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随着社会的发展,利川的土家族服饰也在不断演变,解放前所用衣料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称之“溪布”或“峒布”,本地称“家机布”或“龙头宽布”,衣着颜色基本为青、蓝、白三色。本文就清末至解放前这一时段述其服饰式样。

(一)男装

衣 男上衣,劳作时着对襟短服,钉有七至九颗布纽扣,小衣小袖,无滚边,青蓝二色,便于劳动,不易弄脏,俗称火汗头。出门则穿高领长袖,白色火汗头,滚韭菜花蓝边,蓝色滚青布边,青色则滚蓝布边。春秋两季内穿白布火汗头,外套青布褂褂(似坎肩,解放以后称卫生褂褂)。

较为古老的男装为琵琶襟,衣边贴梅花边,绣银钩。

帽 成年男子喜戴风帽,帽后白布齐肩,上绣动物图案,不绣花草。现代多缠长布帕,平常缠青色帕,出门缠白色帕。帕长三尺、五尺、七尺、九尺不等,最长一丈二尺,越长越显富贵。缠法各异,老人缠裹整齐即可,青年人常缠额前人字格,也可缠吊三寸、吊七寸、指天骂地、朝天冲等样式。一头吊出耳际,依吊出长短称吊三寸或吊七寸。一头朝上,一头下垂称指天骂地。两头内压,额前缠出人字格称朝天冲。

裤 男装裤子为青蓝色,白布裤腰,大腰大裤脚,裤管短,齐膝下,膝下缠裹脚(即绑腿),俗称“坛沿裤”,又称“一二三裤”。古时裤脚边绣花,膝盖也绣花,后改为裤脚滚边。

(二)女装

衣 女上衣可分为外托肩和二马居两种。外托肩:短领、滚边、右开襟,在袖口和下摆绣二道丝栏杆。二马居,介于长衫和短衣之间的一种上衣,豇豆领,在袖口和下摆绣二至三道丝栏杆,胸襟前用彩线绣花纹、图案。二马居类似于现在的中长服,中老年妇女喜欢其“前遮羞后遮沟”的作用。年轻妇女喜穿外托肩,并喜欢大衣袖,有的衣袖大到可以从袖筒中给小孩喂奶。

裤 古时土家女喜穿八卦裙,近现代喜穿绣花长裤,较早也和男人一样穿“坛沿裤”,青蓝裤加白裤腰,后逐渐改为穿裤带或缩筋裤,裤脚有三条宽度不同的梅花条,有的绣到膝盖以下,梅花条上挑绣杨柳吊、狗儿花、树树花等图形,裤腿比男裤长,长齐螺蛳骨,中青年妇女不扎裹腿。富裕人家用红色窝缎布料作衣裤。

(三)童装

童装特色突出体现在童帽背带及骨饰上。童帽:随着小孩年龄不同缝制不同样式的帽子,如狗头帽、风帽、斑鸠帽、凉帽、圈圈帽、荷花帽。比较典型的童帽如斑鸠帽,冬天用,外用青布,内用红布,中间垫棉花,脑后有披风齐肩,额前和披风均绣斑鸠上树或喜鹊闹梅、凤穿牡丹等图案。

民国以后,境内服饰逐渐变化,特别是抗日战争以后,布料和服饰变化明显。直至解放前夕,火汗头、长帕子、坛沿裤、包谷草鞋、棕袜子、草窝子、黄铜烟杆、麂子蹄、花荷包、夹板刀仍然是土家男人的主要服饰。外托肩、二马居、白帕子、花围腰、绣花鞋、银簪子仍然是土家族妇女的心爱服饰。布料有所改变,样式改变不多,土家传统服饰仍为主流。

发展至今,除极少数偏远地区服饰比较传统外,绝大多数土家人着装新潮,只盛大集会或逢年过节着民族服装。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汉程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侵权举报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