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吃无吃,买纸贴壁”是浮梁农村一些人对春节布置家居的一种俗称,实际上就是指贴春联、换门神、壁画,也是浮梁人过春节的重要内容。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代王安石咏春节的《元日》诗。诗中所咏的“桃符”,就是古代春联的前身。张贴春联,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现象。红艳艳的春联,给新年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
所谓“桃符”,就是古代用桃木制成的两块七八寸长、一寸多宽的小木板,上面分别写上“神荼”和“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钉在门的左右两侧以保佑家庭平安。后来人们为了省事,渐渐地不用桃木而是干脆用两片纸写上神荼郁垒这两位神的名字,贴在门的左右两边。据说这种挂桃符的风俗,延续并发展到五代时期,西蜀的宫廷里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语,用来表达某种意愿。公元964年除夕,后蜀皇帝孟昶命学士辛寅逊题写联语,嫌其不工巧,于是自己提笔写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明文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正式命名则是明朝的事。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有一年除夕,他传令文武百官和平民百姓,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用红纸写的春联,号称“万年红”,因为红与朱同意,以示朱姓永坐天下。圣旨传出后,他在京城金陵微服察访,只见大街小巷红彤彤的对联目不暇接,甚为满意。不料走到城门口,发现一户人家居然没贴对联,他进门询问,得知这户人家以阉猪为业,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