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的送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期间要举行各种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的活动,俗称“过年”。
广东民俗与中原民俗一脉相承,特别是节日民俗方面大同小异,如春节迎神祭祖、贴春联、放鞭炮、守岁、吃团年饭、舞龙舞狮、唱大戏等活动大致相同。只是由于各地的生活习惯不同又略有变异:北方人的团年饭必有包饺子,广东人则“无鸡不成宴”,还讲究“年年有鱼(余)”;北方舞的狮子是西域传人的四脚仿真狮,广东则是一只独角嚏兽,舞法也不一样。从中原迁入广东的客家人因当时没有面粉,吃不上饺子,只好以豆腐皮夹进肉馅煎之,以“豆腐角”代替饺子,寄托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由于南粤先民有特别的禀赋,加上地域、气候、环境的不同,广东民俗仍然保留了许多特异性。广东四季如春,百花争艳,广州、中山小榄等地自古就有花市,历久不衰。阳江人年初一“行大运”,希冀新年好事常来;广州人年初二“吃无情鸡”,这与商业社会有关;客家人年初三“送穷鬼”,以示奖勤罚懒;广州人年初七“游花地”,以遣新春余兴;客家人吃七种菜、潮州人吃七种羹,均是中原古风“吃春盘”的遗韵,到广东后却别有一番寄托。这种事例比比皆是,下面且让我们一一道来。
送灶也叫“祭灶”、 “谢灶”、“送灶神”等,在每年腊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举行,各阶层的具体时间有所不同。所谓“官三民四蛋五”,即官宦人家二十三,平民百姓二十四,蛋民(水上居民)二十五。
传说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故各家各户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等祭祀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