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中秋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中秋节的美食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普天同庆的中秋节。中秋佳节,天清气爽,气候宜人,多少年来,这一天大人们围着炉子制做各式各样的月饼;可爱的小顽童用地头找来的野麻果,俏皮地往月讲上打红印。夜幕降临,星空中悬挂着一轮明月,尤如万顷碧海托出一个光洁夺目的银盘。此时,阖家团圈,供赏明月,细嚼月讲,真可谓一幅乡村中秋图画。

  在我国古代由于赏月的出现,中秋节便出现了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和与食品密切有关的祭祀信仰活动。

  相传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嫦娥奔上月宫的日子。因此,人们在中秋之夜赏月的时候,常常讲起“嫦峨奔月”的传说:一说,夏朝国王太康,见后羿的妻子嫦娥姿色美丽(后羿,传说中古代有10个太阳,灼烤大地,人类无法生存,后拜就是射去9个太阳,给人们带来恩泽的英雄。),愿以幽州之地来换嫦娥,后羿贪地忘情,便答应了。嫦峨见丈夫如此薄情,遂偷吃了后羿从王母娘娘那里要来的长生不老药,乘着明月,毅然离开人间,飞向虚无缥缈的仙境,与月宫中勤劳的吴刚,温驯的玉兔,婆娑的桂树为伴。人们为了怀念这位美丽善良的女子,每逢中秋之夜,就仿照月亮的形状制成国饼,遥祭月宫。

  又说,嫦娥和后羿婚后十分恩爱,因嫦娥偷食不死之药,得罪了天帝,逃奔月宫,后羿思念成疾,一天病中的后拜,梦见一童子踩云而来,告诉他:要他在八月十五日这天晚上,用米粉制如圆月状的粉饼,放在房屋的西北角,不断地呼唤嫦娥名字,嫦娥就会降下人间与他团圆。后羿醒来后,到八月十五日这天一切按照童子说的去办,果然,嫦娥回到了他的身边。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日后羿都用这样的方法与嫦娥团圆。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节是团圆节的由来。

  这些动人的传说,前者反映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解放和独立的强烈愿望,以及人类向往登上月球,对探索宇宙,月球奥秘的美好幻想;而后者则反映了古代劳动妇女盼望家庭美满、全家团圆的幸福生活。当人们拜赏明月的同时,联想种种传说,心情无比欢畅,神话的注入,给中秋节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由于月宫神话传说的浪漫诱人,因此,古代中秋佳节、民间拜月、祭月、赏月的风俗活动是十分丰富多彩的,但不论是哪一种风俗活动都离不开食品,最突出的便是酒和月讲。

  唐代大诗人李白,嗜酒如命,更喜欢在中秋之夜对月独饮,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遨明月,对影成三人”的诗句。传说李白就是在八月中秋节醉酒后扑江捞月而死的,虽不可信,但说明他对赏月不仅有雅兴,并且简直到了以月为魂的地步。

  写中秋月饼与酒相关的词句,最为脍炙人口的英过于宋代诗人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一词了: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悯,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辜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自古以来人们便有吃月讲的习俗,以取团圆之意。

  月饼,最早叫过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远在殷周时期,民间就已有纪念太师闻仲的“太师饼”。汉代张容出使西域,带回胡桃、芝麻等植物,为月饼制作增加了辅料,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朝的“红菱饼”更是久负盛名。南宋时的“玩月羹”是中秋节人人必食的类似月饼的蒸制食品。宋代还有一种供皇家中秋节食用的“宫讲”,民间俗称“小饼”、“月团”。

  诗人苏轼还为月饼写下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宋代的月饼已是相当精细复杂,在选料、工艺上,酥皮折迭,微生物发酵,浆皮松酥、松拍柔韧以及包馅成型各种工艺技术已很成熟,并已形成相当发达的商品生产,成为颇受人们喜爱的中秋节日不可缺少的食品。

  “月饼”一词的出现,是在明代。明代学者田汝成在他的《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讲相遗,取团画之意。”一些心灵手巧的制饼大师,还把嫦娥奔月的优美传说,作为食品艺术图案,绘制在月饼上,或装月讲的包装盒上。

