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每个月的第五日都可称为端午。但是,以端午为节日,记载最多的还是五月初五。端午吃粽子,龙舟竞渡,在大门上悬艾辟邪成为习俗。端午为唐官方节日,朝廷依照惯例举行宴会,并有大量赏赐。
端午的节俗很多,各地也不尽一致,以荆楚地区而言,则主要有几种习俗:
众所周知,端午节的一项重要节日活动是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但龙舟竞渡的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已经存在。《事务原始》引《越地传》云:“竞渡之事起于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即使在屈原本人的诗作中,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竞渡的风俗来。如《楚辞·涉江》中就有“乘龄船余上玩兮,齐昊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朝发枉睹兮,夕宿辰阳”。屈原所乘的这种狭长而轻小的般船实际上也就是当时一种竞渡所用的船,乘着“龄船”顺沉水而上,船桨齐划,冲击着层层波浪,清晨乘船从枉诸出发,晚上就可留宿辰阳。这种众桨齐划的轻快小船正是竞渡风俗的一种反映。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论文中考证认为:古代的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风俗,而且每年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其中有一项活动便是在急鼓声中乘坐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进行竞渡游戏,绘图腾神,以取乐。这便是竞渡习俗的由来。此说颇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龙舟竞渡作为水上的竞技活动不仅仅是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