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印象中,藏区只有一个藏历新年,其实不然。藏区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有三个最主要的藏历新年,分别是拉萨藏历新年、日喀则藏历新年以及工布藏历新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拉萨藏历年以拉萨市为中心,藏历一月一日为新年;除夕晚上,各家要吃古突(面团)。在面团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
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
[page]
日喀则新年以日喀则为核心区域,每年藏历十二月初一,是后藏地区传统的藏历新年。这里的新年又被称作“农民新年”。
据说男人们在十二月二十九日有洗头的习俗。这一天洗头,家里会吉祥,工作会如意,头发会长得又黑又长。与此相反,二十九日妇女没有洗头的习惯,据说妇女二十九日洗头是不吉利的。同时,媳妇和女儿不管是谁,都要把新年初一早晨熬粥的小麦砸成扁状,阿妈用面团粘净衣饰以及家畜的套颈索和耳饰上的灰土,洗净坐垫、小茶几、藏柜、大小银碗、野牛角、糌粑模子等,还要把新年初一敬神用的供品、油炸食品、楚酥切玛”,酒、茶、人参果等预备好。
大年三十,佛堂等装饰一新,五谷斗(卓索切玛)装满糌粑、麦粒、人参果等食品,插上麦穗,用彩色酥油花塑的羊头(鲁古)供奉在佛堂前,表示吉祥。根据各家经济条件,在佛堂前摆好各种食品。
初一早上三、四点钟,要喝青稞煮酒。由家庭主妇将青稞酒、糌粑、奶渣、人参果等拌合的煮酒,送到各人被窝前让人喝,喝了再睡。这一天背水妇女起得很早,认为取开井水吉利。早上开始,一家人还要聚在一起,献“卓索切玛”,互相道贺新年,并吃羊头、灌羊肠、风干羊肉、油炸肉饼、麦粥等藏餐。近年,部分城镇居民也时兴摆上炒菜、好酒,丰富餐桌,调剂口味。这天一般不外出,不干活,不打扫。更不能摔坏东西,尽快玩耍,乐在其中。这天如有“折嘎”(说唱艺人)上门说唱,一定要赏酒物,认为吉利。
[page]
初二开始,亲朋好友开始相互串门儿。因为一般在一个村里,上午10点多,亲朋好友会上门来叫你去他家里做客。好友聚在一起后,娱乐活动便是打麻将、掷色子、玩扑克牌等。而晚上全村的大部分人聚在一起跳锅庄,中间点一堆篝火,大家边跳边唱。初三起举行跑马射箭、演藏戏等文体活动。
每年藏历十月初一(公历十一月份),是工布地区(西藏林芝地区为核心地带)的大年初一,俗称“工布新年”。工布新年跟藏历新年一样浓重,节日期间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相互拜年。
工布新年的大年三十傍晚,家家户户把过年用的食物“措”(用糌粑做成的祭品)、油炸果子、牛羊肉、酥油、奶渣、人参果、红糖、干桃、苹果、核桃仁……核桃壳里倒满青稞酒和酥油茶,把这些端端正正的摆在木盘里或木板上放在院子中央。主人喊来狗,和蔼地说:“幸福的狗、快乐的狗,请进餐吧!”工布人认为,狗吃什么,不吃什么都受神的指使,因此,全家人都诚惶诚恐地注视着狗的每一个举动,唯恐得罪它。如果这时狗了“措”或饼子,则预示这年粮食丰产;吃了酥油或奶渣,兆示牧业兴旺;吃了干桃,表示全家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安康。无论如何,这时狗不能吃肉,三十晚上如果狗吃肉,不死人也得闹瘟疫。说来也奇怪,这天晚上狗一般不吃肉。
工布节期间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从初二开始,白天男子要进行射响箭比赛,女子除为箭手唱歌助兴外,大家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小孩就到每家每户拜年,晚上,广场上点燃篝火,火堆旁一边搁一个木桶,凡来跳舞的人,都带自家酿的青稞酒以及其他的酒水相互敬酒,然后围着篝火边饮酒边跳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热闹非凡。
初三,人们带上供品和青稞酒,来到自家最好的一块庄稼地里祭祀丰收女神。人们在地里竖起一根长长的木杆,上端挂着经幡,下部绑一把麦草。麦草是丰收女神的宝座。在木杆前搭一祭台,上面摆好各种供品、煨桑,是通知田地的保护神前来接受供奉膜拜。村民用特殊的腔调高喊三次“洛雅阿妈(丰收女神)!洛雅阿妈!请用餐吧!”然后大家围着祭台唱歌跳舞,与女神一起娱乐,并请求她保佑来年庄稼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