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有自已的历法,以公元六三九年为纪元元年。一九八O年是傣历一三四二年。傣历是以六月为岁首。新年到来的第一天叫“帕雅腕玛”,即日子之王的到来。
人们为了迎接新年,要划龙船、泼水、放烟火。因此,这个节日又叫泼水节。泼水节是如何来的呢?
据说,在远古时代,有个非常凶残的魔王,他经常到民间凌辱妇女。他把抢来的十二个善良的妇女作为妻妄。这十二个妇女非常痛恨魔王。她们想要杀死他。但是,魔王是刀砍不进,火烷不死的。十二个人中最小的妹妹非常聪明。她从魔王口里探听到杀死他的奥秘。
一天深夜,趁魔王熟睡的时候,十二个妇女悄悄从魔王头上拔下一根头发,将魔王勒死,并砍下他的头。但是,魔王的头落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引起火灾,把生物全部烧焦。十二个妇女为了不给人间带来灾难,便轮流抱着魔王的头,一人抱一天。在轮换的时候,用清水冲洗污血一次。从那儿以后,每逢傣历年,傣族人民举行一次泼水,纪念这十二个为民除害的妇女,并且希望把过去一年的疾病和痛苦送走,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傣族分布在云南省境内有七十六万人,主要聚后在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余傣族分散居住或杂居在云南境内的三十余县、市。泼水节在每个傣族聚居区都要欢渡。
同汉族过春节一样,放假三天。
西双版纳首府允景洪,在傣语是黎明城的意思。泼水节来临了,黎明城里充满了节日气氛。
购买年货的傣族妇女,穿着很不相同。在云南,傣族人民同其他各族人民居住在一起,经过久远的年代,在生活上同其他兄弟民族互相影响,渐渐地,在服装上就出现了差别。靠近山区的,生活习惯比较近于汉族,俗称旱傣。旱傣未婚女青年梳辫子,缀以五色线盘头,穿黑长裤,腰上系一块小围裙。结婚后,用黑色头帕把发碧包扎起来,上衣着短衫,下着黑色长裙。靠近河流两岸,傣族服饰特点鲜明的称为水傣。住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就属于这一种。水傣妇女的服饰不分结婚与否,上衣着单一浅色紧身、窄袖的短衫,下着长及脚面的筒裙,梳发鬃。老年妇女复头帕。另有一种妇女喜欢以花色布扎在腰间,被称为花腰傣。
四月十四日泼水节这天,黎明刚刚到来,只要走到街头,就会出其不意地被浇透了。如果把湿魄施的衣服换掉,再到街上来,照样,还会接受水的洗礼。人们欢呼着“水--”“水--”,彼此相互泼水。
“水--”,在傣语是幸福的意思,泼上一身水,便意味着四季平安,一年吉利。
欢度节日的人们云集在缅寺前的小广场上。广场四周响起喀哆的象脚鼓声。象脚鼓是傣族的民族乐器,鼓身用木制成,长四尺左右,直径四寸多,一端口较大,蒙以羊皮,形如象脚。演奏时,把鼓斜挎在腰边。打鼓的都是男子。广场上男男女女,随着象脚鼓的节拍,跳着傣族民间舞。傣族民间舞男子动作粗犷,他们一手曲于背后,一手伸于胸前,用骑马蹲档的丁字步前进。各人的动作不同,可以自由施展各人的舞技。妇女跳的是炯娜多姿的孔雀舞,只是手臂在头上轻柔地摆动,脚下是有规律的二拍的步子。
泼水的人可并不减弱他们的攻势。几辆卡车往来于澜沧江和村寨之间,每一车水,都泼在这仅有一百平方米的小广场上。中午,人们才尽兴离去。
澜沧江从景洪县境流过,江面宽广,水势缓慢。一年一度的赛龙舟就在江上进行。观看赛龙舟的妇女们,身穿盛装,还撑着各种花色的伞。远远望去,澜沧江如一片色彩摈纷的花伞的海洋。
幽静的江面上,几声镕锣轻轻响起,江面上出现微波。紧接着,锚锣声越来越大,节奏也越来越紧凑,镗,镗,镗,…不停地响。只见舱上六十名身着一色水红上装,发鬃上插黄色鲜花的傣族妇女,随着茫锣的节奏,划起木桨。桨面带着江水,时上时下,闪出耀眼的光芒。敲攫锣的男子就站在她们中间。他头上扎着一块红布,是这只龙舟的指挥。
这时,江面上又响起控锣声,又一只船疾驰过来。船上是六十名身着-“色蓝上装的女赛手。两只船角逐激烈时,双方都高声喊叫,岸边也欢呼“加油”。刹那间,江面划出两条孤状的水纹,那是赛船横渡时,借助江水下流的力量,先走一个弯度再朝目的地飞驰时留下的痕迹。
第一个到达彼岸终点的龙舟妇女,把桨高高举起,纷纷跳进水里。江水把美丽的简裙湿透。她们喊着、唱着:“要幸福,求幸福·..,..”“五谷丰登,我们高兴,,.,..”从浅滩上岸,便朝敬酒台走去。
待龙舟赛全部结束,赛手们跳进江里沐浴。她们在江里把泥湿的筒裙洗净,把散乱的发兽梳好,上岸后,换上另一身同样漂亮的筒裙,头上插上另一束鲜花,便结伴到街头散步。
赛龙舟虽是傣族传统的活动,但在解放前,却从没有一个妇女参加过。那时传说妇女一碰龙舟,龙舟就要翻。孕妇不许从龙舟旁边过,甚至在做龙舟的时候,妇女的身影从废木屑上掠过,这些废木屑也要马上丢弃。解放后这个风俗还沿袭了一段时间。后来,在妇女们的强烈要求下,直到一九七四年泼水节,才第一次出现了有妇女参加的赛龙舟活动。此后,便每年都有妇女参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