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中秋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农历八月十五日,又称“八月节”、“团圆节”。中秋节的来历,无确切记载,一般认为与先民对日月星辰的崇拜仪式有关。“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但直到唐代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据《新唐书》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这天,各地人们主要存在赏月、祭(拜)月、吃月饼习俗。


  我国各地中秋拜月的方式很多,有的直接向月跪拜,有的则供月光神祃,还有以木雕月姑为偶像者,但都是把神像供奉或挂在月出方向,设供案摆供品。北方地区民众多供梨、苹果、葡萄、毛豆、西瓜等;南方民众则多供柚子、芋头、柿子、菱角、藕等。月亮升起来后,必烧头香,妇女先拜,儿童次拜。参与人员各地也有差异,如在南昌一带,过去男人不参加拜月,因为当地盛行男子不能给女子下跪,而月宫中的嫦娥是女性,故不参与。


  旧时江西地区民间十分看重中秋节,是民间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其风俗亦有许多同异之处。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买鱼买肉,全家吃团圆饭,有的地方还会打麻糍、做米果。晚上月亮升起时,每家于庭院门前设香案,焚香烛,摆上月饼、柚子、花生及各种果品,燃放爆竹,敬拜“月亮公公”(即神话传说中在月宫中砍伐桂树的吴刚)及先祖神灵。


  晚饭过后,全家人合家团坐,品茶赏月,并分尝月饼和各种果品,叙聊家常,赏月庆贺合家团聚。此时小孩一般端坐大人旁,听其讲述“月宫嫦娥”、“吴刚伐桂”、“月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故事。此外,每当节日,亲属都要互赠月饼,新婚之人尤甚。订了婚的男家,也要在中秋节前给女家送礼品、钱物等,称为“送节”。


  许多地方,乡间小孩有“烧宝塔”、“烧塔灯”、“瓦子灯”的习惯。当晚,在村前房后空坪上,小孩拾取瓦砾垒成塔形,塔身如鳞,塔基直径约1米,高三四尺,较大者则达2~3米,底设一火门,装柴点火。小孩拾捡或沿户乞柴燃烧,当明月冉冉升起时,大小炉窑升起大火,鲜红如同珊瑚树,名之曰“烧宝塔”、“瓦子灯”。有的还在塔中火旺时撒上皮糠,或喷上白酒、浇上煤油、撒些松香等,使之火光四射,火花四溅,称为“烧旺火”,象征红红火火、吉祥兴旺之意,又说可防天庭降天火嫁祸于人间。


  另外,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人们过节要玩灯。当日许多地方也会举行迎神赛会、花灯游行、灯谜竞猜、放荷花灯等娱乐活动。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型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得灯受力飞上天空飘走,引人们欢笑追逐。在瑞金县,当地妇女于这日迎紫姑神下凡,祈求福佑;在上犹县,当地妇女还会进行“箕卜乞巧”活动。


  中秋之夜,许多地方还存在“摸青”等地方风俗。如在南昌,古时西湖区的中心处有一高士桥(现称高桥),高士桥有石柱栏杆12根,每年八月十五之夜,妇女们或相约,或独行来至高士桥上,待月至中天,便用手在高桥两旁的石柱上抚摸,甚至纳入怀中,据说如此这般便可生男孩。直至夜深,往来桥上的妇女还络绎不绝。清代刘一峰曾作《高桥行》诗一首反映当时拜月求子盛况。诗曰: “高桥月明当夜半,前呼后呼女郎伴;传言拜月过中秋,便好生儿嫁石头。”⑦另外,乡村地区未育妇女当晚还会入别家园圃偷摘青菜怀抱而回,有的甚至将冬瓜塞入久不生子的夫妇被子里,祈愿来年能得子。


  在铅山县,中秋之夜的求子习俗也非常别致,除供月饼和其他果品之外,另搬一只大冬瓜放在供桌上,然后众人拜礼月亮,并以鼓弦之乐和之。中秋之后,月下供过的冬瓜,可送亲友中还未生育男孩的人,据说未生育的夫妇吃了这只冬瓜后,即可得子。


  此外,在江西地区,人们传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许真君升天日”。南昌、高安、靖安、万安一带民众从八月初一开始,至十五日,多醵钱组织“朝仙会”,鼓乐群行,前往新建县西山万寿宫(或本地许旌阳祠庙)朝拜。会昌县则以八月十二日为“许旌阳生辰日”,人们设斋祭供,并举行祭神演戏活动。


  在南昌、南城、南丰等县,还有“中秋节夜放风筝”之俗,俗称“放风禽”。中秋夜,将风筝系以长线,并在风筝内放置灯,然后高高放起,远远望去,四处风筝灯如繁星满天,只见灯不见筝,十分好看。放风筝时要燃放鞭炮,到子夜过后收筝时也要放鞭炮。


  在临川县,旧时还存在一种独特的“丢针卜运”的习俗,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将一根针放在茶碗中后置于庭院中,第二日早上观察针受露水生锈的部位,以此来占卜人一生当中的运气情况:(临川)复有一俗,临睡时每人置一针于茶碗盖内,碗盖置庭中,翌晨察针受露水,必微生锈。如锈于针杪,即曰“少年晦运”;锈于针中,即云“中年晦运”;锈于针尾,即云“晚年不佳”。


  在南昌县三江口等地,过去在中秋节这天还有“故事架”习俗。故事架又叫“抬角”,主要特色是讲究服装道具的推陈出新、变换剧目上,当故事架出现在天符庙跟随菩萨出巡行列中时进入最高潮。凡是故事架经过的三江口区域的各个村庄,都受到热烈欢迎,当地群众鸣放鞭炮,赠送糕点,还有赠送红布的,叫做“披红”,类似于藏族同胞敬献哈达那样隆重与珍贵。有首歌谣形容当时三江口中秋故事架之繁华:“八月十五天气晴,三江故事大游行;家家户户迎宾客,轰动南临丰进人。”


  长期以来,中秋节一直为民间重视,和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我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又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的传统中秋习俗活动逐渐流逝或者发生改变,目前加进了更多的现代性元素。

中秋节“烧瓦塔灯”的传说

  在江西赣南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大意是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女,名叫月华。一天半夜,她来到月下村,见到自幼父母双亡、整天给财主干活的青年小伙柳平正挑水累得满脸泪汗,不禁心生爱意和怜意,于是来到柳平面前,向他表达了衷情。柳平听后自当万分高兴,二人当下约定,明日再在月下约会。


  不料二人说话耽误了挑水的时辰,财主大为恼怒。老实的柳平于是把遇到月华的事告诉了财主。财主一听,起了坏主意。次日,他叫柳平去城里抓药,自己换上柳平的衣服,来到井边,见到月华坐在那里梳头,于是急忙扑上去想抱住仙女。月华见状,以为是柳平如此粗鲁,好生恼怒,于是一拂衣袖,头也不回地回到了月宫。柳平回来后,知道了原委,一气之下烧了财主的房屋,然后逃走了。月华回到月宫,回望凡间,知道了真相,可柳平已逃走,再也寻不着他了。


  人们传说月华是见到火光才出来的。于是就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晚聚在一起,用砖瓦垒成塔状,在其中烧火,每当塔身烧的发红的时候,月华就会出来。中秋之夜烧塔的风俗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