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分布国家广泛,民族文化独特。自古以来,居住在我国的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而且每逢节日来临,独具特色的苗族服饰和各种用品绚烂的色彩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然而,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族服饰类别和刺绣纹样方面,如刘太安(2004)、吴世忠(2000)、曹一华(2012)、黄菁(2011)、宫肋千绘(2014)等,或从工艺美术设计的角度考察苗族色彩的研究,如王兰英(2010)、黄菁、李刚(2011)等,关于苗族色彩文化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空白。因此本文以我国苗族人口最多的贵州苗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苗族传统节日及其用品来考察苗族的色彩文化。
一、苗族在贵州的分布情况
贵州省内的苗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毕节、铜仁、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地,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的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人口占全省苗族人口的39.5%,分布在较为偏僻的山区,以村为单位聚族而居。关于苗族的支系有研究认为从方言、服饰、自称、习俗、图腾崇拜、始祖传说等方面进行分类。有学者认为因为苗族的服饰和其语言的分布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从服装式样和颜色将苗族分为青苗、白苗、花苗、红苗、黑苗五种。在贵州的苗族包含了这五种类型。关于贵州这五种苗族的地域分布较早的资料显示为青苗主要分布在修文、镇宁,白苗主要分布在贵定、龙里、黔西,花苗主要在贵阳、大定,红苗主要在铜仁、黑苗主要在黎平等地(《皇清职贡图》(2008),《百苗图疏证》(2004))。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色彩是明清时期对于苗族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看到我国用色彩来进行民族支系划分的民族也并不多见,由此可见色彩对于苗族不仅是服饰上的体现应该在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二、贵州苗族的传统节日和用品
贵州的苗族节日丰富多彩,但是由于支系的不同和居住地的分散,同一时间共度的节日并不多,从节日内容上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首先苗族的年节主要是苗年和春节。其次,与苗族农耕历史相关的农事节日“吃新节”、“赶秋节”、“种棉节”、“插秧节”“开犁节”、“播种节”等。此外,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等有关的宗教节日有12年举行一次的祭祖活动“吃鼓藏”、“六月六”、“跳花节”等。最后是娱乐性较强的节日,有社交型的“姊妹节”、“四月八”、“爬坡节”,以竞技和社交为主体的“龙舟节”、“斗牛节”、“芦笙节”等(周凌玉、胡晓东,2013)。本文从上述种类中分别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节日进行考察和分析,即苗年、“吃新节”、“吃鼓藏”、“姊妹节”和“龙舟节”。下表列举了这些节日的有关信息。
表一下载原表
表一
表一下载原表
表一
在上述苗族的主要节日中盛装、芦笙、苗鼓、姊妹饭、龙舟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
三、贵州苗族传统节日用品的色彩
苗族的传统服饰多姿多彩,尤其装饰在服装上的刺绣和银饰更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然而苗族的传统服装和饰品在色彩上也并非毫无章法。苗族支系名称根据其不同底布颜色而有青苗、白苗、花苗、红苗、黑苗之称。苗族刺绣非常讲究色彩搭配和色彩的组合关系,“苗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常采用互补色的对比关系……原色搭配、纯度高、对比强。大多数图案都是刺绣在深色的底子,如黑、蓝、褐色、红色上,也有绣在白底上的……苗族刺绣色彩夸张,对比强烈,色调明确,彩面闪亮,布局匀称,装饰形象简练、浪漫、夸张。”[1]如苗族传统盛装中的苗绣就有红色、黄色、蓝色、绿色四个基调。为与红色基调的纹样形成强烈对比而搭配淡黄、蓝、绿色等。以深蓝和紫色为主的蓝色调配以黑、白、绿色花纹。绿色调则辅以黑、黄、红色。黄色调则多配以黑、红、白色。在苗绣中红色使用的频率最高,而且被视为生命、青春、吉祥如意和富贵的象征,所以小孩和青年女子服饰上多用。而黑色代表神秘、稳重、多用在男子服饰和基本色上。蓝色代表庄重、沉稳、成熟多用在已婚妇女身上。由苗族的传统服装和刺绣可以看出,蓝色(青色)、白色、红色、黑色这四个色彩在苗族文化中占据有较为特殊的位置。
