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一、引言

    考古证据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壮族人的先辈就已经出现并生活在广西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多处生活遗址。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中国的壮族人口将近1700万,其中,60%以上的壮族分布在广西境内(1)。炎热的气候,充沛的雨量,造就了壮族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形成了壮族与其生存环境和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服饰形制。

    很早以前,壮族服饰以其与汉族服饰不同的特点而进入人们的视野。最初是猎奇性记录,如“妇人无不跣者。……裙用百軿细裥,间有紧束以便行走,则为大结以负于臀后”。这是《徐霞客游记》中记载的三百多年前桂西南左江流域一带壮族妇女的服饰。类似的记录还见于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清傅恒《皇清职供图》这类传世典籍当中。摄影技术发明后,民国时期的人类学者们用照片记录下壮族服饰,现在人们依然能从这些传世照片中看到壮族服饰当年的模样(2)。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壮族服饰的研究形成了四个方向的研究成果:服饰基础资料的采集与介绍,壮族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制作工艺考察,结合民俗、信仰、人生礼仪、文化心理、社会规范功能等多角度、多学科的交叉阐释,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开发[1]。

    文化创意产业(3)兴起后,出现了一些对壮族服饰文化产业进行探讨的文章。一个角度是在讨论对濒危的民族服饰文化进行保护传承时,产业开发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如陈丽琴在《壮族服饰文化研究》[2]中提出,开发壮族服饰资源,使壮族服饰走上产业化的道路是一条有效的民族服饰文化传承途径。张海彬认为,广西壮族服饰可以采用生产性保护策略进行保护,它可以应用于现代服装设计、服装衍生品的创意与开发、旅游资源等几个方面[3]。在这个研究方向上,研究者们更注重对服饰文化本身的内涵、特点进行阐述。另一个角度是专门的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发展探讨,如玉妮的《浅探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4]等。目前,从文化创意产业角度对壮族服饰进行研究的成果并不多,研究角度不够丰富,研究深度也有待加强。有些研究成果未经田野调查,得出的结论未免流于表面,甚至有失偏颇。如有文章批评目前壮族服饰的生产难以适应产业化的批量性和效率性。事实上,壮族服饰是带有文化生活和人文价值内涵等独特价值的文化产品,所出产的成果并非完全是标准化、齐一化的,简单地采用主流经济学的标准,将“批量性”和“效率性”作为民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不合适的。

    2017年3月,文化部在发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后,4月19日又发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文件中,再次强调用产业和市场的方法振兴传统工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民族地区的人们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对于具有“活态流变”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被认为是“非遗”保护中一种“更具生命力和延续性的保护和传承方式”[5]。调整好服饰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民族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双赢目标。因此,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对广西壮族服饰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探讨,是基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同时,这些研究也能为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手工艺品制造业等提供理论参考。在研究方法上,采用理论、文献分析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模式,同时借鉴做类似研究的作者已发表的相关数据。

    二、壮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

    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是“通过服装设计师的文化创意或文化积累,运用知识产权的形式,以此增加服装产品的附加值,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的产业”[6]。

    目前服饰文化创意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有法国、意大利、日本等。法国的服饰文化创意产业起步早,已经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体系。意大利的米兰时装周,使文化底蕴与艺术得以完美的诠释。美国则注重创意性的商业运作。日本的设计师充分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并通过现代化的设计语言,向世界展现日本文化。在这些国家的服饰产业发展中,文化创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服饰生产及出口大国,2017年1~2月,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48.30亿件,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09.27亿美元,服装出口数量为42.43亿件。但中国服装出口平均单价仅有3.97美元/件,同比呈下降状态(1)。以至于人们常说,中国仅仅是服装生产加工大国(MadeinChina),不是创造大国(CreatedinChina)。中国服饰产业消耗了大量资源,却只能挣到微薄的利润,且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服饰产业的生存空间日渐受到压缩,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如何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进行文化创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并使文化理念得到传播,是中国服饰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梳理传统文化资源,以中华美学精神引领创意设计,把传统元素与时尚元素、民族特色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创作生产更多优秀原创文化创意产品。中华56个民族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文化,设计师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来挖掘文化的深层韵味,并通过专业技能,对其加工、表达和传播。

