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乡村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摆金式苗族服饰(头饰)调查札记
苗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据民族服饰研究专家调查统计,国内苗族的服饰有200多种。服饰不仅是一个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文化特征。
一、摆金式苗族服饰分布现状
摆金式苗族服饰属于苗语川黔滇方言惠水次方言东部土语区的一种服饰类型,主要盛行于贵州省惠水县摆金镇冗章村的摆架、卧马、高寨、岗金、长寨、冗让,以及石头寨的虫鸣哨、冗共、杨梅坡、葫芦山、孔引、楼房等自然寨;宁旺乡的大寨;关山乡的长地、掌平、打铁寨、掌灵;甲浪乡的烂木桥寨、烂岩寨、杉锅寨、扪摆寨、杉木寨、孔让、屯脚、新寨、冗森、单扒、单阳、大树脚等;鸭绒乡的松荣、卜所、思岗、烧箕冲、冗以、平潘、新邦、摆构、磨子冲等地;和平镇的大围,龙洞、垅电光、满村、龙井、长坡、水岩、高坪等行政村内的大部分苗族村寨。盛行这种服饰类型的苗族有14000多人,主要是由吴、唐、杨、陈、罗、任、宋、黄、张、李、刘等11个汉姓宗族组成,其中吴姓最多。这些姓氏宗族之间可以互相通婚。
穿这种服饰类型的苗族支系自称为“髦”[mao53],他称有“打铁苗”“打田苗”及“青苗”等。这些他称与他们擅长铁器农具制作、稻作生产等技艺及所穿服装颜色的主要色调密切相关。早在明清时期,该苗族支系就有着悠久的打铁历史,各种铁器种类亦丰富多样,其中以镰刀、菜刀、柴刀、铡刀、斧头等最为普遍。正是缘于此故,周边的其他苗族支系和其他民族称之为“打铁苗”。由于该苗族支系善于种植水稻,因而又有“打田苗”的美称。此外,他们的着装通常以青黑色为主调,故而又有“青苗”的他称。
二、摆金式苗族服饰的种类
(一)简约男装。身着摆金式服饰类型的中老年男子大都头包青色头帕,上穿青蓝布长衫子,下着青蓝色布裤子,腰缠青黑色布腰带,脚穿草鞋(有的改穿胶草鞋)或布鞋(现多为解放鞋)。青年男子则普遍改穿青蓝色对襟短衣。
(二)精致女装。摆金式苗族女子装饰除了有已婚与未婚的差别,在不同的生产生活环境中还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以素色为主,着装简便。盛装则着精美的挑花刺绣外装,佩戴雍容华贵的特色银饰。盛装时,未婚少女绾发髻,包大头帕,头帕包成“斗笠式”圆盘。头饰外用2米长、16厘米宽的蓝布裹住青帕数圈,然后用挑花红带缠紧,外套绣花“帽”罩,帽沿四周分别吊有若干粒拇指大小的银珠和玉珠,同时青布“发髻”上还插2根各由4条银片组成的银冠,在银冠两侧分别插有各式的小银花和银簪,并在髻后插有银梳1把;两边耳垂各挂一只重约60克、长约30厘米的银质柱状卷盘而成的银耳环;颈戴银项钏数只。已婚妇女亦绾发髻,头包小头帕,同样插银花,花饰相对减少,银项钏等亦与少女同,颈部戴约有牙签粗细的小银项圈4个,筷子粗细的银项圈5个,另在项圈的左右两侧各系有绒线扎成的红花1朵。女子上装袖管小而长,外穿青布及紫红色高级绸缎制成的无领无扣开胸短衣,外衣袖管宽大而短,两支衣袖外围均分别镶有织锦的挑绣花布片,花布片上还钉有很多银泡;下装内着紧身青布裤,外着青布裙,腰上内层先系一匹青色绸缎小围腰,外系缀银泡的织锦花带,在花腰带的前后左右又分别挂有银铃以及银荷包等装饰品;在两只手上还分别戴有4支银手镯;腿缠青布绑腿,脚着草鞋或布鞋。
三、摆金式苗族服饰的构成部分
(一)织锦和挑花刺绣。镶在女装衣袖和腰围上的织锦分宽、窄两种,宽的织锦通常在40厘米左右,窄的为5厘米至15厘米不等。在每个家庭里都有专用的织锦机,织锦机比织布机短且矮,一般前高后低。织锦的经线用自制的蓝纱线或青纱线,纬线则由各种七彩线构成。过去这些线都是由自己染色制作,现在大多数是在集市上购买。每匹织锦的经线往往固定在10米左右,大多是要2-3年方可织成。与织布机不同的是,苗族织锦机在编织彩锦时不用梭子,而是用一根牛羊角质或者竹片质做成的薄片,根据图案的需要进行数纱,再将彩色丝线沿薄片穿引的路线进行编织。至于服装上的挑花刺绣工艺,同样出自苗族女性的巧手。苗族女孩自幼学习挑花刺绣,上学后仍利用课余时间一起相互交流和学习这门技艺。女孩们在挑花刺绣时所用的线均为彩色丝线,绣出的花纹图案色彩达20多种。用于挑花刺绣的底布一般是青、蓝、白等颜色的布料或绸缎,而挑绣出来的花带常用于镶饰衣服、裙子、围腰和背扇等。在这些手工技艺中,当地苗族的挑花和刺绣工艺又有所不同。
