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是一个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其服饰具有较强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故发展与传承纳西族服饰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1民族服饰传承
民族风格服饰就是通过传承、借鉴传统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将现代生产、生活、社交需求等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设计出既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又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的服饰,如民族风格职业装、民族风格时装、民族风格礼服、民族风格日常装等。
在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中,民族风格服饰设计应该重视对民族风格服饰设计师的培养。在设计与生产环节中,民族风格服饰必须要以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为基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现代服饰设计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强化创新,将现代服饰设计与传统民族风格服饰相互融合,才能够复焕民族服饰生机。
2纳西妇女服饰的演变
纳西族在我国的贵州、四川以及西藏交接的山区较为集中,面向云贵高原,背靠青藏高原。该民族居民最初在黄河流域居住,其民族文化具有土著文化的气息,以氐羌文化为主体。在春秋战国时期,纳西族逐步由黄河流域向南迁徙,在秦朝时就开始集中于金沙江和雅碧江流域。新中国建立以前,有较多种称谓,如纳日、纳西、纳恒、纳罕。1954年,我国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为纳西族。
明代的《麼些图卷》是纳西族地区的重要文化象征,也是对纳西族文化的最直接具体的描绘。在该图卷中描绘了数十人物,每一个人均着不同服饰:所有少年男子都在头上梳着一个髻,穿着长衫,待成年以后开始辫发,在头顶将头发盘起,从而形成两髻,如葫芦状,俗称“三搭头”。男子赤足,下着裤,上身穿着简短的衣服,极少有人上衣为对襟。妇女梳着用青布做成的髻,有棱角,这就是“布冠”。赤足,下着长裙,上穿短衣,扎彩色腰带。这是明代时期纳西族典型服饰代表。
雍正初年,清政府在纳西族区域实施改土归流,强制按照“以夏变夷”的服饰来进行改革,后来此改革对纳西族服饰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清代改土归流以后,纳西族区域的上层社会和男子服饰已基本被汉化,仅妇女服饰仍然具有传统特色。
传统服饰的变化不仅仅是单一的衣着改变,其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社会价值观念的改变。就纳西族女装而言,在元明时期,纳西族女性服饰还可以展示女性体态美,也代表着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文化体现。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在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渲染之下,女性的服饰逐步以厚重肥大的特点为主,色彩的单调性也限制了女性的爱美之心。
3纳西妇女七星羊皮所含盖的内容和含意
纳西族服饰纹样与其民族文化与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记录了纳西族的发展历史,同时也表现了纳西族文化变迁,也是纳西族人民群众的审美与价值观的代表。纳西族服饰的纹样是非常多的,但是也有共同之处,共同特色则是融合抽象与具象,整齐而有序。抽象造型纹样一般指的是方格纹、齿纹、带纹、变体万字纹等,至于所谓的具象形纹样造型,主要有人形纹、凤凰纹、各种颜色花边纹等几种。纳西族服饰具象与抽象纹样有独立出现的,也有交互出现的,形式极其丰富。另外,纳西族服饰纹样造型也淋漓尽致地展示了纳西族文化特色内涵,也是纳西族的重要标识与符号。
在纳西族服饰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饰代表为“披星戴月”,其也被称之为“七星羊皮”(图1)。纳西族的《东巴经》中记载有揉羊皮、剥羊皮、披羊皮的象形字,该记载充分说明了七星羊皮披肩可以说是纳西族千百年承传下来最古老服饰之一。在纳西族,当地人们也叫其“优辆”,这种称呼来自于谐音“余扼”。
羊皮披肩呈上宽下窄的片状,上部为四方形,左右各有1个表面用彩色锦线绣着图案的5寸的圆盘,其直径约为16.6厘米。在披肩的表面还有7个用彩色丝线绣的扁平圆盘,直径为10厘米,其中心有2条垂下的细带,能够系扎。披肩的下部和底部分别呈垂花式、大括号形。披肩通常用白色宽带相绕于胸前,宽带末端为绣着漂亮图案的箭头状。羊皮披肩的寓意说法较多:羊皮披肩上面的两枚大圆盘代表表示太阳与月亮,七枚小圆盘则象征着星辰,也暗含着纳西族妇女辛勤劳作,“肩负日月,背负繁星”,歌颂纳西族妇女不辞辛苦的劳动美德。日月星辰的光芒则以7枚小圆盘中心垂下的14根皮细线来表示,也暗含着光明温暖之意。在披肩的穿戴方面,主要根据天气变化来选择不同的穿着方式,如果天气较为寒冷则羊毛朝内,羊皮光面朝外披用;热则反之。
“披星戴月”的民族特征极为浓厚,简单古朴的造型使得服饰整体显得简洁大方,具有古朴美。当然,这种服饰也具有独特的形式感与节奏感:第一,造型单纯齐整,披肩的7个星状圆盘纹样均为简单的星状或环形,披肩带子尾部的花卉图案是变化的几何图形,简洁而不缺乏简单之意,勾连穿插,变化多端,肃静典雅,具有较强的节奏感。第二,均衡对称。披肩整体左右对称,带子尾部的几何图形,形象而逼真,充分展示了图形的对称美。
4现代纳西族服饰的改良
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丽江城中纳西族的男性服饰就和汉族的服装没有区别了。
20世纪90年代之后,因为城市改造的需要,大批纳西族人迁出了丽江古城,此时就算是年纪长一些的也都不想穿纳西服装了。由此纳西族服饰变成了纳西族仪式化与符号化的标志,纳西服装在重要场合才穿着,如纳西婚礼、节日或者庆典以及重要旅游场所等。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纳西族中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心,为此他们着手针对现状开始推动与抢救处在边缘化的纳西民族服饰及其文化。
20世纪80年代,纳西服饰的保护和推动工作就开始了,主要的牵头单位是纳西文化学会,在纳西火把节的时候推出了改良的服装,主要是设计五套不同款式的纳西服饰,并在社会上针对这些服装征求更好的设计意见。于1992年春天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举办地昆明),隆重推出了新改良的纳西族女装,同时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新改良的纳西族女装对羊皮进行了艺术加工,还保留了原有的围腰与坎肩。这样的设计不但保留了纳西族服饰的精华,而且在服装的用料、色彩和艺术加工方面还进行了突破与创新。改良的纳西族男装也于1999年10月在丽江举办的国际东巴文化艺术节上展出并深受社会各界喜爱。这款改良的纳西族男装的上衣(一件对襟马夹)绣着“纳西人”“丽江”等东巴字作为上衣的点缀,下身则为长裤。这样明快简洁的服装设计,让纳西族男装的装束都散发出纳西族浓烈的民族特色。
旅游开发带来了国内外游客,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元素,异民族的文化在丽江与纳西族文化交流、碰撞,实现着文化的融合。政府的主导和参与,使纳西族民族服饰得到良性发展。纳西族民族服饰成为民族文化的标志,成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表现,也成为文化自觉与自尊的体现,穿着民族服饰成为一种时尚。纳西族民族服饰从此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并进一步得到创新和发展,实现了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仲林,邬红芳.丽江地区纳西族传统服饰的生态审美观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5):43-47.
[2]张萍萍.纳西族服饰纹样的美学特征[J].时代文学(上),2015(12):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