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端午日吃粽子的习俗,形成于两千年前的汉代。当时称粽子为角黍,《风俗通》记载:民间在端午日前一天,用菰芦叶(一种芦苇叶)包裹黏米,以淳浓灰汁煮熟后晾凉,于端午日吃。粽子是一种时令食品,俗有“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柜”,“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谚,意思是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夏季来临,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在五月仲夏将临之际,吃这种米制凉食,其色、香、味都别具特色,用草木灰浓汁煮熟或浸泡过的粽子,食后能清热降火,胃肠舒适,不失为时令佳品。


  民间重视端午,主要是认为此日为阳极之日,阳极而转阴,所以很长时间内人们都把端阳日视为恶月恶日,举行

点击展开查看全文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点击举报或反馈
专辑

收藏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