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管正月叫白月、春节叫白节。白,就是“查干” ,据考证,查干是“查嘎 ( 奶食 ) ”的意思,白月就是乳月。元朝以前,人们把草熟畜肥的九月称为春节。“蒙古新历,曾把秋九月作为岁首。因为九月奶产丰富,就把它称为白月。 ”九月,冬春产的牛犊、羊羔已经长大,认了一岁;牧业生产正好完成一个周期。
也有人认为白月是始月。一年的最后一天为除夕,蒙语称之为“毕图” ,意为封闭。凡是盖了口的、没有孔的、封闭了的都叫毕图。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转了一圈,回到原点,封闭了,就成为毕图,毕图一打破,就是新年的开始。白色,色之首也,白月,岁之首也,所以在白月过春节。据记载,蒙古族以前用颜色观年景,“蓝主兴,黄主亡,白主始,黑主收” 。正月为始,所以是白月。除夕晚上,家家要煮煺了毛的整羊头,等天明新旧交替时分,全家人换上新衣,户主把羊头的下巴颏儿掰开,嘴里填进饼子,额头涂上黄油,摆到神龛前 ( 有的地方供奉在院里的禄马神台上 ) ,说明新年之门已经打开。全家人还要在院里燃起旺火,进行烟祭。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放一个炮仗,同时给种畜放一个炮仗。在阿拉善,还要把公驼牵来,绕着烟祭的台子顺时针走三圈,身上撒酒、脖子上拴一条白哈达后将其放回群里,祝它在新的一年多多繁育仔续。
还有人认为,白月是吉月。蒙古族崇尚白色,认为白色主吉,含有高尚、吉瑞、圣洁、喜庆,甚至正直、坦诚等种种褒义。
1206 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汗国的时候,打出的旗帜就是“九斿白纛” 。从前王公把自己称为“白骨族” ,把祖先的陵寝称为“白宫” 。到了春节这天,居住在大草原的牧民都要给蒙古包盖上白顶,包里铺上白毡,入包尝鲜奶。
蒙古族在过春节时有许多有趣的风俗和习惯。虽说千里不同风,百年不同俗,但全国各地的蒙古族在过春节时,除了细节有异外,风俗基本相同,主要都是除旧布新、感恩追始。
新年的馃子按形状可分为“伊尔布斯(豹子状)”、“麻叶儿(麻花状)”、“乌勒包尔斯克(牛舌状)”、“乌嘎勒吉(云纹)”等几种。这一天的馃子一定要炸得非常丰盛,要足以吃到春节结束。
除夕的准备活动及祭火仪式:大年三十这天,孩子们从睡梦中醒来时,大人们就会嘱咐:千万不要吵架生气,更不要说不吉利的话。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口彩,希望一切顺利。
孩子们在三十这天都迫不及待起个大早,三五成群地拿着香火放炮仗。孩子们嬉戏玩闹的时候,正是大人们最忙碌的时候。爷爷和奶奶带上奶茶、烟酒和饺子等食物去祭拜已故的长者,寄托思念之情;父亲爬上高高的梯子更换代表平安吉祥的经幡和印有天马图案的彩旗,希望来年全家人安康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