  到了清代,月饼无论从品种、花色和制作工艺上都得到空前发展。有的月饼直径达66厘米,上面绘有月宫、蟾兔的形状,图案十分精美,金碧缤纷。每家都设有月光位,于月出方向供月。拜祭完毕,除每人分得一份之外,有的甚至要留至大年除夕才吃。在北京皇宫内有供月的“月饼山”,最下面的月饼重达十多公斤,而顶端的小月饼则只有三、四厘米大。由此可见,清代月饼名目繁多,不仅作为中秋食品,而且己成为供应市场的美味之食。

  月饼,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京、广、苏、潮四大系列,数百个品种,并绘上喜庆图案,供人们观赏。尽管各大系列的制作工艺各有千秋,月饼用料不尽相同,风味上有荤、素、甜、咸之分,但都有贺佳节、庆丰收、盼团圆之意,成为中秋时令的美食。

  下面将与中秋节有关的食品风俗和文化现象逐一作介绍,使我们对中秋节食俗有一个较为完整的了解。

月饼祭月

  又称斋月宫,源出于人们对月亮的崇拜和对“嫦娥女”的怀念。不论大家小户,中秋之夜,家家户户必斋月宫。

  富家巨室斋月登高楼,临轩栏。除上月饼、莲瓣、苹果、花红脆枣、紫葡萄、绿毛豆等吃食外,还置美酒、灯烛高照,用白绫绸扎玉兔灯高悬楼檐。阖家团圆,长幼为序,对明月作揖跪拜,拜毕,待香烛燃尽,撤祭台。重摆家筵,筵席均为八月时令菜宴,酌酒高歌,琴瑟铿锵,以博竞夕之欢,极是豪华。

  一般小户人家则在底院内,摆桌设炉香灯烛,用腊光纸绘月轮,剪玉兔,制作极精致,金碧璀璨。又以绢纸为神具冠带,剪出素娥(即宫女形)盖于月饼之上,谓之月官人。取藕枝称之子孙藕莲和合,另有荷花瓣、红菱、芡实、银杏之类堆成塔形,果盘杂陈,瓶花禅酒,均供献庭院中,儿女膜拜,月下拜毕,将腊光纸、绢纸剪出的月轮、玉兔、神具等焚烧,撤去所供,燃上纸灯,全家人必在月下灯前嬉戏谓之斋月宫。少顷,家家户户开家宴。昱日,出嫁的女儿必返家团团。

  家宴毕,还在庭院中赏月、嚼月饼,直至明月西斜。

  有的地方还在中秋之夜看阴晴来预测次年元宵节的阴晴。谚语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又云: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除富家和小户人家斋月之外,京师皇室斋月更为壮观。

  先在西郊夕月之时,设斋台,皇上率家眷百官出城,享祭报功,众祀秋成,成为国家明禅之大典。祭毕,众人集聚于天街月下,以黄沙土捏作玉兔,饰以五彩妆颜,千奇百状,灯火荧辉。市面易之,游人在外道站立,不得入内。皇家众人进入,仍先祭月,后设宴。除食中秋月饼之外,还有卤馅韭芽稍麦,南炉鸭、烧小猪、挂护肉,配食糟发面团,饮桂花酒,鲜果品类更繁,而最美者莫过于贡品葡萄,圆大而紫色者为玛瑙,长而自者为马乳,大小相兼者为公领孙。还有朱砂红、棠棣黄、乌玉珠等,味俱甘美。其次,还有柿子,以京都西山的为贡品,大如碗,甘如蜜,食之可解毒气。再有蓟州生栗进贡,用糖沙拌炒,为京都美品。待皇家家宴毕、起程归驾,平民百姓,游人才蜂拥进入,祭月,赏月,浑酒樽筛,焦包炉炙,烤羊肉,热烧刀,此又专为游人酒酌之备。同样直至明月西斜方散。

九节藕

  先用九节藕作为供品祭月,九节藕极难寻觅,因此,在中秋节前家家户户便上街入乡寻觅九节藕。九,在中国古代为一个满数,象征着任何事情均圆满。中秋节用九节藕供月,既象征着天上月亮的圆满,也寓意着人间家庭事事圆满。

  九节藕供毕后,便切成薄片,待家宴毕,当水果食用。

莲瓣西瓜

  中秋供月,还必须用西瓜,参差切之,如莲花瓣形先供月,待家宴毕,同样再切成片,当水果食用。

  莲瓣西瓜切时需有一定的技巧,上面切断,并参差如莲花瓣状,而底部还需连接,不可切断。莲瓣西瓜必与九节藕同时作供品,都象征着圆满、·如意。

月饼踏月

  又称走月亮。民间小户,家家户户妇女、姑娘,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宴结束,结伴盛妆出游,俗称走月亮。走月亮有两种,一是步行,二是坐车、乘船。

