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新媒体数字化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互联网的冲击下,有着濒临淡忘的危险。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的调查显示,在内蒙古自治区,几乎高达90%的同学在学校里面没有接受过一次关于蒙古族传统文化内容的课程,学校也几乎没有开展相关的课外拓展体验课程。在调研中只有部分在蒙古族孩子多的民族学校(也称作为“蒙校”)里面的蒙古族学生(也叫“蒙生”),才系统地学习过与蒙古族相关的一些知识,而这些可以稍微详细地学习一些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人只占据了不到4%。对此,笔者觉得十分心痛与惋惜,不禁反思,自己民族的文化被忽略到如此地步,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真的不重要吗?
家庭的传承现状相对学校来讲着实令人欣慰。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九零后这一代蒙古族人的父母,会说蒙语的高达35%左右,也算是占比例较大的,不过当我们看到下一个数据的时候,还是会令人感到有些遗憾。据调研了解到,九零后这一代蒙古族人,会说蒙语的就只有7%左右,会一点日常生活用语的占到2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蒙古族语言的传承在日益减少。那么我们将视角放在蒙古族服饰这一个小方面来看,在内蒙古自治区随机抽查的100个人中,平日里穿着蒙古族服饰的人仅有占2%,从不穿着蒙古族服饰的人却高达73%。家庭中节日里面穿蒙古族服饰的人占到12%左右。由此可见,虽然家庭会比学校更重视传承或者更便于传承,但是整体重视程度还是在走下坡路的。
我国其实有很多关于文化保护的政策,只是在等待着我们去不断地推行,国家和社会对于民族文化传承是重视的、关心的。作为蒙古族人,或者说不管作为哪一个民族的人,都有义务去传承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我们要与扶持发展的计划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一起,共同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017年8月刚好是内蒙古七十周年大庆,开场舞的编排和后来的展览演出无一不体现着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也让笔者看到了内蒙古整体方面对于内蒙古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视。
笔者认为,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现代化、城市化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主导方向,导致民族服饰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因为民族服饰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满足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需求。其次,地区人民缺乏民族自觉意识,忽略了对民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礼仪习俗不够普及,新生代对与民族相关的事物接触较少。第三,目前掌握民族服饰制作工艺的人数较少,工艺呈现出了衰落的迹象,民族服饰手艺呈现后继无人的趋势。最后,多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增强,蒙古族文化在融合中也被渐渐冲淡。这真的是一种民族的进步而不是一种民族发展的倒退吗?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网络、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媒体方面也突飞猛进,媒体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中用到的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等都每时每刻通过媒体传递给我们最新的信息。2016年2月19日,总书记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面前,表示特别关注新媒体发展,并通过新媒体向全国人民致以节日的祝福。
截止到2016年底,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由2014年底的6.49亿人增长到了7.31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6.95亿人。网络已经成为大家生活中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生活购物、旅游交通和教育服务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媒体的受众范围广泛,不光是一些手机电脑可以进行传播,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移动中的媒体,例如公交车、出租车上的电视媒体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介质进行一定的传播,因为一般职员、工人、学生等社会主要构成人员都会乘坐这些交通工具。所以媒体的覆盖面积非常广泛,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遍布在我们身边的媒体传播介质来进行传承和传播。
新媒体不但具有一定的网络传播速度,而且拥有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强大功能,有效提高了文化的传播速度和水平。媒体传播的时效性高,商业面高,覆盖面积广泛,并且具有内容丰富、新颖、成本较低等优点。所以笔者认为,既然我们现今绝大多数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媒体传播,那么通过各种媒体介质来传播蒙古族文化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每个民族都有它独有的服饰,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服饰的材质、款式、配色、图腾纹饰、制作手艺等也不尽相同。服饰是各民族文化折射其民族历史的一面镜子,许多民族服饰的款式结构或首饰佩件或装饰纹样图案,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追溯它的来源。服饰承载着本民族或辉煌或悲壮的历史,如迁徙、或者部落与部落之间为了领地和子民的斗争等。
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业较为发达,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推广民族服饰。例如,当地的导游、旅游文化景区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穿戴蒙古族传统服饰,起到具有一定“民族味道”的宣传。旅游景点通常会贩卖一些相关的旅游周边产品,但是通常销售区域并不会有专门讲解的人员,如果可以增设讲解人员和推广人员进行民族周边产品的科普,既能传承和推广民族服饰文化和周边产品,又能增加景点产品的销售额,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对待少数民族八大政策中有两大政策可以很好地帮助推广民族服饰文化,一个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政策。我国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国家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了一些重点工程,调整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了综合经济实力。
我们众所周知的“西部大开发”,通过这么多年国家的政策跟进,使得“西部大开发”项目涉及的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使我国相对落后的地区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加强了地区文化经济建设,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中包含了民族地区数字媒体等方面的发展,可以很好地扩大媒体传播覆盖面,同时提高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和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
另一个是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我们日常知道的春节,端午节等节日之外,每个民族自己都有举办自己节日庆典的权利,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和回族的“清月”等节日。在这个政策的支持下,我们国家的多民族文化才得以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这也使推广民族服饰相关产品的范围变得非常广泛。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庆典,这也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国家政策的尊重和支持使我们民族文化推广传承工作可以非常顺利地进行下去。
2012年7月,《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第一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包含了内蒙古自治区的28个蒙古族部落服饰的特征和传统服装款式。地方标准中收录的56套蒙古族服饰实物标准样品,均包含有服装彩色效果图、款式图、裁剪图,可以说是非常详尽,并以蒙、汉两种语言版本发行。
内蒙古自治区在2016年年底在区政府信息平台上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提到:要增强艺术创作生产能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物保护体系;提升非遗保护传承;加快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等保护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由此可见,内蒙古自治区对于地区的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有着极大的重视程度,并且正在努力通过培育演艺市场打造“草原特色戏剧”、培育发展更多艺术门类打造“草原文艺网络”等方面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内蒙古自治区还在媒体宣传和艺术创作方面开展了非常多的工作,例如设立《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文艺奖》、组建内蒙古演艺联盟等。
蒙古族民族服饰的历史图文资源多,部落较多,传承情况比起其他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来说相对较好,所以,我们可以传承和推广的文化图样非常丰富。蒙古族的服饰不管是从服装的款式还是从配饰的花纹和样式上都具有非常高的可延展性,对于今后的推广工作无论是从旅游产业的蒙古族周边产品制作,还是相关民族资料图书的科普介绍,都有非常多的资料可以利用。
参考文献
[1]王瑜.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与蒙古族服饰(第1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7.
[2]亮月.蒙古族服饰/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第1版)[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4.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