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是人类的三大价值追求。其中,人类对“美”的不断追求使得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和灿烂。从表现形式来看,“美”可分为内在之美和外在之美两大类。然而,无论是内在之美还是外在之美,不同人群对事物的美的要求表现出了不同的标准,也就是不同的审美体验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价值。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民,以勤劳、善良和对美的不懈追求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绚丽多彩的白族视觉美学文化。扎染、建筑、雕刻、服饰就是众多白族视觉美学文化中的杰出代表。而鲜艳亮丽的白族服饰更是白族民族身份象征的一张最为显著的名片。为了更好地理解白族人民的审美价值,本文试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对白族服饰流变的现象和原因进行探讨。
一、审美人类学内涵
审美人类学,顾名思义(则)是试图将人类学和美学这两个不同的研究方式和不同的研究学科,以审美和艺术作为中介物,开创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历史告诉我们,每个族群、民族与每个族群、民族之间,甚至是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在审美经验上的各种审美标准和审美体验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相同和相异之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我们知道,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显著特点就是田野调查,旨在通过访谈、参与、观察或填写调查问卷等形式,深入了解一个族群、民族乃至一个村落、社区的人们的情感价值取向与该群体单位表现出的文化特质。这一点在西方人类学家的著作中表现尤为突出。如美国作家威廉·富特·怀特的《街角社会》,讲述的就是威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