  步行“走月亮”一般是同巷、同户邻居的媳妇、姑娘们互相商约,晚饭后先聚一姑娘家,把各自带出的吃食月饼、红菱、白藕、芡实、瓜子、水果等吃食,放至庭前桌上,泡上热茶,大家欢坐赏月聊天。等天已漆黑,大家梳妆打扮,将吃剩的小吃食装在小竹篮里带上,出门走月亮,一路三,五成行,边走边吃,边吃边赏月观景,欢歌笑语,所到之地大多是当地的风景点,在那里停留赏月,待明月西斜返回,但凡是带出门的吃食,一定要在途中吃完,不可带回家。清代有一首诗赞共中秋节的走月亮:“木樨球压鬓云香,三五邻家姐妹行,夜冷不嫌罗袖薄,路遥反恨绣裙长。”

  坐车、乘船“走月亮”大多是富贵之家的小姐、太太。当然也另有一番情趣。以乘船为例,舱外:船行月移影动,舱内:酒醇肴美饼香。《岁华纪丽》一书对乘船走月亮作了淋漓的描述:“中秋佳节桂子飘香,金风荐爽青帘鹄舫,水辔争摇,羊灯高架红妆十队……引觞以谋醉,桥行斟酌串百,金栗香中清夜,冶游殆无虚夕……”从中我们领略到当时乘船走月亮盛况。这里值得再作进一步介绍的是,船上的宴菜,即船菜、船点,不仅在中秋节的饮食习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旅游饮食习俗中也有其特殊的一席之地。

船菜船点

  船菜,顾名思义是在船上享用的菜,大多用于春游、秋游季节,但以秋游的中秋佳节最为丰富隆童。船菜的最大特点在于菜名高雅、各具真味,菜肴数最不多,制作却异常精细,有的菜仅够每人一著或一匙,正因其只能浅尝,方使食者细嚼缓咽,得以品尝真味。下面向读者介绍一张清代王四寿船号,中秋佳节的船菜菜单:

四粉(糯米粉点心)

  玫瑰松子石榴糕、薄荷枣泥蟠桃糕、鸡丝鸽团、桂花糖佛手。

四面(面粉点心)

  蟹粉小烧卖、虾仁小春卷、眉毛酥、水晶球酥。

  以上8种点心色泽鲜艳,玲珑剔透,入口而化。

冷盆8只

  豆腐皮腰片、查松卷、出骨虾卤鸡、牌南抢虾、糟鹅、胭脂鸭、熏青鱼。

正菜三十道

  珠圆玉润、翠堤春晓、满天鼻斗、粉面金刚,黄袍加身、王不留行、赤壁遗风、红粉佳人、玉堂富贵、遍地黄金、金星乌龙、桂揖兰挠、卸甲封王、不尽滚滚、花报瑶台、玉楼夜照、雨后春光、玉女晚妆、老树着光、江南一品、春色迷人、深潭印月、醉里乾坤、堆金积玉、秋风思乡、八宝香车、紫气东来、琉璃世界、鱼跃清溪、八仙过海。

二道甜点

  银耳龚、杏露莲子樊。

  最后每人1小碗燕窝汤。

  从上述这个船菜菜单里,我们不仅看到船菜给中称节掌月宴游带来无限的享受与情趣,还可看到船菜色香味形的多姿多彩,烹调技艺的高超无比。

剥菱食芡烧斗香

  中秋节晚,家宴毕。、有燃线香焚于庭院月光下,朝礼星斗,俗称烧斗香。斗香的插法颇别致:要取一种塔形的燃香炉,有的自制。将钱香一层一层地往上插,直至插到顶端为止。家人朝礼毕,儿女小孩杂坐中间,皆剥红菱,食芡实汤,听家长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烟香缥缈,笑语喧哗,待香残则月已斜,夜已深了。有一首竹枝词:“中秋共把斗香烧,姐妹邻家举手邀,·联袂同游明月巷,踏歌还度踩云桥。”

粉团油追

  为中秋节家宴吃食。南方多用糯米粉为皮面,北方多以面粉为皮面,搓粉为丸状,以豆沙作馅,包馅。成形后,放入油锅内煎至金黄。俗称为“粉团油”。此团集甜、糯、肥、脆于一体,味极佳。