挑花多是反面挑正面看,基本挑法有十字挑和平针挑两种。在进行挑花前,常常先在底布上用线勾画好图案的轮廓,再按照图案的要求细致地填充各种丝线,数纱架呈十字形,数一纱或二、三纱下针,形成的图案分别以花、草、鸟、虫、鱼、兽及几何图案为主。在挑花织成的纹饰图案中,有的由若干个小花组成大花,有的远看似花,近看似鸟或其他常见动物,具有规整、对称、棱角鲜明等特点,有粉红、草绿、淡黄、银白等多种色彩。
刺绣是将底布卡在两个竹片编成的圆圈上固定好,以便在刺绣抽针拉线时使线的松紧均匀,底布不至于起皱。摆金苗族的刺绣针法丰富多样,主要有辫绣、结绣、堆花绣、剪贴绣、平绣、皱绣、盘绣等10多种。辫绣是先“织辫”,将8根或12根、14根、16根彩色丝线在专用的织辫架上编成3-5毫米宽的扁平的长“辫子”,然后将它回旋满缀于底布成花,贴上较小的布壳,边沿往里折,再层层堆叠,缀成花瓣,逐层凸出,形成浮雕感,多用于背带和帽饰。剪贴绣是将五颜六色的布或绸缎按照所需花纹的形状剪成花贴于布上,再用彩线进行定绣,有的还特意在花蕊中用彩色丝线刺绣花朵或动物等,主要用于裙子、背扇等。当地苗族的刺绣图案通常有花、草、树叶、蝴蝶、蜜蜂或文字以及龙、凤、狮、虎、麒麟、马、鱼、鸟、石榴等,植物的图案通常也是以竹叶、牡丹等较为普遍。这些刺绣工艺大多镶缀于服装袖口的边沿,而且对不同年龄的穿戴者,其花纹的纹饰亦有适当的讲究,如属马的女性不能着绣有鼠的纹饰等。
(二)银饰。佩戴银饰是苗族盛装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节庆还是婚丧嫁娶,每当穿着传统服饰时,女性都要佩戴银饰,以显示美丽、富有和高雅。摆金苗族不仅擅长于打制铁器农具等工艺,对传统银饰制作工艺亦十分在行,制作银饰工艺的民间艺人几乎遍布每个村寨。摆金苗族的银饰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他们能够打制从头到脚的各种银饰品多达40多种。根据银饰在人体各个部位的佩戴、服饰上的镶缀需求和人生礼仪中的象征装饰等,苗族银饰主要分为头饰、颈饰、手饰、耳饰、盛装银衣饰和丧礼摆设饰6大类。其中,用于头饰的银饰有银角、银花、银发簪、围头银片、银花梳、银枇杷、吉祥物银插花等,用于颈部的银饰有排项圈、单项圈、圆项圈、扭丝项、银锁、戒子项、螺丝项、响铃项、泡项、象征富贵的银围腰链等,用于手饰的银饰有扁镯、空心镯、竹节镯、扭丝镯、活动手镯、龙镯、一般的无字戒指、刻字戒指、花瓣戒指、菱形戒指等,用于耳饰的银饰有大型耳环、小型耳环、大圆盘吊环、龙耳环、泡耳环和普通无纹饰耳环等,镶缀在盛装上的银饰有梅花银、银片、银泡、银铃、银扣、银荷包以及银质的动物、植物和花纹图案等。
摆金苗族妇女的盛装现已改为左衽对襟短袖宽衣,但从当地的洞葬遗存服装和裙子看,早在明清以前这里的苗族妇女盛装贯首装,而且上衣、下裙在装束上已经分离,其特点是上装为贯首衣,下装为百褶裙。这种贯首装的服饰形制在明清时期的汉文典籍文献中均可找到相应的记载。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卷十一风俗条称,这支苗族“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锦,无襟,当幅中作孔,以首纳而服之。别作两袖,作事则去之”。这与《旧唐书》中记载南平僚“所穿的贯首衣”,“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的特征完全相同。也就是说,摆金式苗族服饰类型与古代的贯首装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摆金式苗族服饰是苗语西部方言惠水次方言区“黔中型”的7种服饰类型之一。除了“摆金式”外,属于惠水次方言区“黔中型”的服装形制还有“摆榜式”“新塘式”“平伐式”“高坡式”“中排民主式”和“鸭绒鸭寨式”等6种。每种服饰类型式样均属于一个土语区,构成自己在本次方言中的一个姻亲集团和历史过程较为独特的一个文化支系。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