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民族认同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尤其是多民族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也是一种具有文化普遍性的心理现象。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问题不但会给少数民族个体带来心理压力,使他们产生孤独、恋家、疏离感等复杂的心理,而且会对多民族地区和国家稳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特别是西南地区基本上是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认同,对西部多民族地区和整个国家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
民族认同研究的主要研究者Phinney认为,民族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包括对民族的归属感、对民族的积极评价,以及对民族活动的行动卷入[1]。Carla认为民族认同是指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以及对其民族身份的承认。我国学者高永久认为,民族心理认同是该民族群体成员普遍具有的对本民族归属感和感情依附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而史慧颖、张庆林等认为我国的民族认同不仅包括对本民族的认同还应包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并认为从操作性角度看,民族认同包括归属感和建立在民族各认知要素上的积极情感,这些认知要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比如语言、风俗等)、社会因素(比如经济状况、教育水平)等。从结构上看,民族认同包括三个成分:一是归属感和对民族的整体态度,二是对民族文化的态度,三是对民族社会状况的态度[2]。张海超从微观层面对民族认同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族群认同的依据最少包含三个方面:文化是族群认同的基础和天然边界;历史记忆为其提供合法性,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成为认同本身的组成部分;上述两者必须接受社会因素的改造”[3]。毋庸置疑,文化认同对民族认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在民族相互交流中维持着本民族的主体性地位,也正是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人们可以区分“我族”和“他族”。因此,文化是民族认同的最基本要素,在文化上处处体现着本民族的认同感,基于此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民族认同,这里从服饰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苗族的民族认同。
苗族历史悠久,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重庆、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市自治区,并扩散到东南亚各国及美国。这一分布状况与苗族历史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苗族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的历史。根据史料,苗族的先民原先居住在中原地区,“三苗”、“九黎”部落都是其先民。他们的祖先蚩尤曾与黄帝、炎帝发生过激烈的战争,最终涿鹿之战蚩尤大败被杀,之后他们的部落迁到了长江流域。史书上说的“左洞庭,右彭蠡”,是指住在洞庭湖与鄱阳湖之间,即今江西和湖南一带。再后逐渐西移,进入湖南、湖北地区。因当时是楚国地界,称为荆楚,成为“南蛮”的一部分。苗族西迁到武陵地区,而称“武陵蛮”;迁到沅江上游的五溪地区,而称“五溪蛮”。唐代以来,始称为“苗”。在这之后,苗族继续西迁,沿着清水江、苗岭山脉,陆续进入了黔东南、黔南、黔西北地区,深入到黔中腹地,遍布山谷。苗族一代一代的迁徙,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和与其他民族杂居的格局。在不断的迁徙中,苗族不仅保持和丰富了自己的文化,还将自己的文化影响其他民族,同时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成了今天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灿烂多姿的苗族服饰文化。
苗族服饰包括衣服、头饰及其各种银饰等,依据地域的不同,服饰可谓种类繁多。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很多历史文化信息都是通过服饰文化来传承的,优美的民族服饰不仅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美的追求,更体现了民族情感诉求和民族的归属感与民族认同感。
二、苗族服饰对民族认同的历史记录
苗族服饰记录了历史,让苗族人民从服饰找到民族的历史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苗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却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苗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文字记载的功能。
苗族的历史是一部沉重的迁徙史,苗族的起源、迁徙和发展没有苗文记载,全靠歌谣传说、工艺美术和有关史料反映出来。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的苗族服饰图案最能表现苗族的文化特征。如苗族的“迁徙裙”,有81条横线,分九级,表示蚩尤有九子,每子又有九子,共81子,即九黎部落;“三条母江裙”,表示过去蚩尤失败后苗族迁徙,过黄河、长江和嘉陵江;“七条江裙”,表示祖先迁徙过七条江河。“星宿花”表示蚩尤和黄帝打仗时,在夜里行军,就靠星宿指引方向。“蜘蛛花”表示祖先被围困时顽强战斗的精神。“虎爪花”叙述迁徙到深山后打虎的故事等等。花带上的“马”字纹和水波纹则是苗族祖先迁徙时万马奔腾过江河的壮观气势。而苗族银帽上浮雕的“骑马飞渡”图案寓意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向人们诉说了一段艰辛的往事:苗族先祖从前生活在富饶的大河平原地带,由于战争所迫跨黄河、过长江一路迁徙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开荒辟土、繁衍生息。将这段历史刻在银帽檐上是要告诫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先民们英勇奋战、顽强拼搏、勤劳勇敢、刻苦耐劳、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4]。从这点上说,苗族服饰反映了苗族的民族精神。在诸如2010年中国雷山苗年暨西江鼓藏节这样隆重的节日或祭祀中,穿着盛装的苗族人民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更能激起他们对本民族的历史自豪与认同感。
