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韬奋出版奖是出版界最高个人荣誉奖,于1987年设立,从1990年第二届开始,由中国版协和中国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到1999年已评过六届,有63人获此殊荣。2002年2月1日,额敦桑布作为第七届中国韬奋出版奖获得者坐在了领奖台上,他是自有该项奖以来第二位获此荣誉的蒙古族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获奖的11位幸运者中,额敦桑布获得了第二名。
1949年额敦桑布出生在内蒙古巴林右旗一个普通牧民家庭,1975年从内蒙古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赤峰市教研室,从事《昭乌达民族教育》杂志编辑工作。1977年应中央编译局之约参加《列宁选集》汉译蒙工作,并二人完成第四卷的定稿任务。1978年调入辽宁人民出版社蒙文编译室任编辑。1984年任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副社长,主管业务,1989年任该社第一把手至今。1998年晋升为编审。
由于额敦桑布管理严格、措施得力、治社有方,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97年被命名为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行业精神文明示范单位;1998年被命名为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先进集体;1998年、2000年连续两届被命名为全国良好出版社;1996年以来连续5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年终考核中被评为优秀;1998—2000年连续3年在“中国图书奖”和“国家图书奖”评选中蒙汉文4种图书榜上有名;还有2种图书荣获国际奖;在蒙古国的书展上,35种图书被订购,从而使昔日一个毫不起眼的边远地区出版社在很短的时间内跃入了全国出版系统先进行列。
从未出过一本坏书
1984年,改革的浪潮把年方35岁的额敦桑布推上了社领导岗位。他任职当初,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徘徊于规模小、人手少、资金短缺、仅靠财政补贴出版单一的蒙文科技图书,年出书量不到30种、发行码洋不足3万元,社长任职不到3个月患脑溢血而半身瘫痪,一把手位置一直空缺的困境中。加之,无房户和拥挤户混住在办公楼里,办公和居住条件极差,造成人心涣散,告状信和公开信满天飞,严重制约着该社的健康发展。
当年,额敦桑布虽为副手,可干出了三手漂亮活儿:一是为刚成立不久的专业出版社定好位,明确了出书方向。他组织全社编辑人员,分5个组,亲自带队,深入广大农村牧区进行了20多天艰苦细致的社会调查.在充分研究农村牧区自然环境、生产力发展情况和读者文化层次后,明确提出了该社“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以普及为主、兼顾提高”的出书方向,“注重地区特色、注重民族特点”的出书风格,“立足本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蓝图。
二是,他紧紧围绕上述出书方向、风格以及发展蓝图,大力调整图书结构,砍掉超范围图书、关系图书选题,扩大普及科技图书品种,陆续推出了一大批让农牧民掌握较系统的实用科技知识,使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系列读物。如《牧业机械化丛书》、《农业现代化丛书》、《内蒙古家畜优良品种丛书》,《牧民之友丛书》、《兽医小顾问丛书》、《畜牧业十二项新技术》等系列图书出版发行后,立即得到农牧民的欢迎和好评,为传播科技知识,促进农村牧区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第三招儿是亲手制定了编辑工作定额化管理方案,在理念上尤其是操作上全方位推行体系化有序管理,使每个室的工作有具体目标、有岗位职责、有实施步骤、有督促检查、有奖惩措施,建立了一种奖勤罚懈、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由于出书方向正确,图书结构合理、管理措施严密,该社近20年出版的图书中从未出现过一本导向上、技术上、质量上有问题的坏书。
果断砍出“三板斧”
1989年,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一把手的担子历史性地落在额敦桑布肩上。他在组织决定面前没有无所适从,也没有忘乎所以,他冷静斟酌,照常运作几个月后,开始果断砍出“三板斧”:首先制定《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班子成员应遵守的纪律》,一下抓住了以往领导班子“软、散、懒”现象的关键,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制止了班子不团结,搞内耗等不良现象;同时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两个管理制度、一个配套方案,即行政管理制度、业务管理制度、年度目标管理方案,从而真正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体系化有序管理,使出版社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第二,他按照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出资的住房改革精神,投入100来万元,先后购买商品房10套,分给老干部和编审人员、并将原有家属楼两居室房子全改造为三居室和四居室房子后,出售给职工,使现有职工住房均达三居室、四居室,人均住房面积达20平米。
