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山河壮丽,文化璀璨。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正是增强我们中国人骨气,提升中国人底气的柱石。
云贵高原边缘处的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被人们戏称“地无三尺平”。它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群山环伺,包括北面的大娄山、西面的乌蒙山、南面的郎山、东面的武陵山;腹心地带唯苗岭。这里世居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苗、侗、布依、土家、彝、汉等民族在山中相安生活,互不侵扰。其中人数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是苗族和侗族,这两个民族基本就集中在黔东南一带。
早年有人踏上旅途离开故乡时,随处可见参差多态的地域文化;而今,人们似乎只能在某些遗漏之处才能找到渴望的原始景观。“山地”就是这样的遗漏之处。在黔东南,恰恰是无穷的山地,延缓了当代文明与旅游的步伐,造就了这最后的“净土”。几千年前,当苗族的祖先决定避开中原地区的敌对部落,开始宏阔的迁徙历程时,他们选择的就是“排斥历史的山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黔东南的苗岭就是苗族大迁徙路途上最重要的聚居地——这是一次与世隔绝的定居,其排斥了山区之外汹涌不息的历史演变,用小聚落的变化缓慢的生存方式世代繁衍。当其他地区进入当代城市文明时,这里的许多村寨就像桃花源一般仍然留驻着过去的生活景观。
21世纪一开始,几乎一夜之间,黔东南的一个苗族部落名扬海内外,自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黔东南,摄影、写生、记录古老山地的部落生活,探寻各族异乎寻常的民族服饰、纯粹而原始的手工艺、丰富的节日传统——这个一瞬间扬名于世的部落,名叫岜沙。在这个部落里,男人们挽着发髻,穿着古老服装。他们以武为荣,枪不离身。彼时,这种边缘民族地区的文化景观,为人们呈现了岜沙甚至黔东南部分部落人们的真实原生态生活方式。而今,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遗存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新兴生活方式涌入,这种新旧秩序的交叠和变化,已成为今天黔东南真正的景观。
尽管如此,抛开猎奇式的围观,黔东南风光依旧秀美、风情依旧浓郁、历史依旧悠久、文化积淀仍然深厚,其更被世界旅游组织赞誉为“文化大餐,山水盛宴”,究其根本在于“三原”文化的“根深蒂固”——原生的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貌的历史遗存。其中,以原生苗族、侗族两个民族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最有特色、最具吸引力;以原始森林植被的山水景观最为美丽、最为神奇;以原貌的历史遗存最为壮观、最为传神。
原生的民族文化
黔东南州居住着33个少数民族,世居的有苗族、侗族、水族、布依族、土家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8.2%,其中,苗族人口占到41.57%,侗族占28.99%,是全国苗族侗族最大的聚居地。在少数民族眼花缭乱的黔东南,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也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独具风味的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苗岭高原风情画。
在黔东南的1市15个县中,民族节日众多,有数据显示,主要的民族民间节日有146个,仅参加人数5000人以上的大型民族节日就达107个。“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正是对黔东南节日的最直接表述。“芦笙节”“爬坡节”“姊妹节”“吃新节”“龙船节”“苗年”等,集中映射了苗族的节日习惯;而“侗年”“吃新节”“花炮节”“林王节”“斗牛节”又反映了侗族节日的规模和影响。除了黔东南有“百节之乡”的美誉外,“歌舞海洋”更是其一大特色——苗族飞歌、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苗族芦笙舞等名扬天下。调式不一的古歌、酒歌、大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动作刚劲有力的苗族木鼓舞,豪放潇洒庄重的踩鼓舞,纯朴活泼的芦笙舞,多彩的多耶舞……这些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舞蹈,为黔东南添上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黔东南原生的民族文化丰富,除了体现在世居着众多少数民族、民间节日众多、歌舞种类丰富之外,还表现在各民族少数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绚烂夺目。有数据显示,黔东南境内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誉为“苗族服饰博物馆”。盛装银饰加身,繁复华丽,服饰上的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被认为是“穿在身上的史诗”。
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风俗信仰,不同的服饰,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建筑风格,在黔东南,约3900多个民族村寨的村容寨貌、乡风民俗都各具特色。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似乎就是对黔东南最准确的表述。
原始的自然生态
在如画如诗的黔东南,喀斯特地貌、森林植被、内河占据了境内自然景观的大部分。清水江、舞阳河、都柳江流贯东西,并呈树枝状遍布全州各地。经过江河溪流长期侵蚀切割及地壳运动的共同作用,不计其数的深涧峡谷遍布,形成“水做的黔东南”“画中的黔东南”。
