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中秋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北宋时期中秋节有了“团圆”内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代,“中秋节”的概念已形成,而且深入民间。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这本书所记述的是南宋时的节日风俗,卷四中的“中秋”条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而该书的《序》,即是吴自牧于“中秋日”所作。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期,“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到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晚不绝。”

这段文字不需要翻译,相信读者也能体会到当时中秋节的热闹气氛。南宋中秋之夜可谓“欢乐之夜”,当时负责京城治安的“金吾”(相当于警察的官员)也不多事,干脆取消了夜禁。

宋代这种“玩月”的时尚,亦即大家所说的“赏月”。其实唐代已出现“玩月”一词,唐卢肇《唐逸史》中便提到唐玄宗李隆基“玩月”之事,当时名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应召入京,于中秋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源头应该在北宋。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在中秋明月夜,苏大才子毫无睡意,借酒消解对远方弟弟苏辙的思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每一个中国人中秋佳节里最美好的愿景!

“月饼”一词始于南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聚餐,是中国节日永远的主题之一,和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一样,“吃月饼”是中秋节的食俗。中秋吃月饼风俗始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

民间说法是始于唐初。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位经商的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唐高祖李渊(一说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对着月亮脱口而出:“应将胡饼邀蟾蜍”。

胡饼是圆形,代表圆满;蟾蜍则指月亮。李渊将胡饼分食群臣,此后就有了中秋吃胡饼之俗。到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杨贵妃将胡饼易名为“月饼”。

显然,这种说法并不靠谱,唐代连真正意义上的“中秋节”都没有,何来月饼?但唐代在八月十五有“吃饼”习惯是可能的。日本僧人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曾记述,八月十五这天,“寺家设餺饨、饼食等”。

另有学者引《洛中见闻》称,唐僖宗李儇曾在八月十五赐“饼”给在曲江宴饮的新科进士。但所赐之饼是不是月饼?尚不好说。

目前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北宋时中秋节已有吃月饼的风俗,但是否普遍并不肯定。苏东坡《留别廉守》一诗中,便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的说法。

北宋虽然有八月十五吃月饼之俗,但所食月饼当时并不叫“月饼”,而称为“金饼”。当时的文人苏舜卿《和解生中秋月》诗中即称,“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

“月饼”一词,一直到了南宋才出现。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荤素从食店”条、同时代的周密《武林旧事》“蒸作从食”条,均出现“月饼”一词。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月饼似乎并不是八月十五才吃的专用节日食品,乃“四时皆有”的日常食品——不过在中秋节这天食用,意义非同寻常。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