芦笙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主要是西南地区苗族、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乐器,在苗族中最为盛行,在苗族民间有句俗话:“苗家不吹笙,众人不安心”,可见芦笙在苗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苗族芦笙主要用铜(做簧片)、竹(做发音管,多用白竹)和木(做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梧桐木)做成。色彩是多为竹或木天然的颜色也有的涂成绿色或黄色。芦笙的器形有大有小,很多芦笙在笙管中部或芦笙的顶部装饰有红色、黄色、绿色的单色或多色绸带,也有的在顶部装饰各种草或鸟的羽毛。其中以装饰红色绸带的芦笙最为多见。红绸既有装饰作用,也是芦笙吹奏者在比赛中获胜的标志之一。
鼓也是苗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物,有铜鼓和木鼓,多用于丰收喜庆、婚嫁、迎宾客等重大活动,铜鼓呈现出天然的古铜色而木鼓外观多为红色和黑色在鼓面部分绘以蝴蝶等吉祥图案的较为常见。
苗族对于色彩的使用不仅体现在物品上,食品也是苗族运用色彩的主要对象之一。其中姊妹饭最大程度体现了苗族运用自然色彩的高超技艺。五颜六色的姊妹饭多用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长时间后蒸制而成。姊妹饭常见的有红色、白色、黄色、黑色、紫色、绿色等。而红色使用少量品红或红汉菜(学名苋菜,成色为浅红色),黄色使用俗称酸汤杆的植物根部(学名川筋龙,成色为金黄或深黄)或染饭花(学名密蒙花,成色为浅黄)或黄栀子煮水后浸泡糯米,黑色则使用枫香树叶(增加糯米饭的香味)、染饭叶(乌饭叶,学名南烛,成色为黑色)、竹笋壳(增加色泽、增加香味)捣碎后滤出汁液浸泡糯米,为增加黑色的色泽还可用铁制菜刀放在汁液中浸泡。绿色多用上述的红色原料和黄色原料调制,紫色多用黄色原料和黑色原料调制而成。这些天然植物不仅色泽鲜艳美丽能使糯米饭保存较长时间而且具有药用功能能够强身健体。各色的姊妹饭也有不同的象征意义,红色姊妹饭被认为象征苗族的兴旺发达,绿色被视为象征清水江,此外“绿色的姊妹饭象征苗家兴旺发达,紫色象征美丽的花衣裙,黄色象征金秋丰收,白色象征心地善、纯洁朴实。”[2]虽然苗族不是唯一能使用这些自然植物染色糯米饭的民族,但是能运用如此多的色彩并形成自己独特姊妹饭和盛大的姊妹节的民族却只有苗族,不难看出姊妹饭中直接提取的红色、白色、黄色、黑色是极为重要的色彩。
苗族的独木龙舟也是体现苗族色彩文化的典型,关于传统的苗族独木舟的色彩有较早的详细记录,“龙头用水柳木雕刻约7尺,表面涂上黄(金色)、红、绿、白等色。但是杨家寨的龙头涂成深绿色表示青龙,意味该龙是诸龙之长……鼓头穿着青色长衫,外面挂着滚黑边的红色或青色背心,戴着黑眼镜,头戴特制的宽边帽……水手上身穿着青紫色的棉质对襟短衫,纽扣较多。下身穿着蓝色棉质裤子不能卷起裤脚。腰间系着宽约1寸的花腰带,穿草鞋。大部分水手戴着和鼓头一样的黑色眼镜,头戴马尾斗笠……龙舟出发的早上,杀白色公鸡祭祀山神以保佑龙舟的安全。”[3]今天能看到的苗族独木龙舟,龙头一般使用绿色、白、黄、蓝、金、红、黑色,龙头挂有红、黄、蓝、绿色各色绸带,龙角(形状像牛角)为白色。从苗族独木龙舟的装饰色彩和其主角鼓头、打锣手、水手的着装来看,青色在苗族文化中占据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苗族社会中较高地位的象征,而黑色则兼具身份象征和神秘色彩。
四、关于贵州苗族色彩文化的思考
苗族是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为了保留祖先的古老文化,从古至今苗族代代相传的节日活动和相关物品及其明艳的色彩中一定承载着很多的文化信息。然而目前却鲜有关注到苗族物品色彩的研究,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纵观苗族主要节日中的盛装、芦笙、苗鼓、姊妹饭、龙舟无一不体现了苗族鲜明多样的色彩。而且,从苗族的服饰、芦笙、苗鼓、姊妹饭、龙舟所使用的基本颜色可以看出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共性,即红、黄、蓝(青)、黑、白的使用频率高、使用范围广泛。这其中黑色和青色被苗族推崇备至,黑色鲜有不祥的象征意义反而成为伟大、神圣、神秘、稳重、身份高贵的代言,黑色姊妹饭也是每年姊妹节必备而且数量较多的品种,可以说苗族是一个非常喜爱黑色的民族。青色也备受礼遇,无论服饰的基础色还是鼓头的着装、独木龙舟竞渡中的青龙都彰显苗族对于青色的喜好,它象征着伟大、庄重、成熟和尊贵。白色色泽纯净,用在苗族服饰底色、姊妹饭的基本色、白鸡祭祀、祭祀用的草标、独木龙舟的龙角等方面,不难推想在苗族文化中白色象征洁净美好还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象征。红色则代表兴旺发达、生命、青春、富贵、荣誉等多个美好含义。而黄色与苗族悠久的农耕历史息息相关,代表着丰收和对于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绿色则是与山、水生息与共的苗族对于大自然最朴实的写照。苗族生活和节日中的色彩体现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也与其他民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文献
[1]周凌玉,胡晓东.苗族传统岁时节日活动探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3.
[2]张美洁.苗族服饰的色彩风格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J].科技信息,2007.
[3]君岛久子.贵州苗族清水江龙舟赛[J].中国大陸古文化研究,風響社,1980.
[4]罗新强.无字情书—姊妹饭[J].西南民兵,2002.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