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端午日吃粽子的习俗,形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当时称粽子为角黍,《风俗通》记载:民间在端午日前一天,用菰芦叶(一种芦苇叶)包裹黏米,以淳浓灰汁煮熟后晾凉,于端午日吃。粽子是一种时令食品,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夏季来临,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在五月仲夏将临之际,吃这种米制凉食,其色、香、味都别具特色,用草木灰浓汁煮熟或浸泡过的粽子,食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


  民间重视端午,主要是认为此日为阳极之日,阳极而转阴,所以很长时间内人们都把端阳日视为恶月恶日,举行许多活动辟邪恶。至汉末时,端午日还算不上一个重要节日,人们把它同夏至相提并论,比如,同样是南朝的《荆楚岁时记》就说:“夏至节日食粽”,该书引《风土记》的内容说:“仲夏端午……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唐代时端午风俗已普及到家家户户,粽子也备受重视,花样翻新。《文昌杂录》记载:“唐时五日,有百索粽,又有九子粽。”唐玄宗写的《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中就有“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句子。据记载,“百索粽”还是唐代皇帝赏赐臣下的节令食品,宫廷的推波助澜促进了民间端午食粽风习的漫延。


  宋代是端午风俗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都市的繁荣促进了民间风俗的发展,端午节的粽子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且花样丰富多彩,市面上常见的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团粽、九子粽等多种。粽子的内馅也由纯米馅向夹枣、夹豆、夹糖果等种类发展。南宋《乾淳岁时记》中还有“糖蜜巧粽”的记载。


  明清时期,北方端午食粽风俗盛行,远胜过南方。以北京为例,当时民间流行的粽子主要是枣粽和什么都不包的凉粽(俗称凉糕)。糕点铺的粽子比较讲究,有豆沙、枣泥、奶油甚至腊肉、火腿的。粽子之外,端午节的时令食品还有五毒饼、玫瑰饼和藤萝饼等。五毒饼是一种桃酥式的糕点,用模子铸成蛇、蜈蚣、蝎子、蜘蛛和蟾蜍的图形,很受民间欢迎。北方大部分地区流行凉糕,以北方特产的黄米制作,一层黄米一层枣豆,若干层铺砌后切成菱形蘸白糖食用,并流行以凉糕馈赠亲友的习俗。


  说到粽子,山西人的创造也功不可没。汉代末期,山西寒食节的风俗异军突起,影响广远。民间百姓为纪念晋国介子推而举行禁火寒食,以菰芦叶(茭白或芦苇叶)包裹黍米煮熟,于寒食期间食用。山西民间用凉冽的井水浸泡粽子,既能长时间保存,又能增加其色、香、味特色。山西晋中一带还创制了一种类似粽子的凉糕,在笼屉上铺垫一层芦叶,上面铺一层黍米,再铺一层红枣、豇豆泥和玫瑰丝,然后再铺一层黍米,蒸熟后待凉了切成菱形块状食用,与吃粽子的味道同样可口。时至今日,端午吃粽子和凉糕的习俗仍然盛行于山西城乡。


  山西历史上端午食粽风习很浓。山西的粽子多以黍米(一种糯黄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伴糖。各县流行的粽子略有不同,有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的;佐料有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的等等;粽子的外形有角形、锥形和筒形等。晋北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民间则要将一部分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是辟邪。五月初,正是晋南收打小麦和晋北夏锄大忙季节,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几个粽子吃,解渴、充饥、打凉、下火,深受民间喜爱,因此,这种食品一直流传而长盛不衰。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