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佤族“摸你黑”节的历史起源
相关说明:
由于佤族各地风俗习惯存在差异,文中“佤族”若未特别说明,默认为沧源地区佤族。文中“‘摸你黑’节”简称自“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沧源县”简称自“沧源佤族自治县”。文中佤语音译词加引号标注,首次出现其词尾加拉丁字母表征佤语发音。文中所述“佤文化”与“佤族文化”同义。
“摸你黑”在佤族语拼音文字里写做“Moh Nin Hei”,其本意是“这正是我们向往的,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杨寿川,2003;王文光和龙晓燕,2009)。从佤语发音直接翻译(音译)就是“摸你黑”,“摸你黑”的汉语含义(义译)也就是把你摸黑,的确,这是一个在音和义上都可匹配的巧合。佤族“摸你黑”节是一个简称,其全部字段应为“中国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以下简称“佤族‘摸你黑’节”)。
过去佤族没有“摸你黑”这个节日,它是根据佤族传说而创造出的一个旅游节庆活动(杨桂华,2010),也就是新兴节庆旅游活动。综合王学兵(2004)、索拉(2005a;2006b)、朱大和苏颖(2006)、陈开心(2007)、田开政(2008)、许文舟(2008)、赵中山(2008)、郑茜(2009)、董明(2011)、陈国庆(2012)、胡元骏(2012)、林圭珠(2012a;2013b)、朱勇和吴军(2014)等人关于“摸你黑”的叙述文章,及笔者在佤族地区所做的田野作业,可以得出“摸你黑”节的起源,有三种认同度较高的说法:
1
起源于远古生活
在久远的原始社会时期,佤族人还是赤身裸体,毒辣的太阳以及纷扰的蚊虫无疑是人类艰难于生活的两大阻碍,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聪明的佤族祖先从水牛那里学习到了,可以用泥水浆涂抹肌肤起到防晒、防虫的作用,于是每逢外出狩猎,佤族祖先便会在身上抹满黑泥,粘上树叶,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防护层,成了人类最原始的“衣物”。虽然后来出现了纺织技术,佤族人有了真正的衣服,但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崇拜以及对祖先生活的纪念,这一习惯逐渐演变成在人的眉心点一点黑泥,便称作“摸你黑”,在如今仍保留的佤族村寨翁丁村还保有这一习俗。另外在后来生活中,对于泥土,佤族人还发现泥土还有止痛、消肿、解毒,于是泥土就变成了必不可缺的一种“药品”,在农业文明不发达的佤族社会,对泥土还有一种崇敬及依赖的情感。这些便是“摸你黑”的最初雏形,可以说是对祖先远古生活的回忆。
2
起源于传统习俗
在农耕文明时代,佤族地区有着大人给小孩摸锅灰的习俗。传统上,佤族地区大人带着小孩去他家做客时,若天黑晚回家,主人都会从厨房拿一点锅灰抹在小孩的额头上,目的是消灾去邪,以免小孩受到惊吓。一说老人给外出打猎的男丁摸锅灰。目的都是为了消灾祈福,盼求平安。后来逐渐演变为如今的“摸你黑”狂欢节,节庆里使用的也不再是锅灰,而是佤语称的“娘布洛”,是由黄色的泥土(傣语称“凉粉”,缅甸称“拿卡”)和黑色的焦糖(食品添加剂,可食用,对身体无害)按比例调制而成。这些便是“摸你黑”的进一步演化。
3
起源于传统卧节
佤族一年中有很多节日,在节日里佤族的长者都会念到一句祝辞:“把牙公艾,斋公尼,卧公桑”,其中艾、尼、桑表示顺序,老大、老二、老三的意思,这佤族的三大节日,只有除了排在第三的“卧(佤语称Vo)”节外,其他都是和宗教祭祀有关,也就是佤族所说的“鬼(秋浦,1987)”的节日。佤族先民在繁重的劳动结束后,为了娱乐一下自己,以及表达对同伴的祝福,便创造了卧节,也是一年中唯一属于“人”的节日。“卧”在佤族话里意为“纵情欢快”,在卧节里,佤族人都要相互祝福,激情狂欢,极致的享受生活,载歌载舞,一切都自由随心,做到真正的狂欢。(艾兵有,2013)这便是“摸你黑”的过渡形态。
其实,这三种说法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而是讲述了沧源佤族“摸你黑”节的不同历史时期或者说初始形态及渐变形态。可以这样说,佤族人为适应自然环境,形成了“摸你黑”这一风俗习惯,后来逐渐演变成娱乐自己的“卧”节,当历史演进到今天,便形成为佤族这一很有特色的节日,沧源佤族“摸你黑”节,同时政府为了推广佤族文化,把佤文化的根“司岗里”也冠在了这一节日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