    壮族的服饰,约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出现(2)。经过漫长的演变,它形成了包括首服、身服、足服在内的一整套独特的服饰形制以及纺织、印染、刺绣、佩饰工艺等一整套完整的制作工艺和传承习俗。目前,广西壮族传统服饰仍达30余种,是中华文化基因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源泉与基础。

    壮族服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成为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在设计、制造、商业模式上的灵感来源。

    (一)面料特征

    壮族人民将产于岭南地区的葛、麻、棉、蕉、竹、木等原料,通过一定的纺织工艺,纺纱成线,织线成布,作为制作服饰的面料。在这些纺织工艺中,有些是广西壮族所独有的,如壮锦织造;有些在古代就已久负盛名,如唐代白居易诗中的“桂布白似雪”,桂布即为当时广西境内人们用木棉织成的面料,洁白细腻,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印染技艺

    壮族传统的印染方法有平染、蜡染、扎染和糯米染等。其中糯米染是桂南壮族特有的传统印染工作技艺,它将糯米舂成粉末,煮成糊状,将白布放于木板之上,用竹蔑蘸糯米糊按预定的部位和纹样画在白布上,米糊稍干即可将布放入染料缸中浸泡、色透,取出晾干,加稻穰灰于水中,用以浸泡布匹,将米糊脱去,显出各种纹样。

    (三)装饰手法

    明清以后,由于生产力发展及受到文化交融的影响,壮族服饰开始注重采用刺绣、壮锦进行装饰。壮族刺绣在技法上可分为平绣、挑花、打籽技法、贴布、堆花等。著名的“堆绣绣球”即是广西靖西壮族老艺人采用“堆绣”工艺制作而成,展示了壮族精巧的刺绣技艺。

    (四)服饰造型

    壮族人民主要生活在四季变换不分明的亚热带地区,并且要从事户外劳作,因此,壮族服装款式多为开放裸露式,简单凉快以便于劳作。但广西境内的壮族服饰在不同大方言区之间、同一方言区中的小方言区之间差别很大,各个地区的服饰至今仍保存着各自鲜明的地方特色。

    (五)文化内涵

    传统壮族服饰的面料、染色取自自然,蓝、黑色与人们身处的环境浑然一体,它的装饰图案也以取之自然的花草虫鱼为主。壮族服饰灌注了壮族人民在艰苦物质条件下的审美诉求,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理念。

    壮族服饰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它一直在变化。尽管壮族服饰的传承曾面临困境,但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民族身份自我认知意识的加强,壮族服饰生机再现。

    三、壮族服饰成为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几种方式

    在服饰制造过程中,从纤维加工成面料,只增值15%~30%左右,注入设计师的灵感后,价格会增加4倍以上(如图1)。因此,文化创意对提升服饰的附加值至关重要。

    图1服饰制造程序与服饰价值的关系

    图1服饰制造程序与服饰价值的关系下载原图

    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是以创意和知识为核心的产业。它强调文化创意在服饰产业中的关键作用,由此衍生出无穷无尽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市场和创造财富的新机会。

    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在壮族服饰的工艺、面料、造型、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创意。

    (一)工艺创意

    将壮族服饰工艺织造、染色、刺绣这些极具特色的部分与创意相结合,制作出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与文化附加值。目前,这些传统壮族服饰技艺已经应用于现代生活中的服饰装饰、家居系列、旅游产品、高级礼品定制、工艺体验课程设计等方面。

