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国家重视和提倡继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多的翻译学者对文化翻译兴趣倍增。作为中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之一的满族文化拥有深厚的积淀,值得对外翻译与传播。作者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谈满族服饰文化英译问题,以期提高国内人士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视,同时希望更多译者以翻译的形式对外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沟通。 关键词: 文化翻译观 满族服饰文化 英译研究 一、引言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努力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将中国优秀文化成果向全世界传播出去,促进文明交流,互学互鉴。文化的核心是人,因为有人的创造所以有文化,只有人能弘扬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时代背景下,将中国文化外译传播出去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如今翻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重新定位全世界不同的文化,承载着更多人类沟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笔者在文化翻译观的基础上浅谈利用翻译弘扬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希望未来通过译者们的努力可以增加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文化互鉴,使中国文化对全球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文化翻譯观 从历年翻译研究可以知道普通的翻译理论研究的两大方面是语言和文化,继语言之后,文化是另一个重要的翻译研究方面。许均认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语言对比和价值评判转移到两种文化上是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视野。杨仕章从四个方面解释“文化翻译”的界定:(1)文化翻译是一种翻译策略。文化翻译是为了迎合目的语文化把源语各层次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转换成目的语中加入某种文化信息。这里浅析文化转换和文化移入,文化转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文化对等,而文化植入可以获得一个透明文本,这个透明文本能够反映出原文化特征。(2)文化翻译是一种翻译内容。文化翻译是语言为载体的微观变化。文化翻译中的原文语言包含文化信息和意义;它是一种翻译特性(杨仕章,2006)。这里的文化翻译实际指文化传播。广义的文化翻译实质上指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是文化沟通手段,译者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中介(蔡平,2008)。这里的文化翻译指的是在跨文化层面进行的转换、沟通、交流。(3)文化翻译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领域,它是“文化翻译研究”的简称。笔者在此篇文章里主要借助文化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希冀以翻译形式将独有的中华文化展现出来,让世间众人体会中华文化的美与灵,增加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这是铁打的规律,文化翻译作为翻译的一个次范畴,当然不例外,但是在信的基础之上,文化翻译有自己的特性,既要传达原文的字面含义又要传达原文的文化意义。这就要求翻译传达文化时,不仅要“信”,而且要考虑译语接收者理解文化的习惯和方式。 三、满族服饰文化及其英译研究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随着清宫剧《延禧攻略》和《如懿传》的热播,国内外人士对于满族文化的兴趣大增,清朝满族的服饰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代表标志。在这两部剧中,人们可以发现,在耳饰方面与以往清宫剧有着大大不同,嫔妃或皇后双耳上都是一耳戴三环,大家不禁想问一个人带六个耳环有些奇怪。其实这是清朝满族耳饰的一个传统,耳饰是满族服饰的标志。清代的耳饰主要包括耳坠、耳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形耳饰称为耳环,耳坠是在耳环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饰物,上半部分是圆形耳环,耳环下再悬挂一枚或多组坠子,在耳环的制作上与现代没有太大差异。上至皇太后,下至七品命妇,皆左右耳各戴三具耳坠,俗称“一耳三钳”(高春明,2001)。 这“一耳三钳”该如何翻译才能让译语接收者明白其含义呢?首先,要明白其中的意思。“一耳三钳”就是在每只耳朵上由上到下扎三个耳眼,纵向排列(高春明,2001)。笔者将其译为“three earrings on one ear”。这样翻译的原因有三点:(1)直白翻译出一只耳朵上有三个耳环,达到“信”;(2)虽然三只耳环纵向排列,但是依据人耳的生长原理,绝对不可能按照笔直的纵向排列三只耳环,所以不论是vertical还是longitudinal都不合适;(3)依照中文“一耳三钳”的标题短语式构造,译文没有使用太复杂的介词和其他,但是如果按原文排列句式死译为“one ear,three earrings”又太过简单,想必译语接收者不能明白含义和真实的戴法。