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传统节日 >端午节 >正文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五月里,五端阳,
  采艾蒿,插在房,
  屈原溺,汨罗江,
  粽子吃,饮雄黄,
  到如今,还不忘。
  芒种开了铲,
  夏至棉衣藏。
  这是一首流传在吉林长白山地区名为枟五月生活歌枠的歌谣,其中就端午节的来历及相关习俗做了简要叙述。 听到这一歌谣,就不禁让人想起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了。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午、重午、夏节、天中节、诗人节等。 其中“端”为“开端”、“初始”的意思,所以农历五月五日被称为“端午节”。 端午与春节、清明及中秋并称为中国民族四大传统节日。
  期间节俗众多、花样各异,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喝雄黄酒、贴钟馗像、做香包等等。
  任何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那么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究竟是如何而来的呢? 对于这一问题,有很多种说法。 如江浙一带的人们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吴国大臣伍子胥,民间奉伍子胥为“波涛之神”。 而在浙江上虞一带,人们则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她在端午这天投入江中寻父,三天后父女双双相抱的尸体浮出了水面。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曹娥的孝行而在五月五日这天祭祀她。 在山东一带,人们则认为端午节的来历与秃尾巴龙老李有关。 而就全国范围来说,最著名的则当属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的传说了。
  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大臣叫屈原。 他是楚国王族,担任着三闾大夫的职务,也就是一个掌管王族的宗族事务之官。 屈原学问渊博,忠贞保国,全国人民都很爱戴他。 可是,当时楚国的国王楚怀王却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理国政,对屈原所提出的一些治国安邦之策从不予采纳。 当时,楚国西方还有一个大国即秦国,一直想吞并楚国,于是就设计把楚怀王骗到了秦国,强逼他割地献城。
  楚怀王后悔没听屈原的话,最终客死在秦国。 后来屈原又上书向新继位的国王述说治国安邦之策,但新国王也是个信奸不信忠之人,反把屈原削职,赶出了朝廷。
  屈原被罢官以后,想到奸臣当道,朝廷昏庸,国家危亡,民不聊生,心里悲愤难平,于是终日在汨罗江边徘徊悲歌。 江边有个打鱼的老渔夫,认出了屈原,就把屈原请到自己的茅棚里,给屈原煮鱼汤喝,并安慰屈原说:“朝廷里谁忠谁奸,老百姓最清楚,国家危亡之时,朝廷保不定啥时候还要召见你。”屈原听了老渔夫的话,就与老渔夫一起住了下来,以等待朝廷的召见。
  可是朝廷召见的信儿一直没等来,反而从北方过来逃难的人越来越多,坏消息也越来越让人揪心。 公元前278 年的一天,最坏的消息终于传来,楚国都城被秦将白起攻破了。 楚国灭亡了,屈原也绝望了。 他不吃不喝,两眼发呆,终日在江边徘徊悲吟着他所作的“九歌”。 终于在五月五日这一天的早晨,悲伤的屈原投进了清清的汨罗江内。
  老渔夫见屈原投江,就哭着高喊:“屈大夫投江了! 屈大夫投江了!”众乡亲和逃难的百姓听到喊声,纷纷哭着喊着跑到了江边。 为了打捞屈原,不少人纷纷跳入江中,并在汨罗江下游扎起了七七四十九道人墙,整整捞了七七四十九天,不少人也被淹死在江里。 人们把做好的粽子投进江里,还捋下江边的树叶和草叶投进江里,希望这些草叶能护卫屈原的尸身,使之不受鱼虾、毒虫的危害。 一位老医生跑回家,搬来了几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要药晕鱼虾毒虫,保护屈原。 后来,一条被药晕的龙浮到了江面上,龙须上还挂着屈原的一片衣襟。 人们就认为这条龙伤害过屈原,于是把它捞到岸上,剥了皮,抽了筋。 人们传说,屈原的尸体后来真的被打捞上来了,身上被百草的叶子护卫着,其中还有不少毒草,如猫儿眼、斩龙草等等。 说来也怪,猫儿眼一年四季都有毒,唯独端阳节这天采的没毒,蒸蒸晒晒还是清热解毒的好茶叶呢。 人们说,这是因为端阳节这天它保护了屈原,因而接受了屈原灵气的缘故。
  因为屈原是在五月五日这天投的江,于是人们为了纪念忠贞爱国的屈原,就把这一天定为一个节日。 因五月初五又被称为午日,所以命名为端午节或端阳节。 每年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人们都要在小孩的手脖、脚脖、颈脖上套上五色线合成的绳子,象征龙筋,是对曾经伤害过屈原的龙的惩罚。 同时,龙是水中之王,所以也有驱除毒虫、保佑儿童的意思。 人们传说,这些五色线到六月六日剪下来扔到水道里,还能变成小蛇呢! 另外还要用各色花布做成各式各样的香布袋,里面装上香料和各种香草叶,给孩子们佩带在胸前,象征屈原的精神流芳百代。 端阳节的早上,还要用各种果叶和草叶泡水洗脸,传说用这种水洗脸能使孩子耳聪目明。 离河近的地方,人们则早早起来,带着孩子到河里趟趟水、洗洗脸,以表示对屈原投江的怀念。 还有就是吃粽子、赛龙船等等相关习俗。 据说,赛龙船既是对屈原的怀念,也是对为打捞屈原而死在江里的人们的怀念。 正如六朝时梁人宗懔在枟荆楚岁时记枠中所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将舟楫以拯之,今竞渡是其迹。”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