  中秋节食粉团油追,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三余帖》云:嫦娥奔月,界日思,有童子诣告:“正月元夕,八月十五,月圆时,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宅西北隅,呼夫人名,兰夕可降,如期果然”,后世遂有元夕中秋制粉团食之的习俗。

莼菜汤

  是中秋节家宴和八月时令菜羹。莼菜,义名马蹄草、水菜,是水生宿根性浮叶草植物。莼菜的根、茎、叶不仅碧绿清香,鲜嫩爽口,而且营养丰富,它能分泌出一种胶质粘液,因而入口柔滑,适于烹制汤羹,别具风味。

  我国食用莼菜的历史极为悠久,最早见于《周礼》,《图经》也赞誉:“苑乃菜中上味”。历史上赞美莼菜的诗篇不少,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有:“四月苑香忆归朋”句,陆龟蒙《幽居赋》有“莼菜兮欲荤千里”句,宋代张孝祥七绝《莼菜》有:“我梦扁舟展泽风,苑美晚筋落盘空”的佳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莼菜有补血、润肺、健胃、止泻、清热解毒之功能。”而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莫过于晋代张翰借息家乡的“莼菜、鲈鱼脍”,弃官返回故里的史实,不仅成为千古美谈,并且使莼菜成为思乡的象征。至明万历年伺被列为贡品,上献朝廷。

  莼菜为春、秋二季皆可摘取,但以秋莼为多为好。摘采莼菜十分艰辛,姑娘们以椭圆形木桶入湖塘,水池,俯身水中采摘,一颖一叶,一叶一颗地采,其艰辛可想而知。

  莼菜烹制方法简便多样,以原色厚味为佳,口味极鲜美清香,可烹莼菜汆塘片、芙蓉莼菜汤、鸳鸯莼菜汤、鸡丝三鲜莼菜汤等等。

  旧时食莼菜只得拘泥于时令,过了时令就无处寻觅。而如今,通过食品加工,莼菜又可加工成罐头,不仅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莼菜的美味,还漂洋过海出口国外。

鲃肺汤

  现为中国名菜。鲃鱼俗称泡泡鱼,每年8月至10月为上市旺季,鲃鱼鱼背呈绿色带黑花纹,鱼肚洁白,如对着鲃鱼嘴吹一口气,鱼肚会膨胀起来,犹如一只白色的气球,因而称泡泡鱼。由于是每年8月至10月秋季上市,故民间有“秋时享福吃斑肝”的谚语。

  鲃鱼,个大,肉质细腻,鱼肝肥嫩。用鱼肝烹制兜肺汤,汤清味鲜,香醇可口,独具一格。绝肺汤制作不复杂。先将绝鱼的外皮用刀剥下,不食用。然后开肚,将内脏去掉,留下鱼肝与鱼肉一起洗净,将鱼肉切成片与肝一起浸渍黄酒之中。另用清水入锅煮沸(只需用清水,不能用其他汤汁,不然品尝不出兜肺汤的真味),加入细葱、生姜、盐,再将鲃肝、鲃鱼肉倒入锅内,煮沸即成。汤碗中加香油、味精,汤倒入碗内即可上桌。鲃肺汤需趁热品尝,冷后腥味较浓,并且冷后再热,口味也会逊色。

芋艿

  既是中秋节的菜肴,又是美味时令小吃。芋艿,又名芋头,毛芋。芋艿原产我国,块茎呈卵圆形,富含淀粉,可当菜肴、小吃,也可作粮食充饥。由于芋艿具有一般农作物不具备的特点—蝗虫不食,因此被当作备荒作物而广为种植,从古便有平时菜蔬荒年粮的美誉,而深受人们的称赞。

  芋艿的营养价值和马铃薯大致相同。除淀粉、蛋白质之只,还含有丰富的磷、钙、铁、多种维生素和粘液皂素等。易于消化,很适于胃肠病人、结核病人及恢复期病人和幼儿食用。

  芋艿的食用方法很多,蒸、偎、烤、烧、烩、妙均可,只要烹制得法,都可成为美味佳肴。最常见的吃法是把芋头蒸或煮熟后蘸糖吃,特别是红糖芋艿同吃,象征红火、甜蜜,深受人们喜爱。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一起煮粥,色香味俱佳。其次,芋艿还可制成“芋饼”“大耐糕”、“芋粉团”等食用。芋艿烹制成菜肴,主要是可制葱油芋艿和素席甜菜。