    (二)面料创意

    无论何种风格的服饰、家居装饰用品及其他服饰创意产品,都需要以面料为载体。传统壮族服装多采用自织土布制作,棉、麻、竹、勾芒、丝等有韧性纤维者都可用于制作服装的原料。2016年,广西的桑蚕丝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49%,连续6年保持全国第一,广西成为全国唯一拥有生丝及蚕丝绸生态原产地产品的省份(1)。近年来环保、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的流行,天然纤维面料以其透气、吸汗、亲肤的性能重新受到人们的喜爱,许多知名品牌如马可的“无用”,梁子的“天意”,都青睐天然面料。将广西壮族服饰的面料资源加以整合,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用以形成创意面料产业。

    (三)造型创意

    壮族服饰造型可以成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意的灵感来源。

服饰制造程序与服饰价值的关系
    1.传统服饰的恢复。

    这方面的创意旨在传承和恢复壮族的传统服饰,并在可考据的版型基础上加以创新,以满足壮族人民在节庆、特殊仪式上的穿着。

    2.日常服饰设计。

    广西的旅游业发展、政府部门形象定位、人们日常生活服饰审美的多元化等,都使得传统壮族服饰发挥的余地越来越大。

    3.创意服饰。

    这里所说的“创意服饰”是以夸张的手法塑造出独特造型的壮族风格服饰,它弱化了穿着功能,强调从形式上表达创新的设计。壮族的民俗节庆、演艺行业等,都需要壮族创意服饰。

    (四)文化营销创意

    文化营销创意实质上是指充分运用文化力量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市场营销活动,其本质在于营建企业的新型文化价值链,以文化亲和力将各种利益关系群体紧密维系在一起。壮族服饰的文化内核在于“和谐”,它可以用在服饰文化品牌的建立、传播,地方文化形象构建以及文化商业模式创新中。

    要将服饰文化资源转化为服饰创意,需要创意者对文化充分理解、融会贯通,并用符合现代审美的方式表现出来,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生产出满足当下人们生活需要的产品。只有被现代生活需要,传统服饰技艺才具有生命力。

    四、文化可持续创业———广西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以前,广西的壮族服饰大多为村民自织自染,自产自销。近年来,一批持有壮族服饰制作技艺的手工艺人以此为资本,从事壮族服饰的生产。广西各级政府部门也制定了壮族服饰产业发展策略和措施,促进了广西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扶持

    2014年,壮族服饰制作技艺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单,并确定了传承人体系。目前,正在制定的广西壮族服饰标准化的文件等。

    (二)建立基地

    迄今为止,广西已建成了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给予一定的财政及政策扶持。如武鸣纳福彩绣手工坊的特色壮族刺绣服饰,刺绣成为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金壮锦”公司以“皮革+壮锦”“皮革+刺绣”的创意赋予了每一件皮具不同的特性;壮锦+竹编工艺品、壮锦围巾、“壮美坊”的刺绣均获得了“南宁礼物”金奖。

    (三)教育扶持

    包括国家文化部组织的“非遗传承人”项目培训,地方政府组织的服饰技术项目培训,也包含企业组织的培训以及壮族服饰产业从业者自发组织的培训等。如柳州创意协会举办的服饰工艺体验课程,上海“广西宾馆”的文化主题营销等,均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及艺术口碑。

    然而,在“需求决定了生产和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来说也不例外”[8]的市场环境中,人们担心文化商品化后,基于市场导向的产业运作模式会导致文化上的妥协,从而损害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文化基础。例如,在市场上出现的一些粗制滥造的“壮锦”“壮族服饰”产品,它们质量低劣,审美粗俗,明显偏离了传统壮族服饰的特征。基于此,采取何种发展模式,以避免单一市场导向对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伤害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文化基础,便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美国学者KristenK.Swanson&ConstanceDeVereaux(1)提出了“文化可持续创业”理论,文化被置于核心的位置。人们利用自身所持有的文化资源作为创业资本,同时,基于文化为核心的原则,选择得当的创业活动发展经济,以创业举措维持文化,实现地区经济发展、活态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双重目标[9]。这一理论对发展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也极具启示意义。

