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中华民族 >蒙古族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桂婷

游牧文化的产生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渔猎、采摘、农耕已不适合干旱气候,有的被迫南迁,有的从事游牧畜牧业。世界游牧民族遍布各大洲干旱区。其中,蒙古族坚持到今仍在蒙古草原创造出更为灿烂的文化。

勤劳智慧的蒙古民族,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游牧部落中蒙古人领悟到大自然是包括各地人民在内的万物赖以生存的摇篮,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使“游牧”,这种生存状态,从形而下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生态智慧贯穿、凝炼于蒙古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美学与哲学、法规与律令等诸多方面。蒙古族游牧文化始终执着地表达着一个古老而新鲜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

游牧文化,就是从事游牧生产、逐水草而居的人们,包括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显著特征就在于游牧生产和游牧生活方式——游牧人的观念、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等,无不是游牧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历史反映和写照。游牧文化是在游牧生产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游牧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完美的自然环境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基本资源,游牧业与自然相适应的固有机制,游牧民族与自然相适应的固有观念。证明游牧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是经过几千年考验的、利用草原最经济、最有效的经营方式。

游牧是大自然的选择,是人类与大自然多年磨合适应的结果,也是向大自然,向野生动物学习的结果。草原上的草组成草原,鸟、兽、牲畜聚合成群,草原上的人们同样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为适应多变的气候,鸟兽养成了迁徙的习性,草原牧民同样具有长距离走浩特的能力,为了水草和牲畜进行艰苦的游牧。人类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长期从事各自的生产劳动,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意识、文学艺术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文化。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