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的烟花之胜,也是很著名的。史籍中还谈及这时出现了“药发傀儡”或“药法傀儡”,其具体情况已不可考了;有人说它就是烟花中显现戏曲形象的那一种。至于南宋,虽属偏安,但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淳熙十二年(公元一一八五年)孝宗观看烟花的情景说:“宫漏既深,始宣放烟花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矣。”架子烟花单一处就有百余架,可见其景况之盛。而在达官巨贾中,每当逢年过节,通宵放烟花以为乐的,也大有人在。
  明初的罂佑(字宗吉)有过这样的诗句:“天花无数月中开,五色祥云绕绛台。”这指的也是架子烟花。人们童年寸就见过:在一,二丈高的云梯、木柱或竹竿上(或是在坡楼上)扎结着蟾宫月殿般的彩阁,并在其中置放种种烟花爆竹。一经点燃,便辟拍声起,不时有流星疾飞,明弹进射,进而万花破门而出,如龙飞跃,似凤惊掠,最后电掣雷轰,天花烂漫,星斗为之减色,山河由此披丹。瞿佑诗中形容的,也许就是这样的景象。明末马士英还特制了一架装有机关的烟花呈送给皇帝。据说点放之际,殿柱间竟有飞龙盘桓,一时传为神奇。当时还有“葡萄架”,“珍珠帘”、“长明塔”、“蝴蝶双飞”、“九龙抢珠”等等,花色繁多。到清代,自从西洋烟花——礼花炮传入我国以后,烟花的花色就更多了。
  我国的烟花生产,苏州是江南一带的中心之一。苏州的烟花生产,据说又是在四百年前从徽州和汉口传来的。所以,旧时在苏州生产的招牌上都标有“汉鞭”、“徽炮”的字样,艺人的籍贯到清末也仍以“徽帮”居多。据袁景澜的《吴郡岁华纪丽》说,苏州每到正月间,各社庙都要竞放烟花,有架子烟花,有盒子烟花。“架高逾丈,盒层至五”。苏州人说,过去,逢正月二十三日,苏州各花炮店还聚集在北园“献彩”,施放他们各自的代表作,品种有“胡蜂刺癞痢”、“炮打襄阳城”、“草船借箭”、“鹊桥相会”等。这些纸扎彩绘的形象,在轰鸣中升入上空,火花照耀,光怪陆离,令人心悦目眩。解放以后,苏州架子烟花更发展了许多新品种,如“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孔雀开屏”、“海陆空”等。此外还大量生产礼花弹。
  苏州烟花配方是:硝酸钾百分之七十五,硫黄百分之十二,木炭百分之十三,再加有大量氯化钾助燃。这样的配方,一克能产生三千卡左右的热量,温度达摄氏两、三千度,可喷射三、四十米高。古时烟花,常用雄黄来产生黄烟,以象征吉祥和辟邪;现在则用硝酸钠。为了使烟花产生各种色彩,红光用硝酸锶,绿光用硝酸钡,蓝光用炭酸铜,金光用金粉配制。有的把粉子药灌在纸管内,有的用水拌和后轧成片子,燃烧时都能飞快射出。架子烟花中出现的各种景物,是用竹篾扎成架子,糊缀U真棉筋纸(又称广皮纸),象扎灯笼一样,但必须折迭起来,真便放射,并能在空中层放出来。纸须用矾水浸湿,以免一下子就被烧毁。所画景物的颜色必须完全透明。画笔则不必工细,而要求色彩鲜艳夺目,线条明快,虽在空中,能使人一目了然,生动有趣。一架之成,是很费过一番心机的。

    除了那些在空中或地上燃烧的美丽烟火外,鞭炮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消遣物。鞭炮也称为爆竹,它除了祛邪避挚个百姓生活文化祟的意义外,更多的是成为人们过年时消遣的对象。放爆 竹,俗谓“烧爆象”。鞭炮除了串爆外,还有“白坼班炮”、 “黄烟”、“菱角仔”、“水老鼠”、“水鸭子”、“夜明珠”、 “滴滴金”、“金盘起月”、“小起火”、“小花筒”等。鞭炮 是比较简单的品种,只予人以听觉上的享受,而烟花则不 然。在江苏淮安,烟火分为文武两种,大多是扮演一两则 故事,武类的烟火中夹有一些爆竹。这大半是在广场上架 起木头架子燃放,景象很壮观。烟花的燃放不但给人以听 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视觉上的娱乐。燃放烟花、爆竹时,一般都在空旷的地方,多人聚在一起,煞是喜庆。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