而后到了清朝中后期,这种“一耳三钳”的习俗发生变化,逐渐演变为“一耳一钳”或“一耳三环”,也就是在每只耳朵上只扎一个耳眼,耳饰的形式有所变化。 乾隆帝曾说:“旗妇一耳带三钳,原系满洲旧风,断不可改饰。”笔者将其译为:Emperor Qianlong once said, “Manchu Ladies shall wear three earrings on each ear, which is the originally old tradition of Manchu, no one shall change it.” 清朝的满洲有八旗制度,清代满人全部编入八旗,分属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原文中的“旗妇”指的就是八旗中的女子,所以笔者将其译为“Manchu Ladies”。“原系满洲旧风”使用文言文用词法,含义是“原本是满洲的旧风俗”,笔者将其译为“the originally old tradition of Manchu”。 除了耳饰吸人眼球外,相信人们对于宫廷服饰刺绣图案的含义也饶有兴致。皇帝的吉服袍,即龙袍,绣文金九龙。周身列有十二章纹饰,包含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十二章纹饰有独特的含义和象征意义,笔者尝试翻译其中几项: (1)日、月、星,取其照临光明,如三光之耀。 The Sun, Moon and Star are absorbed their light as the glory of shining. “三光之耀”中的“三光”指的就是句子开头的“日、月、星”,所以在译文的后面就不再重复“三光”,以“the glory of shining”表达其“耀”,光辉、闪耀、璀璨。 (2)山,取其能云雨或说取其镇重的性格,象征王者镇重安静四方。 The Mountain is taken as the character of benefiting peo-ple and showing its authority, which symbolizes that the Emperor can govern the nation in peace with huge authority. 毛传中云:“山出云雨,以润天下,”可见山与云雨有千丝万缕之联。这里的“云雨”应指意恩泽,如《后汉书·邓骘传》中有云:“托日月之末光,被云雨之渥泽。”笔者使用“benefiting people”,意指恩泽百姓,造福万民。 (3)龙,能变化而取其神之意,象征人君的应机布教而善于变化。 The Dragon is embodied with the meaning of the Immortal with the ability of a variety of changes, and it symbolizes that the Emperor gives a prompt teaching and is good at changing. 笔者没有将“神”译为“God”,完全考虑译语接收者的文化习俗,西方人信奉的神是 “God”,将“龙”视为 “evil”,在他们的思想观念里evil绝对不可以和God对等;中国人将“龙”视为众“神”之一,是皇家的象征,这是典型跨文化例子。笔者将“神”译为符合中国人习惯的“Immortal”。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忠实于字面的含义,更努力传达其隐含的文化含义,让译语接收者读懂译文意思,不能造成不同文化间的误解。 (4)宗彝,谓宗庙之鬱鬯樽,虞夏以上取虎彝、蜼彝,虎取其猛,蜼取其智或说取其孝。表示有深浅之知、威猛之德。 Zongyi is the Yuchang goblet of Zongmiao,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 Since Yu and Xia Dynasties, people have inclined to the symbols of tiger and Wei, a long-tail monkey. The tiger is taken as fierce, and Wei as wisdom and filial piety. Zongyi is used to express one enjoys self-knowledge and the virtue of strong power. 這里的“宗彝”指天子祭服上所绣的虎与蜼的图案。蜼是一种长尾猿猴,古人传说其性孝,故取其孝意。这里笔者仍然采用音译法,将“宗彝”译为“Zongyi”,后面的译文解释其含义,但笔者认为应该将中国特有的词汇直接音译出来,让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字及其内涵的文化,这一点和“宗庙”一样,都是中国古时特有的特色词汇,后面加上注解译法“Zongmiao, the ancestral temple of a ruling house”可以将意义表达得更完善。 四、结语 翻译研究主要围绕语言与文化两个内容,语言与文化看似是独立的两个个体,实则不然。蔡平认为,语言中如果缺少了文化,只剩一具空壳,就会失却所有灵性。满族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代表之一,其服饰文化曾在清朝时享誉一时。笔者在翻译过程中比较偏向译语接收者的思想和风俗,同时保留中华文化独有的文字和文化风格,仅以此篇表达对中国优秀传统的爱慕之意、骄傲之感,同时希望中国文化能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外友人的喜欢,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是每个华夏子孙的光荣职责。 参考文献: [1]曾慧.满族服饰文化研究[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0. [2]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2005(7). [4]高春明.中国服饰名物考[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许均.翻译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杨仕章.文化翻译学界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