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人民的传统性节日。是夜,明月朗朗,天空如洗,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快乐中。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性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古时期,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因此,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也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是时,皓月当空,明月高悬,一些王公大臣都触景生情,对月遥拜,祈祷生活的美满。后来,一些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的一轮皓月,举杯邀月,寄托情怀,慢慢地就传到了民间,到了唐代,中秋节便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新唐书·礼乐五》有“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