地区经济等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关于维吾尔族的起源问题,研究者众多。本文以大量史实、研究文献为依据,尝试阐明维吾尔族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程。

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魏晋南北朝的丁零(高车、敕勒),到隋唐时期的回纥(袁纥、韦纥、回鹘),再到元明时代的畏兀尔, 16世纪初形成了近代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史可分为五个阶段:一,公元前3—5世纪,丁零进入新疆,臣服于匈奴、柔然;二,6—8世纪中叶,突厥灭亡,回纥建国;三,8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回纥称霸草原;四,9世纪中叶---13世纪初,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两强并立,新疆西部率先伊斯兰化;五, 13--16世纪初,察合台汗国时期,近代维吾尔族正式形成。


维吾尔族民族服装(摄于新疆天池)


第一阶段:公元前3世纪—5世纪,丁零人由贝加尔湖进入新疆北部游牧,先后臣服于匈奴、柔然

丁零,又称敕勒、铁勒、高车,公元前3世纪起就在贝加尔湖附近游牧,后被匈奴征服。1世纪末,匈奴被汉朝打败后西迁,一部敕勒南下进入中原,被称为丁零。因敕勒人的车轮高大,鲜卑人因此称其为高车。敕勒由十五个部落构成,其中较大的有袁纥(即回纥)、薛延陀、同罗、仆骨、拔野古等部。


瀚海(今贝加尔湖)


3世纪左右,丁零的游牧区域扩大到三个地方:一部西迁至今新疆阿尔泰山和塔城一带,称为西丁零;一部仍留在贝加尔湖故地,称为北丁零;另一部南下今甘肃河西走廊、宁夏一带游牧。南北朝时期, 阴山一带草原已有大量敕勒人聚居,因此被叫做敕勒川。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出现于此时。

5世纪初,袁纥随同北丁零(高车)臣服于柔然。487年,由于柔然在北魏打击下不断衰落,北丁零(高车)首领阿伏至罗率众十余万脱离柔然,西迁到车师前部(今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故地,建立了高车国。6世纪初,西丁零曾在蒲类海大破柔然。541年,柔然再次进攻,高车国被灭。7世纪后,西丁零臣服于西突厥。

新疆吐鲁番交河古城

4-6世纪的中国,正值魏晋南北朝乱世。大批汉人为躲避战火从中原迁入新疆,逐渐在高昌周围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汉人聚居区。这里佛教盛行,寺院林立,兼有祆教(即拜火教)和摩尼教。早在327 年,前凉张骏曾在此设立高昌郡。442年,汉化的匈奴人沮渠无讳率一万余户在高昌称王。460 年起,高昌进入了高昌王国时代, 四个汉族王朝阚氏、张氏、马氏、麴氏先后存在了180年。640年,高昌王国被唐朝大将侯君集所灭,该地设置安西都护府(后迁至龟兹), 统领龟兹、疏勒、于阗、碎叶等安西四镇。此时南疆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居民,主要是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还有部分月氏人、粟特人、吐蕃人和吐谷浑人。

高昌国铜钱

第二阶段:6—8世纪中叶,突厥崛起、分裂直至灭亡,回纥灭亡后突厥,建立回纥汗国

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后崛起,建立了突厥汗国,从此称霸蒙古草原和西域。此时袁纥已改称韦纥,游牧在鄂尔浑河(今蒙古国境内)流域。605年,突厥处罗可汗向丁零各部勒索钱财,因担心他们心生怨恨,就把几百个部落酋长全部坑杀。韦纥愤怒之下,联合同罗、仆骨、拔野古等部一起叛离突厥而去。随后改称回纥(突厥语中“团结”、“联合”之意),因为统辖的部落有九个,故称九姓回纥。回纥的汗姓为药罗葛,后来的回鹘可汗大多出自药罗葛氏。


回鹘文字



回纥在薛延陀北边的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流域建立牙帐。

时健俟斤担任首任酋长,部众达10万人,其中士兵5万。583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630年,大唐战神李靖奇袭阴山,灭亡东突厥。646年,李勣率唐军灭亡薛延陀。同年,回纥酋长吐迷度率领部众到达黄河北岸,表示愿意归附唐朝,被唐太宗封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即贝加尔湖)都督。657年,大将苏定方统兵灭亡西突厥(详见《前哥说历史》之“五分钟搞明白:突厥人被大唐帝国打败后,去了哪里 ?” )。

682年,阿史那骨咄陆叛唐,建立后突厥汗国。默啜可汗继立,占领今新疆和中亚,后突厥再度强盛。745年,回纥酋长骨力裴罗斩杀后突厥白眉可汗,灭亡后突厥,并占据突厥故地,正式建立回纥汗国(又称维吾尔汗国),定都斡耳朵八里(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九姓回纥随后打败拔悉密、葛逻禄部,从此号称十一姓回纥。经唐玄宗册封,回纥酋长骨力裴罗成为回纥第一任可汗。此时回纥势力达到极盛,版图东至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阴山,北方各游牧部落纷纷归附,臣服于回纥。


