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其中体现出的内涵与精神是该民族长期积淀的民族之魂。瑶族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发展历史的民族,历经长期的自身文化养分积累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汲取,形成了本族文化。瑶族文化的独特性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不可缺少的一环。传承瑶族文化是保持其民族身份独立的必行之路,也是维持中华民族文化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
1资料性文献
1942年,民族学家岑家梧亲自进入瑶麓,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对各个问题进行充分调查,只完成了一篇简短的调查报告《瑶麓社会》,收录于《西南民族文化论丛》一书。该文记述了瑶麓的村落构成、经济生活、氏族组织、婚姻家庭、宗教生活及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虽然内容较为简略,缺乏深入分析,但却是了解过去闭塞状态的瑶麓社会的极为宝贵的资料。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关于青瑶文化的学术研究。文中简要提及瑶麓人的织布、染布、蜡染、刺绣工艺,和女子的花衣。
2专著类文献
荔波县民族事务局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喀斯特山区瑶族人》出版于1987年,介绍了荔波县三支瑶族的族源和发展史、社会经济、民俗文化和民族现状,是一本普及性质的读物,其书正文前附有三支瑶族八十年代的服饰形象插图,正文部分也有相关文字介绍。
黄海的人类学研究著作《瑶山研究》以荔波县瑶山乡的白裤瑶和瑶麓乡的青瑶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理论,详尽论述了荔波瑶族的生存历史、经济、社会组织、文化教育、语言、服装、节日、婚姻家庭、丧葬礼仪、信仰,资料翔实,分析全面。其中,“背牌与猎装”一节结合瑶族神话和传说对猎装和背牌给予文化层面的解读,并专门介绍了瑶族的蜡染工艺,将荔波瑶族服饰上的纹样进行解构分类和意义解读。
在实地工作中的民族调查基础上,黄海另著的《瑶麓婚碑的变迁》是一部关于瑶麓瑶族婚姻形态演变发展的著作,一方面,书中呈现了许多搜集自瑶麓民间流传的神话、传说、歌谣和风俗,另一方面,在追溯青瑶婚姻形态变迁史的分析中,作者不局限于青瑶人的口吻,旁征博引,梳理出青瑶历史上可能出现过的种种婚姻方式。另外,书中附有大量青瑶服饰形象的照片插图,以女子形象居多,是研究青瑶服饰极为宝贵的资料。
彭兆荣先生分别于1991年和1995年先后两次对瑶麓的青瑶社会进行田野调查,并与学生牟小磊、刘朝晖合作撰写了《文化特例———黔南瑶麓社区的人类学研究》一书,这是第一本关于瑶麓社会或青瑶(书中称为“青裤瑶”)支系的专门论著。作者从人类学的角度,以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对青瑶的族源,和瑶麓社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人口演变、农业系统、家庭结构、婚育、社会组织与结构、文化认知系统和文化变迁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的溯源和剖析,意义重大。其中,第九章“文化变迁”中对青瑶男女服饰做了简单描述,并记述了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人们对于民族服饰观念的转变过程和相关事件,是研究青瑶服饰变迁极其宝贵的历史材料。
此外,作为同一研究课题的不同阐述角度,彭兆荣还同时出版了一本散文风格的考察笔记《寂静与躁动———一个深山里的瑶族》,以及刘朝晖的硕士论文《社会变迁中的环境与文化:瑶麓社会适应性变迁的个案研究》、牟小磊的硕士论文《“中国少数民族”的族性过程与研究策略:以贵州省荔波县瑶麓瑶族乡青瑶为例》,这些著作对于《文化特例》一书都具有补充性的参考价值。
3其他类文献
关于青瑶的民族服饰,还有其他一些文献中有零散的介绍。克敏的《瑶族服饰》一文对白裤瑶、青瑶(文中称“青裤瑶”)、长衫瑶、红瑶、盘瑶、油迈瑶等贵州世居瑶族支系的服饰进行了整体而较为清晰的梳理。其中,对青瑶服饰的色彩、款式、配饰、纹样、制作规格、工艺均有介绍,但由于篇幅和结构所限,细节描述终究失于笼统,也缺少附图。文中关于青瑶服饰的描述参考了《月亮山民族调查》、此外,玉时阶的《瑶族文化变迁》一书也介绍了青瑶服饰的一些基本特征。
4总结
从数量上来看,目前关于瑶麓社会和青瑶文化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相关专著更是寥寥可数,仅有黄海和彭兆荣两位学者对青瑶社会文化进行过比较全面、专门和深入的课题研究,但遗憾的是,在二人著作的巨大篇幅中,涉及青瑶民族服饰的内容均着墨不多,只能算作是一笔带过。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则仅着眼于青瑶文化的一隅,多以学术论文或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而且大多数研究目光集中于青瑶独特的婚丧礼仪,对青瑶民族服饰并未留以特别关注,通常仅作为背景信息进行陈述式交代。关于青瑶文化传承的研究往往失之保守和不得要领,例如,罔顾凿壁谈婚的形式已经不符合现代文明和生活方式变迁的实际,生硬地谈如何传承特色婚姻方式。民族服饰作为当下青瑶社会生活中依然保持存在且地位特殊的传统文化内容之一,却着实为学术研究的一大空白。
参考文献
[1]克莱德·M·伍兹.文化变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9:3-4.
[2]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