    将文化置于核心位置,在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首先体现为对壮族服饰传统技艺的尊重。服饰技艺是服饰文化的载体,可以帮助从业者进行创意及获得利润。壮族服饰产业的从业者,同时也是壮族服饰文化的守望者及传统技艺的传承。者,在从事生产的过程中,许多人会做传统技术的田野调查工作,他们从传统中汲取灵感,也促进了传统技艺的传承。

    将文化置于核心位置,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求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做出有利于文化的决策。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是一门生意,从业者们要从市场中获取利润,但利润不应是他们唯一或首先关注的内容。在这样的创业体系决策中,文化的地位应高于利润、创新等价值衡量标准。

    将文化置于核心位置的更深层次含义,是对文化精神内核的理解与延续。由于传统稻作农耕文化的影响,壮族人民有着朴素的环保理念,重视与环境的和谐共处。这种注重“天人合一”、和谐的理念体现在壮族服饰的制作技艺、审美取向以及壮族人民对待服饰的态度上。在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中,从业者对棉、麻等天然纤维面料,植物染色等技艺等都予以了充分的重视。

    采用文化可持续创业的模式,应保护好发展壮族服饰文化创意产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因为文化是人们的创业资本,只有文化得到了可持续发展,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受益。

    五、结语

    文化创意产业的出现促进了新的业态形成,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促进文化的革新与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服饰及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中国服饰产业离不开对民族服饰文化的创意应用。在对广西壮族服饰进行创意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不能生搬硬套、简单模仿,而要在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意蕴的基础上,巧妙而富有创造性地将民族元素植入到设计中,赋予创意产品精神气质、情感力量。二是在设计语言的运用上,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服饰产业不应止步于“MadeinChina”,而要出现更多的“CreateinChina”,让“中式审美”变成世界时尚的引领力量之一,这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廖方容.壮族服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17.

    [2]陈丽琴.壮族服饰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292.

    [3]张海彬.广西壮族服饰的艺术特质与生产性保护[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5):22.

    [4]玉妮.浅探广西壮族服饰文化产业的发展途径[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9):93.

    [5]谭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J],江汉论坛,2010(3):130.

    [6]王跃明.我国服装产业文化创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7](韩)崔彩焕.全程掌控服装营销[M].严正爱,李兰译.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5.

    [8]张志勇.众多专家学者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注重生产性方式保护[N].中国艺术报,2009-02-13.

    [9]KRISTENK.SWANSON&CONSTANCEDEVEREAUX.Atheoreticalframeworkforsustainingculture:Culturallysustainableentrepreneurship[J],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17(1):78.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indexch.htm.2017-03-10。

    21938年,民族学者徐松石先生在桂北地区调查时,拍摄了身着传统服饰的壮族女性。广西各地的民族博物馆有类似馆藏。

    3“文化产业”(CultureIndustry)这一术语最早产生于1947年法兰克福学派霍克汉姆和阿多尔诺两位学者合著的《文化产业:欺骗公众的启蒙精神》一书中。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文化产业指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文化产业的概念在不断被修改,加上文化产业在各国呈现的地域差异,其所涵盖的范围也随着产业本身的发展越来越宽泛,有的国家将文化产业称为“创意产业”(或是“内容产业”)和“核心版权产业”。中国北京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突出并兼顾了“文化”及“创意”二者,故本文采用北京的定义及分类方式,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

    4中国服装协会官网,http://www.cnga.org.cn/news/View.asp?NewsID=53833.2017-04-25。

    51956年,柳州白莲洞发现了一根粗制的骨针,它被确认为旧时器时期晚期遗物,距今约一万年以上,这是壮族地区服饰发端的标志。

    6中新网广西新闻,

    7KristenK.Swanson,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旅游,时尚促销方向研究;ConstanceDeVereaux,美国科罗拉多州LEAP艺术管理中心教授,主要从事艺术管理、文化政策、旅游文化可持续创业方向的研究。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