回纥汗国建立


657年西突厥灭亡后,吐蕃趁虚而入,占领了安西四镇。随后唐朝和吐蕃在南疆展开拉锯战,互有攻守。692年,大将王孝杰大破吐蕃,再度收复安西四镇。702年,唐朝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设置北庭都护府,后来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747--750年,高仙芝率远征军先后攻破小勃律国(今巴控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并生擒两国国王。唐朝在中亚的统治达到巅峰。


第三阶段:8世纪中叶---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维吾尔汗国)空前强盛,称霸蒙古大草原和西域

751年,高仙芝率远征军与阿拉伯军队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市)激战,由于葛逻禄部临阵背叛唐军战败。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驻戍西域的唐军多数被调入内地平叛。唐朝势力衰落,导致回纥、葛逻禄、吐蕃在西域展开了激烈争夺。此时,葛逻禄部强盛,占据楚河流域,并联合吐蕃攻打回纥。


阿拉伯轻骑兵


788年,回纥取“回旋轻捷如鹘”之意,改称回鹘。795年,回鹘赶走了吐蕃,控制了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 812年,回鹘保义可汗亲率大军,大破吐蕃和葛逻禄联军,占领七河流域(位于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锡尔河(中亚大河,流经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三国)、费尔干纳(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等地,控制了准噶尔盆地及楚河流域(位于今吉、哈两国境内)

这个时期,有相当数量的回鹘人进入天山南北、葱岭西和甘州地区(今甘肃张掖)游牧。

总体来讲,回纥和唐朝始终保持了较好的关系。回纥曾两次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收复了长安和洛阳。唐朝也给予回纥很高规格的礼遇,回纥15位可汗中有11位受到唐朝册封,先后有7位唐朝公主下嫁回纥,而回纥可汗也多次给唐朝进贡宝马、貂裘等珍品。

第四阶段:9世纪中叶---13世纪初,回鹘汗国(维吾尔汗国)灭亡后,西域地区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长期对抗,新疆西部率先实现伊斯兰化,东部表现为回鹘化和佛教兴盛

840年,以回鹘大臣句录莫贺为内应,黠戛斯率十万大军攻破回鹘都城,杀死回鹘可汗。曾左右东亚和中亚局势近百年的回鹘汗国就此灭亡。回鹘部众除了少数留在故地外,分为四支迁徙:一支(十三部)随新立的乌介可汗南下,另外三支西迁。南下的一支,与唐朝发生争战,被唐将张仲武、刘沔、石雄打败,乌介可汗被黑车子部落杀死,余众融入中原汉族。

西迁的三支中,最大的一支有十五部,约10余万人,由国相及职和庞特勤率领,进入葱岭西(今帕米尔高原),打败葛逻禄,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并迅速把疆域扩大到唐朝安西、北庭两都护府所辖的大部地区。


葱岭(帕米尔高原)风光

两支残部,一支进入天山南麓的西州(今新疆吐鲁番),当地回鹘汇合,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进入被吐蕃占据的甘州(今甘肃张掖),与当地回鹘融合,建立了甘州回鹘政权。葱岭西回鹘、高昌回鹘这两支,经过数百年与本地土著居民的混居、融合、同化,演变为现代的维吾尔族。甘州回鹘则演变为今天的裕固族。

回鹘西迁后再次崛起于西域,吐蕃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840---1006年,西域的政治格局是喀喇汗王朝(葱岭西回鹘)、高昌回鹘、于阗国三足鼎立(见下图):


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于阗国三足鼎立


960年,喀喇汗王朝的木萨汗宣布伊斯兰教为国教后,喀喇汗王朝和信奉佛教的于阗国之间爆发了长达40年的宗教战争。1006年,于阗国战败,被喀喇汗王朝吞并。西域的政治格局从此由三足鼎立,演变为西部的喀喇汗王朝(葱岭西回鹘)和东部的高昌回鹘两强对抗(见下图)。

喀喇汗王朝—高昌回鹘王国两强对抗

11世纪中叶,维吾尔风格长诗《福乐智慧》的诞生,标志着喀喇汗王朝境内伊斯兰文化和突厥文化已得到初步整合,既不同于伊斯兰一阿拉伯文化、也不同于和伊斯兰一伊朗文化的伊斯兰一维吾尔文化初步形成。12世纪末,位于新疆西部的喀喇汗王朝,率先完成了全民伊斯兰化。而东部的高昌回鹘王国,直到15世纪末才被伊斯兰化。

喀喇汗王朝(840----1212年)

又称葱岭西回鹘、喀喇汗国、喀拉汗国。喀喇汗王朝实行双王制,大可汗尊号为阿尔斯兰汗(又称阿萨兰汗),意为“狮子王”,都城在八剌沙衮附近的喀喇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副可汗称为博格拉汗,意为“公驼王”,都城在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


