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穿在身上的历史——西部苗族服饰的文化背景

    任何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衣食温饱的需求。但从社会发展史上看,人类脱离动物界之后,在相当漫长的时期内都是赤身裸体的,不知衣服为何物。欧洲马德林洞穴内发现的壁画上,就有裸体的妇女形象,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这是当时不穿衣服的物证。[1]距今约三万年至一万年之间,欧洲、非洲以及亚洲的许多岩洞壁画和雕塑中,男女形象的下身,都已出现了遮挡物的痕迹。《白虎通义》谓:“太古之时,衣皮韦,能覆前而不能覆后。”《礼记》郑玄注:“古者田渔而食之,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

    古史传说,中华先民的衣装起源于“三皇五帝”之时,《古今图书集成·礼仪典》载:“昔者黄帝作服,百姓始去皮服布”。《皇图要览》云:“伏羲化桑蚕为繐帛”。《路史》说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还有“黄帝时蚕神献丝”及“嫘祖教民养蚕”等传说。对此,沈从文评论道:“此中多少已渗入了战国秦汉以来学者的猜测和敷衍,但终究提示了一个信息,桑蚕的历史和植麻纺织很早便紧密相连。”他指出:现代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成就,已经把服饰文化的源流,科学地向上追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的晚期。[2]此外,为了捕猎野兽,或出于伪装与威慑,原始的兽头帽、皮甲、射鞲(皮革质地的手袖套)、胫衣之类的衣着部件在旧石器时代也率先发明出来了。[3]

    进入新石器时期,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综合经济,原始纺织工艺为早期的服饰提供了新材料。在已发掘的数以百计的新石器时代墓葬中,几乎各处都有纺纱捻线的纺轮出土。由于纺织技术的发明,人们得以用麻、葛、丝、毛等织品缝制更加合体的服装。贯头衣和披单服等已成为新石器时代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此外,从一些陶塑遗物中,还发现有冠、靴、头饰、配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穿有衣服,有的还带有各种佩饰。头发也不再散披于头后,而是束结成一定的发式,有的甚至还戴有帽子。沈从文写道:

    事实上许多最基本、最经久的服装式样,多出于原始社会先民的首创,不断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而丰富提高,终为中华民族上国衣冠,文物制度,奠定了基础。

    所谓“衣冠上国”正是中国服饰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的真实写照。《旧唐书·舆服志》说:上古简俭,未立等威,而三五之君,不相沿习;乃改正朔,易服色。车有舆、辂之别,服有裘冕之差。文之以染缋,饰之以絺绣。华虫象物,龙、火分形,于是典章兴矣。

    一、混沌初开粲然成章———服饰的起源及功能

    目前学术界对服饰起源的看法主要有:“御寒说”、“身体保护说”、“羞耻说”和显示身份地位的“特殊说”、“装饰说”,还有作为咒符而穿在身上的“巫术说”、“图腾说”等。这些观点在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资料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证据支撑。服饰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而且总是以人的身体为轴心,并兼具各种文化关系。其功能不外乎是为了保护自身和满足某种社会心理的需求,就此而言,服饰的起源应是多元自然环境和社会心理的产物。

    孙世圃认为,原始人对性归属的认识是朦胧、神秘而带有宗教色彩的,并由此产生了炫耀、羞怯、竞争等心理。人类的这种原始意识必然导致遮体行为,这便是服饰产生的心理根源。他说:

    人类思想特点决定了人必须穿着“遮羞布”,……但出于同一作用的“遮羞布&rd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