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苗族服饰生成技艺研究:以融水杆洞乡为例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对苗族文化的研究有上百年历史,而对苗族服饰系统而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杨昌国[1]和杨正文[2]基于长期的田野调研,系统而详细地研究了苗族服饰及其文化内涵。进入21世纪后,对苗族服饰的研究热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代表有杨正文[3]、张建世[4]、冯骥才[5]、胡萍[6]等的著作,学者们主要的研究旨趣在于针对苗族服饰工艺进行实地调研和提出保护措施。杨正文通过对黔东南苗族传统服饰的发展与市场、市场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调研,提出市场、市场化以及产业化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7]郭慧莲对贵州苗族刺绣工艺的发展历史、工艺特点以及目前保护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8]罗林认为刺绣作为应用于苗族民族服饰的一种重要的民族民间技艺,是民族的基本识别标志,是维系苗族存在的生命线,是苗族发展的源泉;[9]杨光明、廖伯琴主要针对苗族传统服饰技艺的织锦工艺传承式微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工艺复杂、耗时费工,评价指标的弱化、实用性不强是其日渐衰落的主要原因;[10]张建世对于贵州黔东南苗族银饰的工艺的留存与变迁进行了考证,提出传统技艺并不一定就是处于衰退的状态,实际上还有“兴盛”模式和“变异与延续并存”模式,而不同的变迁模式均由各自的文化生态所决定;[11]聂羽彤、刘锋以田野调查的方法,分析了现代工艺手段刺绣机器的出现,对苗族手绣工艺的影响,认为机绣与手绣均存在各自的发展空间,市场满足于多元需求而存在,因此手绣与机绣也因需求的差异而长期并存;[12]周真刚主要从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制度性保护和产业化保护的角度对贵州苗族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建议;[13]周梦提出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传承应当以静态与动态两种方式,静态的传承主要包括对民族传统服饰实物的存留和对其文化的记录、研究、宣传和弘扬,动态传承不仅是纯粹的工艺研习,要与市场的结合才是这种模式发展的未来方向。因此传承人与有影响力的组织共同构成传承的主体因素。[14]

    以上学者的研究大多以贵州作为研究的区域,而玉时阶、玉璐则对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消失的原因进行了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