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维吾尔族起源
维吾尔族生活在我国西部的天山脚下,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国境线最长、交界邻国最多的省区,面积大约有一百六十余万平方公里,我们不妨打开地图看一看、它的面积人概占了全中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新疆深居业欧大陆腹地,在历史上是沟通东西方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要冲,现在又成为从中国东海岸的连云港连接荷兰鹿特丹的铁路—横穿两大洲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这里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2
维吾尔族风俗
【饮食习惯】
维吾尔族是新疆从游牧民族较早转为定居农业的民族之一。但在她的饮食文化中,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游牧民族特有的风俗。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维吾尔族群众以面食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喜食肉类、乳类,蔬菜吃的较少,夏季多拌食瓜果。同时,烤制食品也是维吾尔族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同时也为新疆其他民族所喜好。
维吾尔族美食科普贴
烤全羊:选择羯羊或周岁以内的肥羊羔为主要原料,羊宰杀后,去其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在特制的馕坑里,盖严坑口,并要不断地翻动观察,约1小时左右即熟。
烤羊肉串:维吾尔语称之为“喀瓦甫”,是维吾尔族的一种传统小吃。最原始的羊肉串用的钎子是红柳。红柳是耐旱植物,在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广泛分布。红柳枝细长而硬、粗细都差不多、通过炉火的烧烤、会散发出一些特有的香味、而且还环保。现在的羊肉串,除了一般的烤羊肉串之外,还有竹签羊肉串、网油羊肉串,有的还用油炸,原料基本差不多。
烤馕:是新疆维吾尔族最主要的面食品。“可以一日无菜,但决不可以一日无馕。”足以证明馕在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烤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考古学者曾在古墓出土过古代的馕。
盆盆肉:“清汤一盆肉,余味三年香”,说的就是我们新疆的盆盆肉。它汤鲜、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新疆人一年四季常吃的美食。
椒麻鸡: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要说用鸡烹制佳肴就不下百种,其中具有新疆风味的“椒麻鸡”,称得上是独树一帜。椒麻鸡是一道流传于西部地区的佳肴,主料是鸡肉,主要烹饪工艺是煮。成品麻醇咸鲜,质地软嫩,清爽可口。
【民族服饰】
维吾尔族妇女喜用对比色彩,使红的更亮、绿的更翠,维吾尔族男性讲究黑白效果,这样更显其粗犷奔放的性格。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色彩鲜明,其发展演变规律清楚、有些服饰款式与新疆出土衣物颇为相似,体现了一个地区、 一种文化的历史沉淀,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形式,从中窥见民族服饰的传承性地域性的习俗。
男子服饰:一般都比较喜欢穿较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大衣、腰上系宽长带,带中可以放馕及其他物品;内衣较短,多不开襟。中青年男子则偏爱穿花格衬衫,给人以充满活力之感。维吾尔族男子的衬衣多不开胸.长及膝部、臀部。年轻人及小孩的衬衣多缀花边。男子白衬衣喜欢长领边、前襟和开口处缀花边,穿着十分潇洒。
女子服饰:无论从色彩、样式剑穿着,都远比男人们讲究复杂得多。首先,裙服是妇女必穿的传统服装。在喀什、不论春夏秋冬,妇女们普遍穿连衣裙或半截裙。腿上穿肉色或棕色的长筒袜。妇女衣着、不论老幼,颜色上追求艳丽,明快。即使六七十岁的老大娘也和年轻妇女一样.穿色泽艳丽的裙服。
【民族礼仪】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饮食禁忌与回族基本相同。客人就餐前必洗手,不可顺手甩水,用毛巾擦干后,行了谢主礼便可就餐。客人如果吃不了饭菜,可双手捧还给主人,主人会万分高兴,这预示着主人家有吃有余。若主人家招待客人有困难时,邻人会主动代为招待。吃饭时不得随意拨弄盘中食品,不能让饭菜掉到地上,共盘吃饭时,不可把自己抓起的饭团再放回盘里。镶要正面朝上放,吃时先掰两瓣再吃。他们还不吃鸽肉、马肉、骆驼肉;忌讳用鼻子嗅食物;多数人不吃酱油;有专用茶杯;吃抓饭前要洗手三次;尤为重视饮用水的清洁。
3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
(1)肉孜节
肉孜节,也叫开斋节,它是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第9月是颂降天启“古兰经”经文之月,是一年12个月中最吉祥的月份,每一个成年穆斯林每年都要封斋一个月,在封斋期间每日两餐,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吃喝、房事等。斋月的开始和结束均以见月为准。封斋的天数为二十九天或三十天。斋期满后,节日的凌晨,人们淋浴盛装,聚集在礼拜寺举行规模盛大的礼拜。随节日礼拜的结束,从高高的唤礼塔上“纳各拉”鼓和哨纳声骤然而起,人们走出礼拜大殿自发的踏着欢快的乐曲声,跳起“萨玛”舞,彼此握手道贺。
(2) 库尔邦节
库尔邦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举行。“库尔邦”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献物”或“血祭”,学术界意译“宰牲节”。库尔邦节像肉孜节一样对维吾尔族来说是一个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节日前人们准备各种年货的同时预先买好作为“献牲”的牲畜。家境稍好一点的家庭都要宰一只羊(宰牛、宰驼均可),节日当天早晨,人们首先进行沐浴“大净”,然后洁衣盛装到较大的清真寺,参加聚礼。节日期间首先要给长辈拜年,然后和亲朋好友相互登门贺节拜年,每家餐布单上摆满各种节日食品,共餐同饮,吹拉弹唱,大家一起娱乐。这个节日一般要欢度三天。
(3) 努吾若孜节
努吾若孜节也叫“撒拉哈特曼节”。“努吾若孜”一词是波斯语借词,表示“春雨日”,“春天的第一天”,即波斯古太阴历每年3月21日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等突厥语系各民族的共同节日。它从古代流传至今,它的内容是辞旧迎新,希望春天能带来吉祥幸福。在过节这天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每一个村落的所有人集体做“库节”即“努吾若孜饭”(几家人一起做的也有)共同享受新年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