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作者:林林

苗族的族称,并非历来如此,她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称谓。

五千多年前的“九黎”部落联盟集团,在中原争夺战“涿鹿之战”后退出黄河流域,活动在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重整雄风,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集团,史书称之为“三苗”或者“有苗”、“三苗国”。

“三苗”是否已建立国家,是否已进入阶级社会尚无充分的史料证实、但“三苗”作为一个强大的部族存在则是真实的。她存在的时间大约是五千到四千多年前,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尧舜禹传说时期的前后。她活动的地域大致是长江中下游南北两边,洞庭、彭蠡之间,即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西部,以及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辽阔地带。汉文历史文献中提到“三苗”的很多。

《尚书.孔传》有“三苗国名”、“三苗之国”、“三苗之君”等提法。

《尚书.正义》记载:“三苗诸候之君”。

《山海经》记载:“三苗国在赤水东”。

《汉书.地理志》师古注曰:“三苗本有苗氏之族”。

《战国策.魏策》:“昔者三苗之居,右彭蠡之波,左洞庭之水”。

《韩非子》:“三苗之不服者,衡山在南,岷江在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

《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屡数为乱”。

《史证.正义》:“洞庭湖名,在岳州巴陵西南,南与青草湖连;彭蠡,湖名,在江州当阳县东南五十二里。以天子在北,故洞庭以西为左,彭蠡在东为右,今江州,郑州、岳州三苗之地也”。

《元和郡县志》:“岳州本巴丘地,古三苗国也”。

《史记.五帝本纪》郑玄曰:“有苗,九黎之后,琐代少昊诛九黎,分流其子孙为三国。高辛之衰,又复九黎之德,尧兴又诛之,尧未在朝,舜臣又窜之。后禹嗣位又在洞庭逆命,禹又诛之”。

华夏集团首领尧舜禹不断对三苗发动战争,三苗的势力逐渐受到削弱,原有地盘被侵占,三苗退让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岭之中,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先民杂居相处,后来参与建立南方大国楚国。苗族先民由于丧失了本族的共同地域,也就没有了自己的专门族称。在中国历史的商、周奴隶制王朝以后,“南蛮”、“荆”、“荆蛮”(或“蛮荆”)、“荆楚”等族称成了苗族和其它少数民族的混合称谓。

使用“南蛮”、“荆”、“荆蛮”、“荆楚”作为苗族族称的历史阶段相当于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大约从三千多年前到两千多年前。见诸史籍的甚多,引录部份如下:

《南史.南蛮传》:“荆,雍州诸蛮,盘瓠之种也”。

《湖广总兵.方兴一》:“诗称蛮荆,种自盘瓠”。

《峒溪纤志》:“苗人,盘瓠之种也”。 

《毛诗正义》:“蛮荆,荆州之蛮也”。

《国语.晋语》:“楚为荆蛮,置茆蕝,没望表,故不与盟”。

《左传选》:“楚虽大,非吾族也”。

《史记.楚世家》:“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

从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秦汉到封建社会中期的隋唐时期,距今两千多年到一千多年前,苗族的大部份逃避战乱和压迫,聚居在今天湖南、湖北、贵州、四川毗邻的武陵郡,他们与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被称为“武陵蛮”。这个地区有一条大江叫沅江,沅江有五条较大的支流称为“五溪”(雄、横、辰、酉、武),因此,又称包括苗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为“五溪蛮”。

武陵地区的人民在西汉时期有一段安居乐业的稳定时期,到东汉又逢“光武中兴”,那里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一股强大的势力,引起朝廷的注意。《后汉书.南蛮传》记载:“光武中兴,武陵蛮特盛”。汉光武帝向武陵蛮施以严威,四次出兵攻打武陵,刘尚、李蒿、马援等被武陵蛮扼险击溃,马援将军病死军中。(史实见《后汉书、马援传》)。以后的三国、两晋、唐宋等王朝都对武陵地区用兵不绝,说明苗族人民在内的各族对武陵地区的开发功勋卓著,引人注目。

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距今一千多年到近百年时间,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史籍文献中,逐步把苗族的族称从与其他民族的混称中分离出来,形成单一的概念。

在汉文史籍中重新出现“苗”,最早是在唐代。樊绰所著《蛮书》有“黔、泾、巴夏,四邑苗众”的记载。其后,宋朝朱辅所著《溪蛮丛笑》将“五溪蛮”区分为:“苗”、“徭”、“僚”、“仡伶”、“仡佬”五种,并认为“苗”是其中最“矫捷“者。朱熹帅潭州(治今长沙)时,招抚“苗蛮”,在长沙岳麓书院右侧特建“谕苗台”,遗迹至今犹存。可见至宋代,“苗”已比较确定地成为单一族称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感叹洞庭湖深广,想到大禹治水时的情境,留下“疑是苗人顽,恃险不终役”的诗句。