可见,无论是苗族服饰反映的民族迁徙史还是苗族服饰体现出来的民族精神,都是历代苗族人民对于苗族作为一个民族的强烈民族认同的历史记录。
三、苗族服饰对审美情感的表现
苏珊·朗格说:“艺术就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创造”[5]。她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性形式。苗族没有文字,无法通过文字作品来表达和记载民族的共同情感,服饰就是他们表达各种情感的载体。
苗族人民多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花虫鱼草飞禽走兽都成为苗族妇女制作服装花纹图案的素材。苗族对山水风情,花鸟虫鱼的感情,都移情、物化到审美对象———服饰中。他们采用花、鸟、龙、蝶等图案纹样来装饰自己、装点生活和怀念祖先,充分反映了苗族人民创造古代文化和征服自然、运用自然的精神,体现了苗族人民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追求。苗族服饰所表现的情感特点,除了体现在服饰图案上外同样体现在色彩的表达上。这在苗族服饰中,红色绿色尤为可见。大红色与苗族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红色,火、太阳、战斗的鲜血与人的生活、狩猎、生命的密切联系,体现出原始生命的色彩。除了红色,其他暖色调的运用也十分多。如毕节大兰山苗族未成年女性服饰大多在白色底子绣上大红色、金黄色纹样,中间穿插绿色、黑色、蓝色等对比色,使得红色、黄色特别耀眼,整个服饰显得十分华丽和喜庆[6]。无论是服饰图案还是色彩表达都是苗族人民对于美的情感的需求,表现出苗族质朴的审美情感追求,特别是体现他们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美的独特审美情感。
四、苗族服饰的族徽认同功能
苗族服饰有着族徽的作用,具有族徽认同功能,代表各自的族群认同,用来区分不同苗族支系。
苗族有上百个支系,每个支系的传统服饰都有浓郁的特色以此区分不同群体,起到族群凝聚力的作用。不同的服饰风格起到标示不同支系的作用,如台江县城郊的苗族妇女着藏青百褶裙,长至脚面,盛装上衣绣花精美,光彩照人;几十里外的岩板、巫脚等山村的苗族女裙则不足一尺长,上衣也很少绣花。贵州各地的苗族服饰样式亦多,各支系服饰风格各异。所谓“白苗”、“黑苗”、“花苗”、“青苗”等就是依据所着服色而来的自称或他称;也有根据妇女的裙样,称为“长裙苗”和“短裙苗”的。而服饰图案在苗族服饰中的族徽作用尤为突出。湘西苗族支系以凤为族徽,苗夔氏族以麒麟或狮子为族徽。苗莱氏族以鱼、虾、水为族徽,而黔东南苗族则以牛龙作为自己的族徽。不同的族徽体现在苗族独特的着装风格中,既把苗族与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又可以区分苗族内部不同支系,体现出强烈的族徽认同感。
五、苗族服饰的认同情结
苗族服饰图案作为一种图腾反映了苗族强烈的蚩尤崇拜和认同情结。苗族区别于他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苗族认为蚩尤是自己的祖先,而自祖先蚩尤而来的“集体受难意识”,构成了现今正在建构中的苗族民族认同意识的核心[7]。
《述异记》曰:“有蚩尤神,俗云: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今冀州人绝地得髑髅如铜铁者.即蚩尤之骨也。今有蚩尤齿,长二寸,坚不可碎。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据《太平御览》卷七九引《龙鱼河图》所述:“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在各种史料中蚩尤被描绘成人身、乌翅、牛角、牛蹄。所有这些关于祖先蚩尤的特征都反映在苗族人民的服饰上。苗家把用银饰打造成牛角的形状戴在头上,如苗族的头饰“角冠饰”以及牛角形银冠。现在居住在贵州西部织金县龙场乡境内的苗族妇女头饰,她们用长约50厘米的巨形木梳在脑后用线与发扎紧固定,将头发缠绕头顶,然后用线带在两木梳角尖和头部捆扎成型,远看似头上长着一对大长角。其装束形象地再现了苗族远古部族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的服饰装扮[8]。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族人民对于牛角的装饰渐渐更为注重审美感,苗家人把宽而大且重的牛角银饰戴在头上,牛图穿在身上,以它为美,以它为荣。苗家姑娘喜欢绣花,所绣的花图案也更多关于牛的图案,穿在身上的图案也有关于牛的各种图纹;穿的银饰、戴的银饰都镂刻成为牛的图纹和以牛的角为造型而打造出银饰“牛角”,在小孩子的帽子上也通常钉上银饰牛图案。牛角有很多样式,一般分为大小两类,黔东南雷山那带的都是戴的大牛角;而凯里附近的苗族都是戴的小牛角。但是,不管是那种形式的牛角头饰或者牛型服饰图案以及关于牛的苗绣,都意欲着苗族人民对于祖先蚩尤的无比崇拜和尊重,是一种对祖先崇拜的物化表现。这些绣于苗族服饰的牛具有装饰和表意的双重功能,具有符号性的表征意义及明显的地域特征,成为了苗族作为一个民族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六、结语
综上所叙,苗族服饰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这样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苗族服饰中的头饰、服饰图案、色彩等等,不仅体现了它所具有的艺术特质,而且反映了苗族的历史,苗族对于美的追求、对于祖先的崇拜之情。它已经不单是一种服饰一种艺术了,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符号,成为了苗族区别于他族的特有标记。它所表达的苗族精神风貌,民族的尊严感和历史自豪感,特有的审美情感,体现了苗族特有的民族认同意识,成为苗族民族认同的一个最重要标志。同时,苗族民族服饰文化所传达的民族认同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在受全球多元文化猛烈冲击,青少年价值观念混乱的今天,苗族民族服饰文化能够培养苗族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意识到自己文化群体的成就以提高自我和群体的尊严,形成民族认同感,进而确立正确的身份意识和自我认同感。因此,应把苗族服饰文化作为苗族青少年教育的一个重要题材或者教材。
参考文献
[1]龙湘平.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3]张海超.微观层面上的族群认同及其现代化发展[J].云南社会科学,2004(3).
[4]龙湘平.苗族服饰的民族主义精神[J].民艺之窗,2006(6.)
[5](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杨洪文.生命本能的色彩体现——黔西北苗族服饰文化解读[J].毕节学院学报,2007(2).
[7]杨志强.蚩尤崇拜与民族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10(2).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