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彝族尼苏人 “拖尾服”图案的艺术价值

    摘要:

    拖尾服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彝族分支尼苏人的传统服饰艺术表现。这种风格、图案、色彩各异的服饰艺术表现方式,体现了彝族先民们对大自然的一种认识与崇敬,是尼苏人独特而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传承古彝族文化的一种独特方式。

    我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红河州的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古老民族,根据其居住地的差异而分为尼苏泼、诺苏泼、葛泼、阿细泼、撒尼泼、尼泼、阿哲泼、期期、阿武、阿乌拔、阿鲁泼、尼苏、罗罗泼、朴瓦泼、普勒泼、勒苏泼等支系,每个支系服饰各不相同,表现出丰富多元的民族服饰文化。在异彩纷呈、多姿多彩的红河彝族服饰中,保留了许多远古先民服饰文化遗风,为人们研究服饰文化的起源、功能和作用提供了充分的实物依据。其中彝族的一支尼苏人分布于云南元阳、新平、红河、金平、绿春等县山区,以元阳梯田世界遗产老虎嘴景区分布较集中。"拖尾服"是这一带的彝族尼苏人的传统服饰,是彝族尼苏人独特而又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服装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古彝族文化的一种独特传承方式。

    一、彝族尼苏人拖尾服艺术特点

    红河彝族尼苏人的服饰离不开刺绣,他们把在服装及用品上的纹饰工艺统称为“做花”。彝族刺绣源远流长,颇具《后汉书·哀牢夷传》所载哀牢夷“衣皆着尾”的遗风[1],汉晋时期,彝族先民“哀牢人……土地肥沃,宜五谷蚕桑,知染织……帛叠,蓝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桐木华,绩以为布。”唐代时,以彝族为主体的南诏政权将刺绣服饰作为官服推行,当时的“蛮王并清平官礼衣悉服锦绣,皆上缀波罗皮(彝族称老虎为“波罗密”)”。现代以来,彝族刺绣更是名满天下,“母鸡,蓬首椎结,标以鸡羽,妇女挽角向前,衣文绣,短不过腹,项垂缨络饰其胸”。彝族尼苏人继承和发扬了本民族善于刺绣的特点,并且将这种传统运用到了“拖尾服”的刺绣中。

    尼苏人服饰中女子的服饰比较鲜艳,其中头帕、上衣的臂膀、腰间绣品装饰丰富。与其他支系的彝族的主要区别是尼苏人服饰喜欢穿着“拖尾服”,其特点是在两块边长一尺许,以白布为底的菱形布块上,绣有各种红色艳丽花朵及图案,以一角悬吊在臀部,当地人称之为“尾巴”,反映了彝族尼苏人服饰的独特的文化传承。

    尼苏人“拖尾服”上均绣有色彩艳丽的绣花图案,这些图案具有非重复性的特点,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审美进行创作,其基本图案分为外圈和内里两部分,外圈为抽象线条组织的图案,图案内容以火元素为主体(这跟彝族崇拜火有关);内圈的图案包含自然、人文和装饰图案三类。自然类中又分为:有映山红花、玫瑰花、四瓣花、茨菰花、野姜花、水仙花、蕨菜花、粉团花、茴香花、石榴花、菊花、芭蕉花、莲花等以花卉为主的图形;还有以动物羊角、狗、鸡、猫、鱼、牛眼、蝴蝶、松鼠、凤凰、孔雀、喜鹊、猴、蛙等动物为主的图形;有以自然界的万物经过提炼而来的云纹、星纹、天地纹、波浪纹、日纹等为主的图形。表现人文方面的是鱼跃龙门、书籍、文房四宝、二龙抢宝等,有汉族影响的图形和福禄寿禧等明显带有汉族印记的文字图形;另外还有舞花纹、火镰纹、马掌纹、跳脚纹、盘坐纹、人体纹等来自民族地区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装饰类主要有吊子纹、条条纹、弯纹、螺旋纹、圆弧纹、方转纹、点状纹等图案。

