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满族服饰与发型 满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她起源于我国古老东北的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满族同胞不但创造了马背民族的创业史,同时也创造了本民族璀璨的文明史,而满族服饰与发式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一、充满马背民族特色的旗袍文化。在很早很早前,旗袍指的是满族男女都爱穿的长袍。满族男子喜欢穿长袍,圆圆的领、宽大的襟,四周开着禊,有窄袖、有扣绊、穿起来十分阔气。旗袍四面开禊,这种服饰的设计自然考虑到满族先民射猎的需要,它的设计方法有利于马背英雄上下马的自如行动。在古老的东北荒原山岭,满族热血男儿策马飞奔,挽弓射箭,纵横驰骋所向无敌,他们穿的长袍在荒原中迎风漫舞,为围猎场与沙场增光,为满族英雄儿男的壮志添彩。满人旗袍左衬和束腰的设制,一是为了马上活动方便,二是为了保暖的需要。狩猎与出征前为了对付饥饿,满族男子将一些干粮装入长袍的前襟。为了体现多用途,满族旗袍即长袍还设计有马蹄袖,它既能遮住手背,保护手不被冻坏,又体现着满族男儿的潇酒。随着时代的变迁,到了近代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满族男子的长袍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而满族女子所穿的旗袍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并渐渐由宽腰身直筒形,向紧身裹体的曲线优美型发展。主要特征为,袍的臀部部位增大,下摆开始回拢一直伸到脚面。现代旗袍为了展示妇女的美丽,开始追求面料的华贵与新颖,于是一些优质面料诸如化纤、绸缎等便异军突起。用优质面料做成的旗袍穿在妇女身上显得婀娜潇洒,尤显东方女性的温柔美丽与端庄,正因如此,后来汉族妇女也穿起了旗袍,足见满族旗袍突显的魅力。清代妇女的旗袍还十分注重装饰,袖边、衣襟、领口处都要镶上花纹式的彩牙儿。在喜庆场合那女式旗袍显示着满族女性的魅力与骄傲。

二、朴素得体的马褂与坎肩。满族男女历史上除喜欢穿旗袍外,还爱穿小巧灵珑的马褂与坎肩,二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了满族完美的立体服饰,更带有满族的地方特色。马褂样式繁多,不但有对襟马褂,还有短袖马褂,不但有大襟马褂,还有琵琶马褂。清朝不少皇帝都爱穿马褂,主要为黄色,体现帝王的身份与尊严。马褂与龙袍的独尊地拉相比,则显得比较随意和宽容,帝王左右的侍从、清廷的一些大臣都可以穿黄马褂。坎肩又叫背心,常见的有人字襟的,一字襟的,也有琵琶襟式和捻襟等等。满族神勇之士称为“巴图鲁”,他们所穿的背心装有排扣,在腋下还有钮扣,代表着勇士的英俊与豪气。

三、别具特色的满族发型服饰。古代满族不分男女,盛行着发辫与绾髻。所谓发辫,即是指到了幼童年只留头顶的胎发,而四周的头发全要剃去。长到10岁左右,无论男女都要分发三楼,结成辫至脑后。男子长到成年就要剃发垂辫。满族男子尤钟情于发辫,为了显示美感,他们还喜用金银、宝石等珍品打制成小坠角装在发辫上;策马飞奔时,那发辫上的金银闪闪发光,为勇士披上壮丽的金光,鼓舞着他们去奋勇杀敌。满族妇女喜把自己的头发绾至头顶心,也作大盆头,最为流行的是,先把头发束在头顶上,然后分两绺,编成小辫,绾成左右各两个发髻,把后面的剩余头发绾成长扁髻,压至脖后,此种发型又称京头。满族妇女平日喜盘高粱头,后来中原受此影响,一些汉族老年妇女亦喜欢该发形,也将头发梳至脑后绾成发髻,有的还套上黑线织成的头网,满族妇女历史上十分喜欢山岭与江湖岸边盛开的烂漫鲜花,她们热爱大自然,更热爱生活,喜欢在头发上插上金银,以及用翠玉打制成的压发簪,珠花簪等等。戴上它们,妇女们更显楚楚动人、端庄秀丽。满族服饰与发型,光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