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浅析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价值的开发与投融资渠道——以云南苗绣服饰为例

    摘要:

    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是中国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经济价值开发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重要价值体现和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由于其文化价值具有不可替代,只有运用经济价值开发手段,提升其经济产业价值,并且建立符合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特质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引入多种投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使其在传承中创新,在利用中发展才能真正做到推进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指少数民族劳动人民为适应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自己创作、生产并使用、欣赏的手工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民间手工艺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销往国内外市场。少数民族手工艺品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习俗的“原生态”体现。

    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种类繁多,在云南众多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中,可以有多种分类:比如按功能类,可分为实用类、欣赏类以及宗教祭祀类手工艺;按工艺产品分类,可分为纺织印染、挑花刺绣、服饰缝制等。以云南苗绣服饰为例,自古以来,苗族人民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却以世代相传的苗绣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载体。苗族刺绣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其造型纹样独特而夸张,深受苗族人民的喜爱。2006年5月20日,苗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绣服饰也开始走入消费者的视线。

    1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经济价值开发的现状分析

    1.1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


    云南苗绣服饰的生产和消费市场都伴随着苗族人口的分布。云南苗绣服饰的市场是地域性的,其分布和人口分布大致相同,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苗族在云南的分布较为分散,各地几乎都有聚居的苗族,全省苗族人口在5000以上的县市有123个,超过5万人的有广南、金平、屏边、马关4个县。其中滇东南文山、红河两个州的苗族居住人口较多,也相对集中;分布在云南省北部的苗族分为滇东北和滇中两块,主要分布在镇雄、彝良、曲靖、巧家等地区;在滇中,散布大大小小的苗族村落主要分布在昆明和楚雄以北绵延的几座山间,如拱王山、梁王山和山台山。“花岭苗绣坊”就坐落在梁王山山麓的杨柳塘村,全村有49户居民,常住人口183人,有3个生产苗绣服饰的作坊。

    1.2生产仍以手工艺为主导

    苗绣服饰的生产在村落长期以来的农耕经济为主体的结构中,仅以配角的形式出现,形成了农忙下地、农闲从艺的传统。绝大多数苗绣服饰的生产都是家庭作坊模式,其中花岭苗绣坊也是如此。生产者主要为家庭成员,生产形式多以作坊或兼职存在,手艺拥有者往往具有较为稳定但相对封闭的传承圈。苗绣服饰的生产主要包括:纺织、靛染、裁缝、刺绣、织锦、镶缀饰物等工艺程序。在苗绣服饰生产过程中,是以手工艺为主导的生产经营模式,服饰的整个制作过程采用半机器化生产,在织布和裁缝阶段可以借助机器完成,而在靛染、刺绣、织锦以及相缀饰物等复杂的工序则需要大量劳动力,完全采用手工生产。

    1.3营销多采用单一的直销方式

    在销售方式上,云南大部分的苗绣服饰依然采用的是单一直销的方式。在传统的农耕经济中,苗绣服饰的销售和集散主要以区域性市集的方式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周围的市集和乡街。商品售卖者与消费者往往有着较为稳定的联系,大量的交易都是在这种稳定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以“花岭苗绣坊”的销售为例进行分析。“花岭苗绣坊”作为一家传统的家族式生产作坊,经历了三代人、十几年的发展,成为一个初具规模的集苗绣服饰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作坊,在当地市场拥有自己固定的客户和消费群体,销售额虽逐年增长,但增长缓慢。

花岭苗绣坊
    表1“花岭苗绣坊”2007-2016年销售情况表

    注:数据来源“花岭苗绣坊”年度销售表。

花岭苗绣坊
    图1“花岭苗绣坊”2007—2016年销售增长表(单位:万元)

    表1与图1显示的是“花岭苗绣坊”2006—2017年近十年的销售情况。可以看出,这十年的销售额虽然在整体上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增长幅度有限,且增长率波动很大,增长很不稳定。
点击查看全文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