  由于芋艿质地糯软,可制成多种多样、芳香爽口的菜肴。

  八月中秋节食芋艿主要是桂花塘油芋艿汤,味道极佳而制作也不复杂。先将芋艿去毛皮,洗净切成块状,放入锅内煮沸、煮熟。另取锅将白搪、怡塘加水用文火熬成搪浆。食时,每碗内加入一至二匙糖油,再加入煮熟的芋其和汤,面上再洒少许用糖溃的桂花即可。芋艿汤呈酱红色,犹如琼浆,桂花金黄,芳香、爽口。色、味俱佳。

茨菇

  水生植物,形似芋艿,而芋方有褐色毛衣,茨菇光滑而没有毛。茨菇色如象牙,光滑可爱,有如经雕琢过的工艺品。茨菇可蒸可煮,食法同芋艿,也有油炸和入菜撰的,如茨菇烧肉、素什锦等。而中秋佳节食茨菇别有一番风味—油余茨菇片。

  将茨菇用小刀轻刮去皮切成薄片,放在阴凉透风处晾干,然后散入油锅内余,余时满屋飘香,令人垂涎欲滴,余好的茨菇外呈金黄,而内质空酥,待略凉用细盐拌之,食时,脆、肥、香、松、肥、糯,鲜美无比,既可当酌酒小菜,又可当小吃食。茨菇不仅瞥养丰富,还有清热消食化痰的功能,最适合小儿食用。

芡实

  又称鸣头米,果实呈圆球形,尖端突起。由于新鲜的芡实花粤退化的部分形如鸣头,故名。芡实外壳坚硕,紫青色,剥时先用硬器将外壳砸开,壳内颗颗果实外裹红色软壳滚出来,一个壳内往往有几十颗,甚至上百颖芡实米。

  芡实以南方的为好,古有“南芡”之誉,而“南芡”中又以江苏苏州的“南塘鸡头”为最珍。清代诗人沈朝初《忆江南》载:“苏州好,药水种鸡头,莹润每凝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鸡头米色呈玉白,颗颗宛如珍珠,富有营养,还是美容润肤的天然食物。入撰多为甜食,多作桂花鸡头汤,也有与糯米、莲芯同煮粥,粘糯适口,香气浓郁。芡实还可入药,有健脾的功能。

  八月,中秋节食芡实,最为普迫的还是桂花鸡头汤,制法极为简单。烹制时,最好用陶器如砂锅,不宜用铁锅。鸡失米洗净漂清后放入砂锅,舀入清水置火上烧沸,去浮沫,加入棉白糖续烧一分钟左右,另备空碗放入桂花,再将熟鸣头肉连汤倒入即成。其特点色呈玉白,颗粒如珠,甜润软糯。是中秋佳节的甜食,也是八月时令小吃。

塘藕

  水生植物,南北方均有。北方多用藕入撰,南方则多用来作甜食,北方以北京为例入撰菜肴的便有,辣椒炒藕丝,生拌藕丝,素藕圆等。其中以生拌藕丝和素藕回颇有特色。

生拌藕丝

  将藕切成细丝,略在沸水中掉一下,然后用香油、酱油、醋、塘、盐、辣油拌食,有的还略加几颗香菜点缀,绿白相映,辣香适口。是地道的北方菜肴。

素藕圆

  取老藕,用特殊炊器将藕擦成浆状,用纱布将水分控干。取藕渣加入淀粉,盐、味精拌搅,做成小讲状,下油锅煎至两面金黄取出。沥去剩油,将煎好的小藕饼下锅,略加酱油,搪炙至入味,加入几只青辣椒,煮沸即起锅,味道极佳。

  南方食藕多为甜食,特别是中秋佳节,食藕更有讲究,花色也较多,如藕粉圆子、桂花藕粉等,而最为著名和受欢迎的要数桂花大吾熟藕了。

焐热藕

  也取老藕,洗净切去藕节(要留下作藕盖帽用),然后将洗净的糯米塞满每个藕孔中,盖上藕帽,用竹签插牢,防止煮时漏米。用一大锅加水将藕放入大火烧煮(略加一些食碱,藕面上铺放鲜荷叶),再转文火烧4小时左右,停火略闷,揭去锅盖至藕呈褐色,并用筷子能插入即示成熟。

