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丢百病”的风俗由来已久。人们所说的“游百平”、“游百病”、“丢百病”,其实都是“游柏瓶”的谐音。相传始于东汉初,是因太医马防为百姓施药治病而延续下来的,至今已有近两千年。

  马防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次子,显宗孝明帝刘庄的侍医,明帝明德皇后的哥哥。显宗孝明帝生活起居御用之药都要经过马防之手,肃宗孝章帝刘炟登基后,陇上羌人皆反,皇上就拜生长在陇上的马防为车骑将军率兵平叛。由于马防用兵如神,很快就平息了陇西、临洮、金城等地之叛乱。随后马防回到汉阳(今甘肃礼县)家中过年,本地突然爆发了一场瘟疫,马防见状就在天嘉福地寺,也就是俗称的上寺(今礼县一中)施药驱逐瘟疫,使众乡亲免除了一场大灾难。

元宵。如此多年,直到马防辞世。乡亲们为了纪念太医的恩德,就把他珍爱的这个大石瓶供在了天嘉福地寺。马防子孙遵其遗训,继续施药舍物,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更是大舍之日。如此年复一年,久而久之就成了惯例。到南宋末,马防的后裔马训为太医时,仍然遵循着祖先在元宵节施舍的规矩。由于中和堂这一千多年的善举,乡亲们便把马氏居住地称为“积厚家”,后来演变为“积厚街”。斗转星移,朝代更迭,加上元朝制度的约束,又因中和堂的主人家道没落无力施舍了,这才中断了赈济舍药的惯例。以后的年月中穷人生病无钱治疗时,便更加怀念起太医马防,就在大石瓶前焚香求告,抚摸一下大石瓶,结果还很灵验,病竟真的好了。

正月十六夜静时,瓶内能发出丝竹声,有时城内也能听到声音。在正月十五、十六两天抚摸过石瓶的人,一年里百病不生,百事如意。可惜的是石瓶在破“四旧”运动中失落了,但人们在元宵节仍带着香火“转上寺、丢百病”。

  因为中和堂施药救人年代久、地域广,元宵节“丢百病”这一风俗在其他一些地方也盛行开了。光绪版《礼县新志》对延续两千年的这一民间风俗有这样的记载:“正觉寺,在县北鸾亭山之麓,一名天嘉福地寺,有古柏一株,石瓶一座,元宵夜瓶内有丝竹声,是日邑人成集,谓之游百病。”故人们说元宵节“游百病”始发地在甘肃礼县。因此“游柏瓶”便演变为“游百病”、“游百平”、“丢百病”、“消百病”。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