    二、彝族尼苏人拖尾服装饰特点

    1.装饰纹样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彝族尼苏“拖尾服”的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多彩、文化寓意深远。“拖尾服”的图案从题材到花纹反映着彝族尼苏人的信仰和民族文化,所以在服饰中体现出远古文化的热烈、激情的特点。

    (1)火崇拜思想。彝族被称为“火的民族”,对火有深深的崇拜和敬意,历史上彝族生前要祭火、过火把节,死后也要实行火葬,认为只有火葬才能使他们的灵魂回归到祖先的身边[2]。彝族尼苏人在“拖尾服”处绣上火焰纹,寓意将火穿在身上,是将彝族崇火敬火的民族文化思想在服饰上予以表达的体现。这种图案以红色为主色调再搭配相邻的色彩来组成渐变色调,似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又似一棵火花树,层层叠叠,反映了彝族对火的崇拜。

拖尾服
    刚刺绣完工的“拖尾服”的图案

    (2)万物有灵的观念。在彝族观念中,凡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现实存在,都具有超现实的意志力,都对应着民族群体观念意识层面上的鬼神或灵魂,认为将它们遍布于人的衣服上,监视人的言行,取媚于鬼神,即可获得庇护,因此,彝族喜欢在服饰上绣上虎、火、葫芦、鹰、马樱花等,这些图案实为抽象的祖灵的代表。之所以把它们视为祖先,是因为彝族人都笃信他们的祖先是从这些灵物中诞生的神话传说,并在意识深处将始祖的形象和虎、火、葫芦、鹰、马樱花等的形象等同起来,具有驱邪避祟的魔力。马樱花图案,通常彝族用来表现图腾观念[3]。彝族妇女在绣花时唱道:“百里杜鹃花,马樱花为王,马樱花为贵,马樱花为美,马樱花救祖先,樱木做祖灵,樱花人人爱,亲手绣樱花,身佩马樱花,马樱护佑人”。

    (3)民间信仰的载体。祈求儿孙健康成长类图案也是红河彝族服装图案中普遍和常见的主流图案。物质生产和自身生产即种族的繁衍是人类社会始终都要面临的两大主题,尤其是后者,在人类物质生活极其困难、医疗卫生条件很差的古代,往往是决定一个家庭乃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因此,在传统的多子多福观念支配下,妇女的生育和生殖潜力往往成为决定其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和命运的头等要素而普遍被人们关注,自然而然地在这种求子愿望下,石榴、莲蓬、瓜、葫芦等象征多子多福的植物图形,便成为人们衣饰的首选之物,委婉地透出多子多福的愿望[4]。以上服饰图案说明了民间信仰对彝族服饰图案的影响是深远而且普遍的。

    2.色彩搭配

    彝族尼苏人服饰色彩以五种色彩为主要基调,五种颜色表现分别为:红色代表火,绿色代表森林,黄色代表人,白色和蓝色代表天,黑色代表地。彝族尼苏人服饰装饰所用的图案大多采用这五种色彩为基调,并且比较少使用过渡色,使得整个图案色彩艳丽,具有彝族独特的美感(见图)。

    在“拖尾服”中,常常使用对比强烈的色彩。对比色是常用色彩,使得整个色彩布局淳朴、原始而强烈。其图案常利用色彩的各种对比关系来表现各式各样的物体——如以明度较低的黑青色搭配明度极高的黄、红等色,使得色彩对比十分强烈;或者以黑色为底图案配上闪亮的银饰,对比异常强烈[5],名目而张扬;或者利用色彩的明暗深浅来组合成不同的图案,形成明暗丰富的层次感。

    从尼苏人的服饰分析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彝族服饰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彝族的传统服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不仅为彝族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民族服饰文化。

    参考文献

    [1]程志方.云南民族服饰[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118.

    [2]施惟达,段炳昌.云南民族文化概说[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250-253.

    [3]戴平.中国民族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23.

    [4]王伯敏.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4:46-51.

    [5]孙琦.云南物质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卷[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4:21.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