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又叫“年节”,同汉族一样,也是仡佬族最重要的节日,以农历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四为大年。腊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张贴门神、对联,挂红灯笼……其中,供奉祖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还有一层意思是请亡故亲人的灵魂回家一起过年。首先要打糍粑,通常打一个大的,再打一些小的放在大糍粑周围,一般为一大十二小,也有的为一大四小,在大粑上插若干谷吊。加之酒、肉、果品等呈列龛前桌上,然后焚香鸣炮,叩祭祖先,烧“下元袱包”。供粑到正月初三夜撤下。祭祖完毕以后,合家吃团圆饭。饭后,子孙们携带香烛、鞭炮等物,上山祭拜祖坟,有的也在初一的早晨上山祭拜。此后每日傍晚点香烛亮坟至正月十四。三十晚上要烧大疙蔸火,寓意来年喂大肥猪。深夜,待第一声鸡鸣过后,主人争先到水井挑金银水熬敬茶、烧天香,开门鸣炮,祭拜天地和祖宗。
正月初一合家团聚在一起玩耍,初二起开始走亲访友拜年。务川、道真、正安等地的仡佬族,正月初四要上一次竹王钱,备上刀头、酒礼和香烛纸钱,到竹林中祭奠,奉请竹王兰君领取珍珠宝马,保佑“风调雨顺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正月十四,以佳肴美酒祭送祖宗,全家欢饮过大年。晚间,全家老幼再次到祖坟上亮灯供酒,作为过年期间最后一次祭祀。入夜,房舍、庭院、畜圈、谷物仓库等地,掌灯点烛,彻夜通明,许多地区都会舞狮舞龙。预兆在新的一年,喜庆盈庭,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在水城蟠龙区猴场乡的仡佬族称过大年为“嘎毁毁”,包括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同样,腊月三十主要是祭祀祖先,合家团圆;正月初一青年男女们相会在寨后的绣花洞,对歌玩耍;正月初二要举行仪式送别祖先的亡灵,大年就算结束了。在当地,妇女们在过“嘎毁毁”节中备受照顾,她们在这三天中不用做事操劳,所有家务活均由男人承担。据说这是祖上留下的规矩,妇女们辛勤操劳了一年,应该让她们过好三天大年。
俗话说:“正月忌头,腊月忌尾”。仡佬族十分重视春节,年头年尾的禁忌和习俗甚多。在除夕和正月初一,讲究全家老幼安定和谐以共享团圆的天伦之乐,忌生气吵嘴和打骂小孩。如有打闹的情况,在除夕时称为“打封印”,正月初一称为“打开张”,据说于来年多不吉利。俗话说“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仡佬族人家早在寒冬腊月,便要在山上寻找一个大树疙蔸,挖回家来晾干,以备除夕之夜烧“迎新火”,又称为烧“仡蔸火”。明清时期仡佬族又有“仡蔸苗”之称,意为树大根深的土著民族。一些地区的仡佬族人说:“三十夜烧个大仡蔸,来年喂个大肥猪”。正月初一早晨,忌吹拨火炕里的仡蔸火。据说此时吹火拨火来年易遭口舌是非。除夕吃年夜饭时,忌吃汤泡饭。据说吃了汤泡饭,来年出门易遭雨淋。年夜饭后,有的人家要给房前屋后的果木喂饭喂菜,也让树木过年。先将树身砍个小口,填上食物,念道:“喂口肉,结成团;喂口饭,结成串”。年夜饭后,要将甑子封起来,不能打开。到正月初二早上,家庭主妇将甑子抱到户外去打开,舀着饭向野外抛撒,念道:“放蚊子啊。放你飞,飞远点;飞到阴山背后去,好让这里干净点。”据说这样来年可免受蚊虫的骚扰。除夕之夜忌串门。半夜子时要放鞭炮开财门。有一首守岁诗:“已闭财门莫乱敲,年年守岁到通宵。客来甜酒粑粑煮,恭喜一声运气高。”除夕之夜要洗脚。洗脚不能洗到膝盖以上,有俗话说:“洗翻山了来年走人户撞不到嘴(碰不上吃东西)。”除夕之夜和大年初一不能烧粑粑吃。据说烧了粑粑吃易烧衣服,或被火烧伤成疤子。除夕之夜,有的家庭主妇要将自家的秤、梳子、扫帚藏起来。据说大年初一不能见到秤和用秤称东西,否则来年易碰见蛇。大年初一还忌梳头,认为梳了头会梳掉一年的运气。也不能扫地,据说扫了地易遭大风,俗话说:“扫穷扫穷,越扫越穷”。大年初一不能吃米饭,全天只能吃汤圆、绿豆粉、面条和饺子。据说“饭”谐“犯”音,以避免“犯消”(易损坏东西)、“犯事”。
大年初一不能叫人起床。初一早晨若能睡懒觉是一件好事情,俗称“挖窖”,意为做梦挖到地下的宝藏,故不能惊扰其发财梦。正月初一至十五的半个月内,不得在屋外晾晒衣物,否则据说会引起大风,把房屋吹倒,会刮走庄稼。正月初一至十五不能搓麻绳,以防有事越办越长,难以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