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受百姓重视的节日,其活动面之广、活动项目之多、活动时间之长,为传统节日之首。腊月二十三至三十日为年尾,正月初一至十五谓之年头,正月初一为春节,统称“年头岁尾”,在这段时间里,安徽各地有着极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安徽各地祭社的时间不尽相同,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官三(二十三)、民四(二十四)、船家五(二十五)”。但各地都遵循“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仪式由家里的男主人主持。各地仪式也大致相似。皖中、皖北一带,祭灶前,城区街头常有卖大米熬的“糖瓜”,市民买回家放在碗里用热水悟化,再拌入炒面,擀薄后卷成条状,切成小方块即成酥脆香甜的面糖,谓之“祭灶糖”,此俗至今未绝。送灶前在锅台上贴灶君像,灶像旁边贴绿纸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油盐深似海,米面积如山”,横批有“四季平安”、“保佑”等。
皖东地区的当涂县等地还把祭灶糖粘在灶门上,同时将碗中清水洒几滴到地上,最后放爆竹为灶君送行。送行时供正方形的豆腐一块,意为“刀切豆腐两面光”,要请灶君上天多言“好事”。还要切草禾、做马料,口中祷告“剪草禾,做马料,好把灶马喂得饱,灶马上天昂昂叫,快送灶君归府早”。在毫州农村,流传着“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糖稀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谣,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祭灶日,皖北地区晚上吃面条,面条象征吉祥如意;有的地方烙面饼,称“祭灶饼”。
徽州民间接祖时间为腊月二十四日。这天,家家堂前挂祖宗画,画上记载历代祖先名讳,或绘制祖先遗像。晚饭后,由家长率领全家男性成员设烛台香案,置贡品,接祖宗来家过年。自接祖之日起至次年正月送祖止,每天早晚烧两次香,早、中、晚餐上三次供。上供时,要按规定鸣磐,即早三、晚四、中一捶。淮北一带通常在除夕日下午接祖,届时,由家长率领全家男性成员拿着纸、爆竹,到各个祖先的坟地祭拜,邀请祖先回家过年。
过除夕旧时,除夕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等。民间多俗称“年三十”、“大年三十”。除夕零点为两年的分水岭,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日的主要活动有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放鞭炮、祭天、请神、祭祖等。
贴春联是我国民间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会在房门、墙壁、灶台、牛棚、水缸、粮囤、车辆、箱柜等处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有的人喜欢故意把“福”字倒贴,“福倒了”听起来就是“福到了”,讨人家说句“福到了”的吉利话,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福运已到”。阜阳、安庆一带,还有过年剪窗花、贴窗花的习俗。
关于贴“福”字也有一个传说。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当年曾准备用“福”字做暗记,除掉京城中对自己不忠和自己不满意的人。当时凡是朱元璋手下的人家,都接到秘密通知,贴上了“福”字。朱元璋原配夫人马皇后是一个善良之人,想到夫君要把没有贴“福”字的人家全部杀掉,觉得于心不忍。为消除这场人为灾难,马皇后派人悄悄告诉全京城百姓,每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张贴一个“福”字。这样,全城所有家庭的门上都贴上了“福”字。但是有一户人家不识字,竟然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户户门上都贴了“福”字,找不出哪一户是皇帝要杀的,只是发现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手下人只好把情况如实报告给朱元璋。朱元璋听了汇报十分生气,但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将心中的怒气发到这户人家头上,认为这户人家行为不轨,感觉当朝生活不幸福,要将这家人满门抄斩。善良的马皇后在旁边看夫君又要滥杀无辜了,连忙对朱元璋说:
“那家人的情况我知道,他们家知道您今日要来访,就是把福气带到百姓家里,是祥龙瑞气来了,所以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气已到了’的意思吗?”朱元璋一听有道理,心中的怒气消了许多,加之他要杀的人家也不是这一家,于是便下令放了这家人,一场无端大祸终于被马皇后消除了。消息传到民间,人们便在春节时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是祈求大吉大利,二是为了纪念善良的马皇后。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讲究、最奢侈的一顿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撰,也是享受那份阖家团圆的快乐气氛。吃年饭时,全家老小围桌而坐。若家庭人口多,就用两三张方桌并成一桌。如家庭人口少,也要将杯筷摆成整数,即满杯十个,筷子十双,团团摆满一桌,以示全家团圆。吃年饭时,全家老小都可尽情吃喝,喜笑颜开。年饭桌上也有一些规矩,烧的鱼不可吃完,这是说“有吃有余”、“年年有余”,因“余”与“鱼”谐音。只能用汤匙喝汤,不能端起汤碗淘汤,这是因为年饭淘汤,当年就会多雨成灾。年饭要多煮,可连吃三四餐或多至三天,这表示粮食会年年有余。菜也不可吃完,名为“留碗底”。大家边吃边谈,要“慢慢过岁”。先吃完的放下碗筷后,也不要随便离席,就在原位上吸烟喝茶,待大家吃饱后,才离座撤席。撤席后,将桌上及地上的残渣剩食扫存于室内,不能倒屋外去。新年头三天不能倒垃圾,不能向屋外泼水,以防止“财气外流”。
