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种类繁多,琳琅满目,且不同居住区域的服饰呈现不同的风格面貌。
1大小凉山型
大小凉山包括四川省西昌地区,云南省的宁蒗、永胜、华坪、永仁和元谋一带。这些地区服饰总的特点是厚重、朴实、保暖、耐穿和尊崇黑色,并保持着男椎髻、女着裙、披毡和跣足的旧俗[1]。服饰形制基本上保持着传统风格。传统服装面料以自织自染的毛、麻织品为主,喜黑、红和黄等色,服饰纹样包括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以及几何型纹样。服饰工艺有盘花、贴花和镶嵌等。
1.1凉山男式服饰特征
大小凉山彝族男子保留着先民的优良传统,勤劳、朴实、勇敢。因限于社会地理环境,男子服饰基本上沿袭旧制。现代的彝族男子装束与东晋时期云南昭通霍氏墓壁画所绘椎髻、跣足和身着披毡的部曲形象完全相同[2]。
凉山彝族男性也普遍蓄“天菩萨”,它作为彝族男子汉的一特有发式,无论从彝族自身的宗教信仰或是美学意义上讲,都具有其鲜明的个性[1]。凉山男子双耳常戴蜜蜡珠、银耳圈、珊瑚、玉和贝等饰物;上身外罩羊皮披毡,形似汉族的外套,但无领无袖,呈钟形,彝语称“擦尔瓦”;内穿右衽青色土布或麻布短衣。凉山彝族男子上衣以紧身为美,多为黑色或蓝色,两袖及胸襟着意绣花,绣饰工艺精美,以盘花为主,挑绣并置,多用火镰、羊角、波形、涡形和回纹等纹样,色彩多用红、黄、绿和蓝等。凉山男子下着长裤,裤脚因地域和方言的不同而有大、中、小之分,大裤脚最宽达170cm,乍一看似裙装,而小裤脚仅能伸进腿脚;裤子一般为深蓝色,立裆宽大,裤脚内侧经常绣一传统图案,裹绑腿,套毡袜,平时跣足,严冬穿麻鞋[3]。凉山彝族男子服饰见图1。
图1凉山彝族男子服饰(摘于《少数民族发式》)
1.2凉山女式服饰特征
大小凉山彝族妇女一般妇女戴头帕,不同方言区裹式相异。生育后的妇女戴帽或缠帕,双耳配饰,颈部多挂银领牌。上穿右衽大襟衣或对襟大袖的短衣。短衣的衣领较高,领口配有银质或金质领花,袖口通常镶有三四节色彩不同的布边。青年妇女上衣以细条盘花为主,配以贴花和刺绣[4]。中年妇女的上衣环肩,襟、袖等处贴青布宽边,并加镶红、黄和绿色细条纹为饰。老年妇女在寒冬季节,彝族妇女经常外披一件黑色单层或双层披毡。彝族女子不分等级和年长年幼,皆穿拖地的百褶裙。童裙为两节,成年后举行换裙仪式,改穿成年女裙,成年女裙分上、中、下三节,上节为裙腰,中节为筒状,下节多皱褶,未婚女子着红、黑和白三色;已婚女子着黑、红和白三色。凉山彝族女子服饰见图2。
图2凉山彝族女式服饰(摘于《西南少数民族服饰》)
2滇西型
滇西以云南省巍山为中心,包括大理、巍山、宝山、临沧、思茅和景东等地。滇西型彝族服装主要流行于云南西部哀牢山、无量山区及大理等地[5]。这一地区因受白族文化的影响较大,历史上又是南诏的发祥地,所以服饰色彩比较丰富,款式变化很多,制作工艺也非常精细,而且有较多的银制品和刺绣纹样。
2.1滇西男子服饰特征
滇西彝族男子服饰相对女子比较简单,早年穿右衽大襟长衫,宽脚裤,头包青帕,束腰带,有的戴皮肚兜。现多穿对襟上衣,前短后长,着长裤,外披羊皮领褂[6]。思茅、宝山部分地区彝族男子穿黑色土布对襟短上衣,外套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缠布包头[6]。参见图3。
图3滇西彝族男子服饰(摘于《中国彝族服饰》)
图4滇西彝族女子服饰
2.2滇西女子服饰特征