踏入黔东南的第一印象,就是连绵不绝的青山,莽莽苍苍。据了解,在黔东南境内,山地占全州总面积的87.7%,丘陵地占10.8%,盆地占1.5%,是“开门见山”的地方。相传,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谪贬贵州时,便被这里气势磅礴的大山所震撼: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
黔东南的原始自然景观有奇峰异谷、原始林海、云景山水之特色。苗岭的主峰雷公山地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台江、剑河、榕江四县之间,十多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环伺四周。雷公山海拔2178.8米,是清水江和都柳江水系主要支流的发源地。居住在雷公山周边的苗族和侗族先民,在雷公山山坡上造就了层层叠叠的梯田景观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雷公山周边人口约40万,其中90%是苗族,中国最大的千户苗寨西江就坐落在雷公山脚下。千百年来,苗族人视雷公山为“母亲山”。除此之外,雷公山上蕴含着丰富的生物资源。近年来,科学家们在雷公山陆续发现了各类生物近2000种,它成为贵州乃至我国中亚热带森林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珍稀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多的一个重要地区。据悉,列入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有43种,红豆杉、南方红豆杉、钟萼木、秃杉、水青树等珍稀植物都在雷公山大量分布。另外,月亮山、佛顶山、弄相山、云台山等,常年云雾飘逸,风云变幻莫测,矮林、怪石、孤峰、云海、日出、雪景……构成了独具风格的黔东南自然风光。
黔东南的山美,水也更醉人。在全州有三条主要河流,平行东流:北部的舞阳河、中间的清水江流入湖南沅江,属于长江水系;南部的都柳江流入广西西江,属于珠江水系。与被称为“滇黔锁钥”和“水陆要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胜镇远相辉映的有“水比漓江美,山若三峡奇”的国家级风景区舞阳河,河水蜿蜒穿越镇远城而过,形成了省级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舞阳河有一条支流就在镇远城附近,支流内河床深陷,沿河两岸群峰耸立,陡峭悬壁,或飞瀑高下,或绝壁喷泉,或绿树翠竹,或奇峰秀丽,景象万千……这些均是天然原生的自然景观,称为闻名遐迩的山水画廊。据资料,舞阳河风景区以舞阳河为轴线,贯穿镇远、施秉县城和历史文化古镇黄平旧州,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于一体,美就美在它原始的自然生态和高峡平湖。
被誉为“世界天然石桥之最”的黎平天生桥,“中国最佳漂流胜地”施秉杉木河,剑河温泉,最野气、最惬意、最神秘、最刺激的洞中漂流绝境野洞河……整个黔东南州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植物基因库,难怪这里被誉为“绿色净土,生态王国”。
原貌的历史遗存
黔东南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期,曾分属于牂牁国、楚国的黔中郡及夜郎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黔东南州分属夜郎国、黔中郡和象郡;汉代分属于夜郎国、武陵郡、牂牁郡;唐代属黔中道;宋代属荆湖北路、夔州路、广南路;明永乐为思州、镇远、黎平、新化四府,属贵州布政使司;清雍正置八寨、丹江、清江、古州、台拱五厅,分属镇远、黎平、都匀府。民国二年,州境内设置18个县。直到1956年,才最终成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定为凯里。
2000多年来,人们从不同的地方迁徙到这块土地上来。在长期生产生活的历史长河里,各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智慧,以自己对自然、对社会的认知和实践,培育并传承了丰富的黔东南文化,创造和发展了黔东南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秦汉时期黔东南夜郎国延续至今的“竹崇拜”“牛图腾”与斗牛等民族风情,构成了内涵丰富、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境内居住着的33个民族都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一些至今还保留着原始古朴的神秘性。如最后一个枪手部落从江岜沙苗寨的完整保留,隆里古城这个汉文化孤岛的奇异传承,苗族的祭祖盛典“吃牯脏”,瑶族健身康体的“瑶浴”,带有历史韵味的苗族服饰,把生态凝固为艺术的侗族鼓楼等,均原汁原味地展现了黔东南在历史长河中的遗存。
诸如古城镇远,2000年来其一直是黔东地区交通枢纽、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舞阳河岸边悬崖峭壁上,镶嵌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获得“国之宝”荣誉的思州石砚,康熙皇帝曾将其定位皇宫御砚;此外,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晚明佳人陈圆圆墓茔,令人费解的岑巩中木召古庄园遗址,无一不沉淀着厚重的古老文明。
黔东南历史悠久,而回到今天,这里还是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六军、第一方面军和第二军团先后经过黔东南地区。中央红军长征从黔东南进入贵州,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成为党和红军实现重大战略转变的开始,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黎平会议会址后来也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旧州的飞机场是美国“飞虎队”的后方机场。而在解放战争、剿匪斗争的较大红色历史事件中,黔东南也保留下了一些重要的战斗遗址,如三穗战斗、青溪战斗、梨树坳战斗遗址等……
在历史中,穿梭行走在黔东南的苗乡侗寨,观过去,看现在,展未来,黔东南已经成为人们心中一块当仁不让的历史文化品牌。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