喀喇汗王朝重骑兵


有的史书将喀喇汗王朝译为黑汗王朝,这种叫法是错误的。在维吾尔语中,“喀喇”除了有“黑色”之意 ,还有“伟大”、”最高”的含义。比如,喀喇昆仑山并不是指“黑色的昆仑山”,而是指“巍峨的昆仑山”。喀喇汗王们还喜欢自称“桃花石可汗”,并把它印制在钱币上。“桃花石”是古代中亚人对中国的称谓,这就意味着喀喇汗王自认为是“中国的国王”,这可能与回鹘始终和唐朝皇室保持通婚,即位的可汗多是唐朝公主的后代有关。

1041年,喀喇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开始走向衰落。1134年,东喀喇汗国成为西辽的附庸。1141年,西喀喇汗国的宗主国塞尔柱帝国被西辽打败,首都撒马尔罕被占领,西喀喇汗国从此成为西辽的附庸。1212年,西喀喇汗国被花拉子模帝国所灭。

高昌回鹘 :981---1132年

也称西州回鹘、北庭回鹘、和州回鹘,元明时期改称为"畏兀儿" 。790年,回鹘控制了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地区。866年,回鹘酋长仆固俊大败吐蕃大将论尚热,夺取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地。

新疆吐鲁番火焰山(摄于火焰山)

981年,仆固俊的后裔正式脱离喀喇汗国,也自称“阿尔斯兰汗”,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同年向宋太宗上书,自称“西州外生(甥)”。经过几代回鹘首领的开拓,王国疆域最大时西到巴尔喀什湖,东到哈密,南越塔里木沙漠,北达阿尔泰山。1132年,西辽开国皇帝耶律大石兵临城下,高昌回鹘王国归顺西辽。

高昌回鹘王国时期,当地土著回鹘化的痕迹很明显。以粟特文字母为基础的回鹘文,取代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突厥文。宗教信仰仍以佛教为尊,摩尼教、祆教、景教同时并存。宋使王延德出访高昌后曾记载,高昌有佛寺五十余所。近代吐鲁番地区也相继发现大量高昌回鹘时期回鹘文佛经残卷。这些都从侧面证明了当时佛教的盛况。

于阗( tián )国

于阗国位于塔里木大沙漠以南,昆仑山以北,是丝绸之路新疆段南道的强国之一。于阗国历史悠久,建国于公元前232年,在汉代西域都护府建立后即归属汉朝。自古崇尚佛教,魏晋时期已成为著名的佛教中心。中国历史上前往印度取经的两位高僧法显和玄奘,都曾在于阗国停留。648年,于阗成为大唐安西四镇之一。912年,尉迟婆跋继位为于阗王后,自称“唐之宗属”,以唐朝国姓李氏为姓,改名李圣天,行政制度处处模仿唐朝,被称为于阗“李氏王朝”。于阗国的土著居民是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1006年被喀喇汗王朝吞并后,语言和人种逐渐回鹘化,在高压政策下国民陆续皈依伊斯兰教 。


新疆和田县


第五阶段:13世纪初--16世纪初,新疆进入察合台汗国时期,近代维吾尔族正式形成。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相继征服西辽和花拉子模帝国。西域随后成为察合台汗国领地。1348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由于东察合台汗国操突厥语的蒙古部族自称“蒙兀儿”,东察合台汗国也被称作“蒙兀儿斯坦汗国”。《明史》则将其称为“别失八里国”、“亦力把里国”。 1509年被叶尔羌汗国取代。


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察合台汗国、西察合台汗国

东察合台汗国时代,是新疆地区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又一个高峰时期。东部察合台汗国首任可汗秃黑鲁帖木儿,是第一位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王。1354年,秃黑鲁帖木儿正式信奉伊斯兰教后,强制原本信奉萨满教的所有臣民民改宗,违抗者处以死刑。当年有16万帐蒙兀儿集体改宗伊斯兰教。秃黑鲁帖木儿死后,其子黑的儿火汗即位后,向东部吐鲁番佛教地区发动所谓“ 圣战”,并强迫当地居民昄依伊斯兰教。其后的多位可汗,继续推行伊斯兰化政策,并强制将牧民前往农业地区。

从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开始,到16世纪初东察合台汗国灭亡为止,经过近7个世纪的部落迁徙、分化、重组与融合,新疆地区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居民生活方式,由游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宗教信仰,由佛教、摩尼教、萨满教、祆教同时并存,转变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语言文字,由回鹘文、汉语、突厥文、波斯语、吐火罗文、蒙古文并存,转变为以回鹘文为基础的察合台文(维吾尔语的前身)占据统治地位。尤其是集音乐、舞蹈、诗歌、戏剧为一体的大型套曲“木卡姆”的出现,标志着近代维吾尔族正式形成。

新疆木卡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