经过元、明、清数百年的发展,苗族不仅从蛮夷的混称中分离出来,而且苗族内部的五大主要支系的轮廓也比较明确地勾划出来了。清康熙年间陆次云著《峒溪纤志》说:“苗人,盘瓠之种也......尽夜郎境多有之。有白苗、花苗、青苗、黑苗、红苗。苗部所衣各别以色,散处山谷,聚而成寨”。从《明实录》的记载看,在明代先有“白苗”、“黑苗”、“红苗”的提法,清初《黔游记》在讲到贵州省“苗蛮”种类时,提到了“花苗”和“青苗”。说明苗族的主要的五大支系在元明之际已形成。

由于苗族长期的不断的迁徙流动,地域日益分散辽阔,相互间隔山隔水,环境千差万别,分居各地的苗民虽然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某些民族共性,但在新的条件下,逐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演变成服饰、习俗、信仰、语言都有一定差异的同一个民族的不同支系。《黔中杂记》说:“饮食起居,诸苗亦相若,惟衣裳颜色则各从其类。如白苗衣白、黑苗衣青是也”。以服饰颜色作为区别支系的标准,不够科学,但也能大致反映苗族内部存在不同支系的客观事实,并且约定俗成,习以为常,不论是他称还是自称,只要不带歧视侮辱性,苗族自己也承认使用。

史书中对苗族的称谓,在五大支系名称以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叫法,如“西苗”、“东苗”、“箐苗”、“洞苗”、“大花苗”、“小花苗”、“黑山苗”、“黑生苗”、“侗家苗”、“水家苗”、“紫姜苗”、“短裙苗”、“宋家苗”、“蔡家苗”、“九名九姓苗”、“阳洞罗汉苗”等几十种。众多的苗族称谓,多数是五大支系下的小分支,如“黑山苗”,“黑生苗”都属于黑苗;“大花苗”、“小花苗”属于花苗;有些是其他民族的旧时称呼,如“侗家苗”是侗族,“水家苗”是水族;有些是没有确定族属的称呼,如“宋家苗”,“蔡家苗”;有些是暂无归属的称呼,如“洞苗”,“箐苗”。

苗族在五大支系(白苗、黑苗、红苗、青苗、花苗)之下有很多的分支,外界人一般分不清。有人说苗族有“九种十八苗”,也不确切。苗族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只有一种,没有多种。这里的“九”、“十八”只是表示多数。有人作过比较全面的统计,苗族有五个大系、七十多个分支。这是苗族数千年不断迁徙流动的结果。

总而言之,“苗”是长期历史形成的对一个人群共同体的专一族称,一般来说带有“苗”字的支系名称都属于苗族,但不完全属于苗族,有些与苗族有亲缘关系。而有一些不带有“苗”字的其他族人反而是苗族。据调查,约有50万苗族人不讲苗语,而操汉语、侗语、瑶语、布依语、壮语等。缘于历史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有的苗族匿名生存的结果。有的是分居久了,丧失语言,北京市西山有一个叫“红旗村”的苗寨,全是苗族,但不会讲苗话了。瑶族、畲族不带“苗”字,但是专家学者研究认为他们与苗族有亲缘关系。

族称“苗”的读音,存在着各地苗族自称的差异和自称与他称的差异。东部方言区自称qc35gon35(汉字谐音“仡熊”或“果雄”),中部方言区自称mu33(汉字谐音“模”),西部方言区自称mon43、mon43(汉字谐音“梦”,有带鼻音和不带鼻音之分)。据调查,苗族绝大部分自称“hmong”(谐音“梦”)和与此近似的音节“蒙”、“模”、“磨”、“么”等。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苗族自称“hmoob或moob”(汉字谐音“梦”,有带鼻音和不带鼻音之分),和国内西部方言一致,同中部方言接近。

苗族这个人群共同体称谓的读音,在中国的他称和自称不尽一致。他称“苗”,汉语拼音是“miao”。自称苗语苗文是“hmongb”或者“mongb”(这个音节有鼻音和非鼻音之分),以及与此相近的音,接近汉字的“梦”、“孟”(汉语拼音“mong”)的读音。不论哪个支系的自称前后附带几个音节,其主体音节都是“hmongb”或者“mongb”。在国外,欧美各国对苗族的他称同苗族的自称基本上一致。他称是“hmong”(谐音“梦”),不称“miao”(谐音“苗”)。例如:hmongchina(中国苗族),hmongamerican(美国苗族)。自称,按照他们常用的苗文是:hmoob或者moob(谐音“梦”)。经研究,有的学者认为,今“苗”族称谓是由古称演变而来的,尽管他称与自称,国内与国外读音有差异,但是用“苗”族作为目前有一千多万人口的人群共同体的称谓,对象是明确的,社会是有共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从法律上确定了这个族称,对这个民族的人口和分布地域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对其历史文化也有人不断研究。今天的苗族是作为一个平等自由的民族存在于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与各族人民携手共建自己的祖国--先辈们世代生活的中国。叫她繁荣,让她富强,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美好的明天。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