年夜饭的习俗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徽州人吃年饭,要把菜放到锅里,连锅带炉端到桌上,叫“端锅菜”。皖北地区年夜饭习惯吃素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包饺子时,许多家庭还把几枚用开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到的硬币越多,挣的钱越多。
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人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予美好希望之意。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蹬跄;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叫做“平平安安”。在皖北,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叫做“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百姓人家推牌九、掷骸子、打麻将,现代人通常是看电视、玩手机、上网聊天、发短信。
东方朔的《神异性》上说,古时候,有一种怪物住在大山里,怪物长得像人,但只有一条腿。这个怪物只有一尺多长,生性机敏,不怕人。而人若碰上它就倒了霉了,会出现身体发冷、发烧,不多时就会在痛苦中死去。相传有一年冬天,一位农民在山上砍了竹子回家,路上感到寒冷,就停下来烤火,竹子在火中僻僻啪啪炸得直响。正在这时,他突然看到了传说中的怪物,吓得他丢下竹子就跑,不承想这个怪物看见那堆正在僻啪作响的火堆,跑得比这位农民还快,一眨眼就钻进山里,再也不见出来。原来怪物最怕火光和响声了。从此以后,人们根据怪物的这个弱点,就在每年的正月初一早晨鸡鸣的时候,在各家的庭院里烧竹子,竹子燃烧的火光和僻嚼啪啪的响声吓跑了怪物,使它再也不敢出来害人了。
“爆竹”的原意是焚竹而爆。火药发明以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但仍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装上火药,内藏引线,制成了新的爆竹。明清时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多。近代以来,爆竹更是五颜六色、五花八门,人们除了在大年初一清晨燃放爆竹外,除夕之夜、年初三、年初五,甚至正月十五之前的每一天都有人燃放鞭炮。
孩子们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长辈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一哄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近年来,也开始流行成年子女给长辈发压岁钱的习俗,特别是有些子女收人较高,常年在外地工作,为弥补无法对长辈尽赡养之责的缺憾,更为了祝福长辈身体健康,增加节日喜庆气氛,往往到过年时给长辈发压岁钱。
新春日,皖东当涂乡村人家都会迎来“送春”。这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形式,俗称“唱见样歌”。送春人一般系家传亲授,曲调独特,以一人单独成行居多。送春时,送春者手持二胡、快板或小锣等民间乐器,一边说唱一边伴奏。唱词开头主要是以辞旧迎新、新春吉祥等作铺垫,后面的内容则灵活多变,见到老人唱长寿,见到孩童唱聪慧,见到堂前双喜唱百年好合,见到黄、绿(孝)春联唱孝子、思亲,见到新屋唱华堂,见到牲畜唱兴旺……总之是随机应变、依情依景,见什么唱什么,唱得家主满意一般都会赏喜钱。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居民吃过除夕团圆饭后,或看电视守岁,或娱乐。新年零点钟声敲响后,有的是全家出动,有的是家主代表,先洗脸漱口,燃放鞭炮、烟花,谓之“出行”,再将事先准备好的香、鞭炮、烟花带上,到寺庙进香。进香途中,即使遇见熟人也不言不语,进香完毕回家时方可相互招呼致意。除夕进香是为了祈求新的一年里平安如愿。据说若烧得第一灶香,则最为吉祥。
古徽州还有“喊年”的习俗。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的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某某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齐复声“应该来的”。
如今拜年有贺卡拜年、电话拜年、手机拜年、微博拜年、网络拜年等多种方式,而传统的当涂人只有走动拜年一种,且大有讲究。拜年礼包的轻重一般不太计较,但背包内一般要带一对(条)糕,背来背去以示“高(糕)来高(糕)去”、年年登高(糕)之意,回头还要放回点礼品或其他糖点、花生等物,表示满载而归。
春节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