滇西年轻姑娘通常头戴银鼓帽,配戴银耳环;女子结婚后,将不再戴帽子,而改为结发髻,裹包头,发髻一般呈宝塔形,外裹黑纱或黑布头巾[7]。上衣为右衽大襟衫,前短后长,领、袖及襟边镶层次不同的金银丝瓣或宽窄不同的自绣花边。腰系花围腰,腰间前方系围腰布一块,布上镶滚多层金银丝瓣或绣图案作为花边。其图案包括柿子花、牡丹花、太阳花和狗牙花等。背挂毡裹背,下着青色宽脚裤,脚穿绣花鞋。全套装饰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参见图4。
3乌蒙山型
乌蒙山自古就是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是古代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乌蒙山型服饰过去与凉山服饰极为相似,明清以后服装款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服饰尚黑,长衫大襟右衽,下穿长裤;女子服装的盘肩、领口、襟边和下摆处均有花饰。乌蒙山彝族服饰过去多以毛、麻织品为主,现服饰面料呈多样化。乌蒙山型彝族服饰流行于黔、滇和川的乌蒙山区以及广西的隆林地区。
3.1乌蒙山型男子服饰特征
乌蒙山型一带服饰,男子缠青色、黑色或白色的头帕,中青年彝族男子早年用青布缠头结园髻。穿右衽大襟长衫多对襟短上衣,下着宽裤管灯笼裤(俗称“八副裤子”),系腰带,服装没有花纹,出门披羊毛披毡。整个着装形象显得朴素、大方,体现了乌蒙山彝族男子勤劳、朴实、含蓄和富有内涵的民族性格。
3.2乌蒙山女子服饰特征
乌蒙山女子服饰较男子服饰而言,款式较多、变化较大。以威宁马街的彝族服饰为代表,妇女头饰美观而复杂,先将一条上有白色小扣的三角形窄布,在前额上方整齐地缠绕几圈,再用一条宽两寸左右的长布层层缠头,使其呈盘状,外加一条印花布条,最后用四条绣花红色飘带,分别在两耳处向上呈“人”字形缠绕经过前额,烫后别在头部的盘状头帕上,显得古朴俊俏。上装着右衽衣,领口、肩部、前襟、胸部和袖口均镶花边;妇女长衫在领口、袖口、门襟、下摆和裤口均绣有花纹加以装饰,衣服开衩延伸到下摆的卷草纹花边,形同四根柱子,汉语称为“吊四柱”[8]。下摆及卷角处有三组螺旋状的图案形同虎头,表达乌蒙山彝族对虎的崇拜。下装系青、蓝和乳白相间的中长裙,扎白色腰带。广西隆林妇女缠青布头帕,穿右衽大襟镶边短上衣,下着深色长裤或四副长裙,系黑色围腰,少花饰,穿绣花鹰头鞋,整个服装素净朴实。乌蒙山男子服饰和女子男子服饰见图5、图6。
图5乌蒙山男子服饰
图6乌蒙山女子服饰
4红河型
红河彝族服饰主要流行在云南省南部,东至开远、蒙自,南至金平、江城,西至普洱、双柏,北至昆明,红河流域的广大哀牢山彝族地区,大部分使用南部语言。由于这些地区生态环境变化丰富,其服饰呈现纷繁复杂且多花饰的特点。
4.1红河型男子服饰特征
红河流域彝族男子皆穿立领对襟短衣,外套坎肩,衣扣多用银币做成,密密麻麻地排布于衣服门襟的两边,下着宽裆长裤,穿绣花布凉鞋。服装色彩以黑色和蓝色为主,男子服饰有时候也“烙通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因而有“花腰彝,花屁股彝”之称。麻粟坡等地男子在节日期间穿蜡染衣,一般为3件,衣袖由里到外,逐一短而宽,前后衣襟呈角状。红河型男子上衣见图7。
图7红河型男子上衣
4.2红河型女子服饰特征
红河流域女子服饰相对男装来说比较花哨,色彩对比强烈,华贵艳丽,多用色彩艳丽的大红、桃红、湖蓝和翠绿等色布为面料,并且以银泡、银链作为装饰,具有明丽华美的视觉效果。纹样来自对自然的模仿,很少用几何型纹样。
