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苗族服饰的生境考察

       最初出自于生物学概念的“生境”,在生态学中指生物之生活环境,为“habitat”、“niche”之所译。既可为类群生物的区域类型,也可为某一种群的生活场所,民族文化生境即民族生存的自然环境、生活场所、现实生活环境[1]P7。苗族服饰的生存状况与其所赖的生境息息相关,自然条件、社会条件、观念条件的总和构成了民族自然-人文生境的复合的文化场,对苗族服饰的生存、传承和保护都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谈苗族服饰的科学保护的时候,必须首先要对其源生之境进行保护,这便有必要对苗族服饰的文化生境状况有所认识,现在我们以2006年首批入选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昌宁县苗族服饰为例,以耈街彝族苗族乡打平村和土皮太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对苗族服饰生境进行考察。
    一、自然环境:山地易通途后的苗族服饰
    (一)气候条件
    耈街河和新厂河环流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而过,全乡年平均气温15.8℃,最高海拔2857.6米,最低海拔1100米,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温和少雨。土皮太村、打平村苗族“一等盛装”有“宽、厚、重、繁”的特点,适合于天寒时冬季穿戴,“二等盛装”适合于天凉时初春和秋季着装,而日常便装可于气温渐升时穿着。
    (二)地理交通
    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属山区,位于昌宁县城东北部澜沧江东岸,距县城73公里,昌宁县城至永平的县际大通道穿境而过。东与昌宁县珠街乡相连;南与临沧市凤庆县诗礼乡毗邻;西与昌宁县的漭水镇隔江而治;北与大理州永平县水泄乡划河为界[2]P1。过去当地流传着“苗家山寨比天高”、“苗人无地方,哪里箐深哪里钻”等民谚,对外道路坎坷难行。如今早已经与昔日不可而语,十二五规划以来,耈街乡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庄人居环境,2014年底,已经完成的道路建设主要有:投资230多万元的马拉等7.2公里弹石路和投资90万元的城塘3.2公里弹石路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4万元的打平村民小组水泥路、投资42万元的耈街集镇至土毒公路石拱桥860米水泥路、投资17万元的金马村寨子头自然村水泥路、投资12万元的打平村杨家弹石路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投资500多万元的打平村至土皮太村、打平村至栗木村通村水泥路路基工程①。2015年大水塘至羊巴巴林公路和老李桥至大椿树公路开始施工。对外交通的便利带来信息、物资和人力的转移迅捷,随之也带来了对苗族服饰文化的巨大影响。一是导致苗族服饰的故土标识和族别标识观念在对外交往中受到冲击,苗族外出往往异地异服,在当地也渐换为市场所购服饰汉服;二是苗族服饰所用制材部分选用了外来物资,化纤布、机织布、绦纶等工业布料纷入山区农村市场;三是因资讯迅猛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