  遂将藕逐段取出,用刀轻刮去藕皮,切片上桌,上桌时刷上桂花糖液即成,其色泽酱褐,入口清香甜糯。

  桂花糖液在烧煮藕的同时便可熬制。用赤砂搪加清水(要用冷水),用中火熬制成糖液,加入桂花盛入碗中备用即可。

荸荠

  又称地栗、马蹄、乌芋。荸荠既作水果鲜食,又可作菜,皆脆香无比。中秋节食荸荠如入菜切成片,可炒虾仁、鸡片、肉片、鱼片,又可作素什锦的配料。如当水果则用小刀削去其皮,将光荸荠浸入塘水内,食时用细细的竹签,将荸荠签出装盘。也有将荸荠串在细竹签上,一般5只一串(尤如北京的冰糖葫芦)。

红菱

  称水红菱,为菱中之上品,因其色泽鲜红,故称。红菱是八月中秋节的必食食品,多作小吃或水果生食,清鲜无比。一般是嫩红菱多作水果生食,老红菱则宜煮食,亦甘甜适口。

  红菱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美食,而且还促进了养鱼业。鲤、卿、编鱼有在菱叶水草上产卵的习性,有菱生长的渠塘还是幼鱼栖息的好地方。

糖炒栗子

  栗子,八月成熟,采摘时外有带毛刺的壳。待外壳剥去,才露出内壳,内壳为深咖啡色,便是我们在市场上见到的一般。

  粟子可带壳水煮,煮熟剥壳食之,味极佳。也可入撰,将水煮栗子剥壳后炒菜,用得最多的是栗子香鸡,栗子与鸣同杰,香、鲜入味,为时令佳肴。而八月中秋节食栗子为糖炒栗子。用砂与搪在大铁锅内先炒热,然后放入栗子,不断翻炒至熟,炒时火不宜太大。糖炒栗子香、糯、肥、软,味极佳,尤宜老人与儿童食用。由于味佳,故八月中秋节家家户户在赏月之际,均要品尝栗子的美味。即便是今天,到了中秋节,有的食品店门口炉火熊熊,糖炒栗子“沙沙沙”的炒声,以及三米之外便闻到的糖香、栗香,诱人食欲。

银杏

  又名白果,因其壳白而硬坚得名。银杏不仅营养丰富,还可入药。八月中秋食银杏,也称炒银杏,但严格说来不是炒,而是烤。旧时,炒银杏用一铁丝小网罩,将洗净的银杏放入,下面是一只小炉子,铁丝网罩受热将银杏烤熟。烤时,也需不断地翻颠网罩,使其受热均匀至熟。这种烤法很有趣,烤者肩挑一担,前面是烤银杏的炉子,后面是放柴火的箱子,还有一张小凳子,串街走巷。

  到一地将小凳子放下,便坐着烤,边烤边卖。更有趣的是,铁丝子网罩的四周挂有几只小铜铃,只要网罩一翻顺,小铜铃便发出‘铃铃咚哆“的响声,约定俗成,只要听到这种铃声,不论大人,小孩便知道是烤银杏的来了。

  熟银杏也需边剥边食,银杏的白壳较硬,老人,儿童咬不动,便需用小榔头砸。银杏的肉,都极软,又肥又糯,十分美味。银杏肉还可制甜樊,或甜食,如糯米八宝饭,银杏红枣汤等。营养均十分丰富。

粢团

  又称粢毛团。北方大多用玉米捣烂(不磨成粉),加入少许面粉作皮面,内包赤豆馅,称之为粢团。北方的柬团不仅味道香甜可口,并且色泽金黄,十分耐看,但需趁热而食为好。南方的粢团大多用大米捣烂(不磨成粉),加入少许糯米粉拌匀作皮面,同样内包赤豆馅。南方的粢团色泽不如北方的耐看,但热吃、冷食味道都十分佳。

  现时食粢团只是作为八月的时令吃食,尝新而已。而旧时农历八月,正是姑娘们缠足的季节。因旧时中国妇女都缠小脚,称之三寸金莲。故而有吃了粢团后,能使脚骨变得轻软,缠足时减轻疼痛的说法。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旧时中国妇女缠足的痛苦和渴望摆脱痛苦的无可奈何的心态。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