红河流域地区的姑娘多戴银泡的鸡冠帽或包头帕。该地区彝族女子一般穿两件衣服,内衣为花饰长袖、开高衩的大襟衣,外套半臂。金平等地还有上穿绣花坎肩,下着长裤,束大腰带,妇女宽大的腰带头用银泡嵌花,因而被称之为“花腰彝”。女装为大襟衣、长裤,套坎肩或系围腰。围腰小巧,中心绣扇形或菱形巾等纹样,年轻的姑娘们喜欢在胸前戴一个大银盘,成为“火拔母(月亮)”。从而使得这一地区的服饰显得非常的精美。红河型“花腰彜”服装见图8。
图8红河型“花腰彜”服装
5滇东南型
滇东南型彝族服饰流行于云南的广南、富宁、马关、麻粟坡、米勒、师宗以及广西的那坡等地。处在边缘地带的滇东南彝族服饰部分沿袭了古老的贯头衣形制。滇东南地区的服饰形制多种多样,异彩纷呈,且地区差异化较为明显。
5.1滇东南型男子服饰特征
流行于路南、米勒、丘北和昆明等地的滇东南型彝族男子服饰是火草布或麻布做成的对襟上衣,外套坎肩。该地区火草衣历史久远,《南诏通记》记载“有火草布,草叶三四寸,踏地而生,叶背有棉,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为布,宽七寸许[9]。“以为可以为燧取火,故曰火草”。火草叶背面有白绒毛,至今撒尼彝族人还将其捻线织成火草布。而流行于文山、西畴和富宁等地的男子服饰,尤其是男子的盛装,服饰纹样多用蜡染、补花工艺,这种服装被蜡染出细腻的几何纹样,并且3件配套而成,即内为对襟长袖衣、半袖衣,外为坎肩,内长外短,两侧和后襟开高衩。
5.2滇东南型女子服饰特征
滇东南地区的女子服饰形制可以细分为路南式、弥勒式和文西式。路南石林、圭山等部分地区未婚姑娘的头箍在双耳部上下各有一对三角形的绣花布片,脑后悬挂一垂于胸前的串珠。布箍由红、白和黑条布相间而成,以象征彩虹,据说是为纪念投火殉情的姑娘。已婚妇女的头箍则无三角形修片,头箍以黑色为主,少有花饰,背上斜挎一件长方形的羊皮背披。路南彝族女子擅长挑花技艺,绣满桃花的手帕常作为他们的定情之物。同时,这一地区的彝族姑娘穿蓝色、白色或黑色与白色拼接相间的上衣,前短后长,系红色挑花腰带。
6楚雄型
楚雄型彝族服饰流行于楚雄彝族自治州以及相邻的地区。楚雄地区地处滇池、洱海之间,东接乌蒙,北临金沙,南靠哀牢,这是古代彝族各部落辗转迁移的必经之地,也是彝族几大方言区交汇的地方,故此,楚雄彝族服饰多姿多彩。
6.1楚雄彝族男子服饰特征
这一地区彝族早年“不分男女,具披羊皮”,披“火草衣”,穿贯头衣。男子上衣宽大而较短,对襟、无扣,多以自织自染的青色毛布为料。下装为白色麻布长裤,裤脚宽约60cm,外出时,披无扣、对襟麻布长衫,以青色头帕缠头。
6.2楚雄彝族女子服饰特征
楚雄彝族女服款式较多,异彩纷呈,尤其是头饰,多达40余种。楚雄彝族妇女服饰艳丽,多有刺绣装饰。大多穿右衽大襟短上衣,有的外套绣花坎肩。胸前、盘肩等部位均装饰传统云纹、马缨花等各种图案。下着长裤,头包布帕、缠头或戴绣花帽。盛装头帕上面缀有海贝、银花、银泡或装饰五彩长穂。这一地区彝族女服可细分为龙川江式、大姚式和武定式3种形制[10]。
龙川江式彝族服饰流行于龙川江流域的牟定、楚雄、南华和双柏等地。牟定、楚雄妇女头缠青帕,呈圆盘状,直径30多cm,用布数丈,周围装饰银花、银须或彩色绒球等。女装上为右衽大襟短衣、袖窄。外套绣花坎肩,多为深色。系银链绣花胸围腰。龙川江式服饰见图9。
图9龙川江式
