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族群记忆是族群对集体性的过去所沉淀的共同表象,族群记忆与民间文学间存在着同构关系。对族群记忆的研究,首推莫里斯·哈布瓦赫的《论集体记忆》一书,他对于集体记忆、族群记忆、历史记忆等概念的社会建构内容的理解,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起点。作为2006年首批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昌宁苗族服饰,不仅标族别异,且内蕴着族群记忆及其文化认同,苗族民间口述文学中的服饰记忆亦属于一种族群记忆。昌宁县苗族民间口述文学中描绘了先民古代的生活图景,当代苗族的生活面貌,表达了苗族共同的道德化理念,内容上既有幻想的象征层次,更有生活的写实成分。这些文字中,不乏关于苗族服饰的相关表述,这些表述不仅类型丰富,而且特点鲜明,尤以民歌为最。

    一、言史:苗族服饰上的无字文学

    从民间文学作品的体裁来看,除民间曲艺与民间戏曲外,有关昌宁苗族服饰记忆的口述文学作品主要是其他两类:民间故事与民间诗歌(1)。我们可以在苗族民间口述文学的服饰记忆中追溯根骨观念,分析民俗流变,挖掘族群记忆、历史记忆、社会记忆、集体记忆中的生活图景与民间叙事的族群想象。

    (一)火塘故事:民间故事中的服饰表述

    昌宁县土皮太村和打平村,年平均气温15.8℃,每家都在堂屋中设有火塘,许多民间故事,便在几辈人围坐于火塘边口耳相传,变异与传承着。有的神话、传说、生活故事中,都有关于苗族服饰的相关表述。

    在《蚩尤大战黄帝》中,蚩尤的大将身着“铜头铁额”的金属铠甲[1],黄帝的女儿名“魃”,身着青衣[1]P117;《盘瓠》中,“盘瓠从金钟里跳出来,披上金衣,公主则戴了狗头帽,在皇宫中结婚”[1];《太阳、月亮与蚕茧》中,太阳与月亮神赐与了苗族蚕茧包,使苗族从此有了美丽的彩线;《踩花山的传说》中,人们腰扎彩带,头箍布帕,北贴花杆,头朝下,脚朝上,通过纵跃向花杆顶端前行。

    土皮太村、打平村流传着《百褶裙的传说》,这则传说以服饰中的裙为题,详细的述说了昌宁苗族服饰中百褶裙的起源,是一则专门针对苗族服饰的民间故事。故事从“古老的年代,我们苗家没有裙子,妇女穿的是粗布缝的裤子”开始,讲述了美丽的兜花姑娘,在神人白胡子公公的指点下,智斗猴子精,制作百褶裙的内容。

    通过对《百褶裙的传说》(1)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土皮太村、打平村苗族民间文学的一些特点。

    古老的年代,我们苗家没得裙子,妇女穿的是粗布缝的裤子,裤脚很大,差不多一只裤脚装得下斗把米。那时候,在一座一眼看不到边际的大森林,终年被绿叶覆盖着,象一个绿色的大海。森林里白天看不见太阳,夜晚看不见月亮,一年四季黑地麻哈地。豺狗老豹的脚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森林,没得哪个猎人敢进去打猎。

    大森林里有个黑咕隆咚的朝天洞,洞里有石盆、石碗、石凳、石床,家里所有的用具样样齐全。洞里住着个儿八大的猴子精,它是大森林中野兽的王子。它的嘴巴象山洞,耳朵象两个小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