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白云间走出的衣冠之族。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幅员宽广、地势复杂,这里平坝气候常年温润,大山深处常年积雪,昼夜温差大,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的美誉。昭觉、美姑、喜德、布托、普格等凉山深处的县镇地区,有近260万彝族人聚居于此,他们依山傍水世代繁衍,已越千年。
如今,年轻人对彝族不再陌生,吉克隽逸、莫西子诗、吉杰……人们被彝族音乐的写意、空灵所吸引,但这只是彝族文化冰山一角。在西南边陲古老、苍凉而迷人的土地上,天文、星象、历法、文字、服饰等独特而优秀的民族文化熠熠生辉。民族文化的千年绵延使得凉山彝族服饰别具文化特色,并在长期传承中保留了古老的民族文化符码。
多彩“活化石”
彝族服饰华彩纷呈、底蕴深厚,承载了四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历史悠久的彝族文化基因,传承着彝族传统审美和工艺的精粹,被称为“穿戴在身上的文化”。
彝族服饰种类繁多,款式和纹样独具特色,异彩纷呈。据不完全统计,彝族服饰品种多达300多种,各种配饰和花纹图案上千种,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既是彝族传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集中展现。
有着古羌人血脉的凉山彝族耕牧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为抵御严冬寒夜男女老少都在服装之外披着查尔瓦,套毡袜。查尔瓦即披毡,是凉山彝族盛行千年的羊毛制品,更是彝族传统服饰的标配。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在彝族服饰千百年的演变及发展中,查尔瓦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也为设计师的民族服饰文化创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根。
彝族人崇拜火,依赖火,现代人很难想象火种对身处高山的彝族人是多么的宝贵,因此彝族人对火纹有着特殊的情怀。彝族服饰从款式到佩饰“火”随处可见,火焰纹、火石纹、火镰纹,带有动感的火纹气势磅礴,折射出彝族原始古朴的美学思想。
凉山彝族人具备一套独特的色彩文化应用:黑色、红色与黄色,他们认为这三种颜色赋予了生命的意义。黑色代表远阔山脉与养料充足的土壤,是来年丰收的象征与美好期盼;红色代表神圣的火种,其可以辟邪消灾,也是神灵的代表;黄色代表温暖的阳光与硕果累累的丰收,为人们带来无尽的财富与幸福。
在服饰上男性以黑为主,裤子普遍选用青蓝色和黑色,腰部多褶,有时在下摆处做绣饰,或在侧面贴绣太阳纹样。女装则流行黑与红的撞色搭配,习惯用红、黄、绿等鲜艳色彩通过绣饰和配饰做点缀变化,显示了凉山彝族对于色彩形式美法则的运用能力。
走出桃花源
在喧嚣的大都市,以天为被、以地为席的自然环境为青年男女所追捧,少数民族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更是为人称道,民族艺术被冠以小众标签。
四川凉山彝族服饰传承与创新代表人物、彝绣非遗传承人、原创独立设计师阿牛阿呷说:“现代信息如此发达,但很多人仍然觉得少数民族文化距离城市很远,不属于主流时尚。”
阿牛阿呷是第一位走上中国国际时装周的彝族设计师。在2018年10月26日中国国际时装周(2019春夏)T台上,她携个人作品“白云间”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亮相,撷彝乡山间一抹亮色,为观众演绎了民族时尚的无限可能。
其实,大批设计师一直在不同的文化相遇、冲突、融合过程中寻找少数民族融入当代生活的语汇。时代在发展,如今的年轻人已步入现代化轨迹,民族地区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山里山外的人都渴望将彝族人的日常物产转变为市场商品,让古老的彝族文化能够走出桃花源,为外界所熟知。
面对彝族千年历史文化积淀,设计师从何处入手才能最直接有效地创新古老艺术呢?阿牛阿呷将最传统的查尔瓦带上了时尚舞台。她把彝族服饰中的流畅大气与时尚潮流精妙地融合一起,设计出全新一代的彝族传统服饰。
羊毛披挂大衣门襟装饰彝族经典图案羊角纹,压褶毛毡制作的吊带连衣裙简洁、典雅,阔腿裤下摆点缀镂空图案,硬朗外套搭配塔型渐变长裙……经设计师改造后的查尔瓦,成为一件件适应潮流变化的时尚单品,更展示出民族时尚所蕴含的神秘能量。
“它所用的核心工艺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它所用的面料都是依照彝族传统工艺所制成的,版型也是根据传统的造型所设计,彝族服饰的传统文化基因可以说已经融入到我的设计中。”阿牛阿呷说。
漫漫传承路
桃花源为外人所知,人们被彝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所折服,而深居大凉山年轻一辈的彝族人也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深深吸引。
从古至今,做彝服是家家户户的必备技能。然而,近些年随着民族间交流的频繁和时尚浪潮的冲击,彝族服饰正在被大众的日常便服所取代,学习服装制作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为了不让这弥足珍贵的技艺消失,阿牛阿呷早在2004年就开始在全国彝区对彝族服饰进行深度调研和细致整理,收集彝族传统服饰,为这些宝贵的遗存整理建档。2013年,她成立凉山诺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紧接着与凉山州农业学校联合开设了全国首个以彝绣为主的“民族织绣”专业,面向贫困家庭的彝族女孩招生,培养大批彝族手绣技艺专业人才。
“从2016年起,招生火爆,但为了保证质量,该专业的招生只能压缩在30人以内。第一届招收的学生都是彝族,现在已经开始有汉族了。”阿牛阿呷说,这说明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在扩大。“看着教室里学习手工织绣的学生,仿佛看到了以前的自己,我始终相信彝族传统服饰文化必将一代代传承下去,民族的美,就是世界的美。”
此外,阿牛阿呷先后创立多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为了让彝族农村妇女能在家接手工订单增加收入,她和当地妇联合作做妇女居家就业示范项目,开创了“公司+学校+非遗/博物馆+文创+基地”的服饰文化传承的新模式,一做就是十年。
随着国家大力宣传和保护,人们对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传统手工艺,重视传承。大国匠心,一代又一代研究学者、设计师、艺术爱好者前仆后继的背后,是新时代国人背后的历史责任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