大姚式服饰主要流行于楚雄州西北部的大姚、姚安和永仁等县。女装款式不一,既有大襟衣、长裤,又有对襟衣、中长裙。大姚昙华、三台等地的女装色彩艳丽,上衣多用红、蓝色绸缎,喜镶黑、黄和红等色花边。同时系三层花围腰,头罩彩穗绣花帕。中、老年妇女,盛装时亦穿花衣;常装则多为青衣,且喜披羊皮褂。姑娘戴银耳坠。姚安苴门、光禄一带,女装短小素净,唯右襟的一组云纹图案,十分醒目。大姚桂花妇女,上穿前短后长对襟衣,下着镶花腿套,罩黑底花裙。上衣胸背皆用彩布镶以各种几何图案,裙体亦用彩布镶数道横向条纹,风格粗犷、古朴,为其他各型所少见。大姚式服饰见图10。
图10大姚式
武定式彝族服装主要流行于武定、禄丰、永仁、元谋和禄劝等地。不同的地区佩戴的绣花帽也有所不同,如武定的鹉嘴帽,元谋的樱花帽,禄丰的缠满红绒线的蝴蝶帽,永仁的鸡冠帽,禄劝、武定的妇女则戴红毛绒帽,各地区的帽式成为地域服饰特征的重要标志。这些地区的青年女子穿右衽大襟衣、着长裤,系围腰。禄劝妇女善于将补绣、平针绣和钉金结合运用于服装和围腰上,做成精巧的图案。盛装时衣服绣花颇多,有的地方喜欢用丝穂或银穂装饰在托肩、下摆,并饰有传统纹样的火草披风。其绣工精巧,风格朴素。武定式服装见图11。
图11武定式
7结语
因地理环境因素,彝族服饰基本上沿袭旧制、古风犹存。同时,历经时代的变迁以及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彝族文化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化,这使得彝族服饰在款式、面料、色彩和图案等方面呈现鲜明的地域特征,各居住区域的彝族服饰形制各异、各具特色。本研究基于彝族居住区域、方言以及服饰风貌本身的差异化特征,鉴于前人的区域服饰分类原则,将彝族服饰分为大小凉山型、滇西型、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和楚雄型。然后,对各大区域服饰的形制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以形成对彝族服饰风貌的差异化认识。
参考文献
[1]钟仕民,周文林.中国彝族服饰[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1-22.
[2]缪良云.中国衣经[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523-531.
[3]王辅世.中国民族服饰[M].香港:和平图书出版社,1986.128-130.
[4]冯敏.凉山彝族服饰[J].贵州民族研究,1998,(4):116-117.
[5]冯敏.彝族服饰考[J].思想战线,1990,(1):45-46.
[6]杨忠秀,阿古扎摩.浅析凉山彝族服饰特征[J].凉山大学学报,2004,(4):226-227.
[7]钟茂兰,范朴.中国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103-121.
[8]许天侠.彝族的黑包头巾[J].贵州民族研究,2002,(5):95-96.
[9]梁旭.关于弃族服饰的几个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4):42-43.
[10]黄瑾.浅谈彝族的服饰与民族心理[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6,14(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