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门,是房屋的外檐装修,也是单独的一种建筑。门,具有出口、入口的“区位”之地位,所以,形成了我国独特的门文化,还有了“鲤鱼跳龙门”“芝麻开门”“天子五门”“夜不闭户”“前门和后门”的内涵和传说。关于门,在端午节还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门饰”民俗。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言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饰,以难止恶气。”

  夏天五月,民间饰门户以避邪恶,有流变,有流传,但多以朱索悬方舟不渡,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民间在门上画符咒,挂朱索,在汉朝就广为流传。而且多以具有药性的植物为主。《荆州岁时记》记民间:“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就是说人们多采用状如人形的艾草,悬挂于门上,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钉艾人于门上。”这种风俗,可说是多元的,这种门景,堪称是缤纷的,宋朝的《梦梁录》中记载这种风俗是为了求吉祥,福平安:“雕刻生百虫铺于上,却以葵、榴、艾叶、花朵簇拥。内更以百索彩线、细巧镂金花朵,及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御书葵榴画扇、艾虎、纱匹段,分赐诸阁分、宰执、亲王。”

  端午门饰风俗,因人因地而异,还有不同的传说,据说黄巢起义,打到邓州,妇孺老幼逃亡,黄巢见人群中有一妇女怀抱五六岁的大男孩、手牵二、三岁的小男孩,甚感奇怪,便上前询问,老妇人回答说:“大男孩,是邻居家的孩子,父母双亡,只剩下这根独苗,小的是自己孩子,万一不能两全,我宁可舍自家的孩子,保邻居的孩子。”黄巢听后甚为感动,说,我黄巾军杀富济贫,打的是残暴的官府,并不危害百姓,你们爱邻居的孩子,我要爱天下的百姓。说完,黄巢从身边拔了两根艾草递给老妇人,并说:“有艾不杀,请你回城告诉邻里乡亲,门上插艾便保平安。”黄巢进城后,见全城穷人,家家门前都插有艾,便没有进去,百姓都没有受伤害,均平安无恙。这个“艾”和“爱”谐音的故事,使门上挂艾具有了新的含义。

  我国各地,端午节门饰习俗,还有不同的记载。裴玄《新言》载:“五月五用色缯成麦状,以悬于门,彰收麦也。”寓意农业丰收。河南信阳、南阳等地,端午节悬挂艾草、菖蒲和香草,以保家庭人人康安,祈福四季吉祥。陕西《延长县志》中记载,端午日,许多老百姓将蒲艾纸牛,贴于门上,俗信“镇病”。

  辽宁《盖平县志》中记载:“门悬黄步猴,手执彩麻小扫帚,取扫除灾孽意。”湖北《蕲州志》中记载:“五月五,苗巫祝例送朱砂黄褚符,贴之门壁。”河北《沧县志》中记载:“五月五日,门插艾枝,剪红纸葫芦粘门楣。”《燕京岁时记》有:“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贴于门阑之上,以泄毒气。至初五午后,则取而弃之。”《重修台湾府志》中也记述:“门楣间艾叶、菖蒲、兼插禾稗一茎,谓可避蚊蚋;榕一枝,谓老而弥健。”敦煌遗书《杂书》中也曾记述:“取东南桃枝,悬户上,百鬼不敢入舍。”桃木在民间被视为避邪的神物,端午节日,也在门上悬挂桃枝以避邪。从以上摘录的各地端午节门楣习俗,可知我国民间对门之重视,因此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门饰习俗。直到现在,仍在传承、在演变,并注入了新的时代文化元素。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