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风俗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属民间传统节日。端午本来的名称是“端五”,端有初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从大量历史文献和全国各地岁时风俗来看,这主要是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但是,从当地这天复杂多姿的民俗事象来看,却和纪念屈原的传说很少有联系,可以说是一个多俗复合型的节日。
民间以为端午节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旧时有“躲午”的习俗。一般是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带往外婆家躲藏。小孩身上佩戴的缝制的小狗、小人等物件,不能随意丢失。躲过了端午,便尽量将其掷于河水中淌走,可以消灾祛祸。现在,此俗在陇南已渐近消亡,但在个别乡村还盛行。
这天清早,人们去露水地里争拔艾蒿,带露水艾蒿回家。据说这是药王所遗之俗。白艾晾晒干后,搓揉成塔形,可炙病除疾。草药治病药到病除,很有奇效。看来,这无疑还有医药保健的科学价值,至今此俗依存。门窗上悬艾蒿,插柳枝,谓之“避兵鬼,止病瘟”。
过去,在端午节的头天晚上各家各户出动人手,采集干柴,集中到村外山上,堆成塔状,俗称“垒高山”,然后点燃,此俗谓之“点塔儿”。第二天,人人都上山聚于火堆旁烤吃冷食,此俗源自于晋文公与介子推的一段情缘。现在,此俗在陇南已渐近消亡,但在偏僻乡村还盛行,不过有的是煮食鲜羊肉。
用纯绵羊毛或棉花捻合成头绳,并分别着上红、黄、黑、白、蓝五色。染制的头绳和“五彩丝”同出一辙,相互演化发展。是日,民间多用五色头绳绑于儿童手腕、脖项、足颈间。手腕间的谓之“手绊”,脖项上的谓之“长命缕”、“续命缕”,或者谓之健康绳,足颈间的谓之“腿绊”,头发上的谓之“头绳”、“长寿绳”。据说有祛邪、驱毒蛇、续命和逢凶化吉的功用。
张挂符印或钟馗画像的习俗。五月五这一天,据说蛇、蛙都隐匿不见人。民间有“癞蛤蟆避端午”、“蛇怕五月五”的俗言流传。后者源自《白蛇传》故事。
民间有将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之说。从五月初五正当夏至前后的节令看,恰是寒气除尽、热气达到饱和、凉气将至而未至的仲夏季节,阴阳达到均匀调和的状态。从时令上来看,端午又处于最为适中的季节,因此古时又把这一天称为“天中节”。这一时令里,人们吃这种米做的主食,是最好不过了;同时包裹之后当礼品馈赠亲友,粽子还有其节日礼仪的意义。
旧时民间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月五日又称为“五毒日”,是不吉祥的。这一天生下的孩子,或有“五毒”转生、投胎之嫌,所以民间这一天常有弃婴、溺婴之恶习,实为迷信所害。这一习俗,连《世说新语》、《宋书》也有记载。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和普及,民间很少有人相信它了。
五月二十日,俗谓“谷生日”。俗话说,这一天“天有雨则熟,无雨则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