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服饰 >少数民族服饰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佤族织艺

过去佤族人身上穿的都是自纺自用,纺织所用原料多为自己种植的棉、麻及野生葛根滕。棉麻自己种,葛根滕皆为野生,须到山上去采,棉料使用较为广泛。

纺织手艺以女性为主,男性则帮着做一些强度稍大的体力活。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主要有以下几道工序,即轧棉、弹棉、纺线、染色、织布。纺线工具主要有轧棉机、弹棉弓、纺锤、纺线车。各式绕线架等。轧棉时、全寨人都不用出工下地,各家各户都要相互帮忙或换工。

轧棉使用的工具主要是轧棉机和弹棉弓,轧棉机主要是有两个设于木架上木轴组成。摇动手柄,轴向相反方向旋转,把棉籽压出。一般能压出棉籽3至4斤,效率非常低。弹棉弓是用一段竹片栓上弹绳而成,弹棉弓的作用是将皮棉弹绒变成棉绒,以备纺线用。

纺线主要用纺锤来纺,纺锤是用木头制成的纺线工具。由细木棍加小圆盘构成,主要用来捻线。捻线很费工夫,一天也就只能捻一两左右的线。

线纺好以后,还要在红米熬成的米汤中煮几分钟。使线有一定的硬度,以便理顺,易于纺织。纺锤精致小巧便于携带,下地的路上、赶集的途中都可以捻线纺线。线纺好后首先要对线进行染色以备纺织之用。

佤族使用的染料非常生态,有家里种植的靛树、山上采的麻栗树皮、冬瓜树皮和虫胶等。定色多用灶灰水。染出的颜色以黑、红、蓝、黄、赭色居多。除了染线,也有的人家喜欢把布织好后直接染布。

染布方法常见的大约有三种,一种是先用大锅煮染料,然后用煮出来的汁液浸泡布料,最后再用灶灰水定色。有的地方则是把染好的布埋到泥潭里进行定色,一般埋五六天即可;另一种是不加热,将蓝靛整株绑成捆放入染缸,倒入冷水,泡上8天左右让其腐烂。

然后把渣捞出扔掉,用布过滤剩下的染料水,再加入一定的冷水浸染。想要染成纯黑色必须反复多次浸染,染一道晒干后接着再染,至少5次之后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第三种是用黄土染制,生活在糯良乡帕秋的佤族,拥有一种非常独特而简便的染布方法。

他们把黄土和布放到舂臼里,加入少量的水一起舂,待水干又加入少许,反复舂捣,如此便能得到金黄色的布料。

过去麻也是人们常用的织布材料,密植小麻,长出来的小麻就是比较标直和纤细,待成熟时,将麻割回家晒干备用,使用前将麻杆用水浸泡软后剥下皮来继续浸泡麻皮,待泡透松软后用手撕成细条,并在水中揉搓使其柔软。

然后捞出晒干,用纺锤把细麻条搓成麻线,再用纺线架绕成麻圈,放入灶灰水中煮,煮好后,用木锤敲打清洗,漂白后进行染色,纻麻和葛根腾的制作与此大同小异。

每年七八月是砍葛根滕的最佳时节,多取根部,长度为70厘米左右,将皮剥下来,放在锅里煮一夜,然后用小刀刮去绿皮,晒干后,按所需麻线的粗细撕成相应的细条,再用纺锤纺成线即可。线准备好后就是要择日织布,凡属蛇、马、龙、兔、鼠的日子都是织布的好日子。

织布机有腰机和架子两种,架子机的主要特点是将布绷的比较直,有时也用来织小件物品,可放于室内使用。腰机由背皮、卷布杆、梭线板(棍)、纬刀、分经棍、调经棍、卷经棍共7个部件构成。

纬刀主要用多依树来做,背皮套在织布者腰上,主要是为了将经线绷紧绷平,以便纺织。分经棍的主要作用是将经线按单双一上一下错落分成两半,随着调经棍的前后移动,两半经线的上下位置可互调,纬线每穿梭一次,单数经线和双数经线都须做一次对调,若是纺织的花纹图案复杂,那就要用2组以上分经棍。

7个部件的佤语称谓分别是:背皮─的雅、卷布杆─司杰普、梭线板─弓布湾、纬刀─布拉、分经棍─窘、调经棍─木温、卷经棍─光汶。

各村寨对织布工具的称谓稍有不同。

看看我们非常美的佤族服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