第三,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以列入国家‘九五’重点规划选题为龙头,以列入自治区‘九五’重点规划选题为骨干,以受读者欢迎的重印书、再版书为基础”的精品图书出版战略,力求形成阵势、带动全局。同时在出书风格上注重地区特色和民族特点,努力以鲜明的特色立于出版之林。实施精品战略,为广大农牧民和各界读者奉献优秀图书,是额敦桑布不惜花费毕生精力执着追求的目标。10多年来,他亲手完成383种图书,7891万字的终审任务。他不仅领导别人推出大量精品,而且身体力行,亲自策划、组织,并主编、责编了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大量优秀作品,其中《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大系》,系涵盖我国3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历史、理论、临床经验,增强民族大团结,弘扬祖国文化的鸿篇巨制,填补了国内外该研究领域里的空白,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蒙文图书在全国获大奖,在内蒙古出版史上尚属首次。
他与发行人员站摊位、宣传征订本版书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给民族出版业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印刷工本费、原材料价格、职工工资及各项费用大幅度上涨,每年的财政补贴只发职工工资一项都不够用的客观因素,给民族出版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这些情况,额敦桑布带领社领导班子率先提出转换经营机制。首先加大企业管理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经营机制,克服“等、靠、要”思想,努力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以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行全员聘任制,实行工效挂钩。其次,为了贴近市场,开拓思路,他串领有关人员先后到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建立友好社关系,学习取经,并联合出版了《新编电机修理手册》、《农电工手册》等20多种双效书,寻求本版书双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再次,他不辞辛苦带领有关人员先后到北京、上海发行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本版书的扩大发行,开辟渠道,拓展了生存空间。第四,强化服务意识,专门设立发行部,并以招标竞争的办法挑选得力干部任发行部主任,建立了一支精明强干的发行队伍。在偏僻的农村牧区建立起发行网点和“草原书屋”,经常开展邮购业务,努力解决农村牧区买书难的问题。此外派发行人员背着样书搞访问订货,仅2000年一年就遍及全国27个省、市、区的160个县,287家基层书店。他与发行人员提着样书到旗县店,上门服务;他与发行人员站摊位,宣传、征订本版书;他到库房与发行人员一起打包发货,牺牲了无数节假日。
儒雅的文化人气质
在额敦桑布的言谈举止之间既可以看出出版社法人的干练利落,也可以看出儒雅的文化人气质。他对内蒙古科技版图书,从选题、策划、组织稿件、联系作者、直到最后精编成书,整个运作过程,都用一种文化的敏锐眼光投注期间,为该社图书近年来屡屡获大奖提供了保障。他不仅是一位出版家,也是一位蒙古族颇有名气的学者、作家、诗人和蒙古文书法家。他自幼勤奋好学,在大学学的又是中文,浸润典籍,出入书香,对精深博大的中国文化有深刻领会。大学期间额敦桑布就开始发表诗歌、散文,显露出文学才华,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大学毕业后,他先后汉译蒙出版巴金的《家》、《不列颠儿童百科全书》(牵头合译)、《新三字经》等10部书。1977年他参加中央编译局组织的《列宁选集》汉译蒙工作,为蒙古族同胞用自己的母语拜读列宁著作花费了心血。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致力于文学创作、科普创作和民间文学研究。10多年来,他先后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秋蝉声声》、《青柳绿叶》、《绿野清泉》、诗歌集《遥望》。小说《巴特图拉嘎》1990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心灵的须弥山》荣获《花的原野》优秀作品奖,短篇小说《春凌》编人中学蒙古语文课本。他抢先策划、组织、审订出版了《赡部洲雄狮王传》,井因此于1997年荣获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的《格斯尔》抢救与研究工作“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称号奖励;由他编辑整理的《昭乌达民歌》,1988年荣获中国蒙古文学学会颁发的蒙古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他主编的科普作品《内蒙古风物》、《名老蒙医经验选编》分别荣获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奖,第七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他的书法作品参加1995年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大展,获优秀奖。他撰写的论文《做好民族科技出版工作的几点想法》,获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首届出版科学论文评选优秀奖。1990年,由内蒙古文联、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内蒙古作协等7个单位联合举办了《额敦桑布小说作品研讨会》。
额敦桑布从事少数民族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已有26年,在社领导岗位上已有18个春秋。2002年是内蒙古科技出版社建社20周年大庆,为迎接这一喜庆的日子,他率领全体员工,正在规划着出版社的宏伟蓝图,准备新建的办公大楼已经内蒙古自治区出版局批准,还将出版一批为“三农”服务的科普精品,以崭新的姿态和丰硕的成果迎接该社20周年大庆,为新世纪的民族科技出版事业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