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
当前位置:汉程网 >民俗 >民俗文库
分享
  • 微信里发现点击扫一扫即可分享
评论
  • 0

纳西族,古称“么些”,属由北向南迁移的氐羌族群,现有人口约30万人,分东、西两个方言区,四个支系,分布在滇、川、藏三省交汇处,云南丽江市(今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主要聚居区。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民族交往中,创造了自己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具有研究价值的纳西族情爱文化就是别具一格的。

纳西族是个充满着烂漫色彩且感情十分丰富的民族。历史上,为了一个“情”字,他们把生命置之度外,弹(唱)着情歌,双双走进他们梦中的天堂去殉情。这是一种何等的伟大而令人震撼的行为。在人性上真正能够升华到以死来达到彼此的真诚相爱,是一种人类最高的境界。丽江被誉为“殉情之都”而倍受民族学者们的青睐。为此,许多作家、艺术家都创作了以纳西族殉情为素材的文艺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及观众的欢迎。虽然,纳西族的“殉情故事”已经闻名中外,但是,到目前为止,对纳西族情爱文化中的“情歌对唱”全过程和真正的内涵底蕴却鲜为人知。

“众所周知,纳西族的社会发展史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它包括社会思维,社会知识和社会活动等一切领域知识,体现了纳西族历来是一个向往开明,进取向上的民族。是一个愿与各民族平等互利,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民族。而纳西族的恋爱文化又是个单向性的民族内部发展文化的一种独特文化,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实现自由婚姻为目的”。因为,过去而言,一对青年男女从“不相识到相识、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爱”的恋爱过程中,都用“情歌对唱”这种特殊的方式来交流彼此的思想感情。首先是“时授”或“谷气”,其次是“娥姆达”,最后是“弹口弦”。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纳西情歌三部曲”。

笔者通过对流传在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原生态情歌“谷器”、“时授”、“娥姆达”、“口弦调”等的多次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和研究后。发现在纳西族音乐文化中,情歌的文化内涵深奥,底蕴丰厚,涵盖了整个纳西族的情爱文化。是歌声才让他们走到一起的;是歌声才让他们成为永不分离的情侣;是歌声才让他们双双走进“玉龙第三国”去殉情。因此,笔者认为:纳西族原生态民歌“谷器”、“时授”、“娥姆达”、“口弦调”已贯穿了青年男女所经历的“相识、相知、相爱”的恋爱过程中包容了“纳西情歌三部曲”的文化内涵。

既然,纳西族情爱文化中的整个恋爱过程称为“纳西情歌三部曲”,那么何谓“情歌”呢?“情歌”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表现爱情主题的歌曲”。也是指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唱的歌曲。纳西情歌就是纳西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中演唱的歌曲。   “三部曲”又是指哪些呢?纳西族的恋爱过程也和人生的“成长、壮大、衰老”一样,都要经历“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它包含了一对情侣从不认识到认识,相互了解后才能结为伴侣,最后才会发展成知心恋人或走到一起组成幸福美满的家庭的整个过程中,它必须要走三个步骤。并以“时授”、“谷气”、“娥姆达”、“弹口弦”等“情歌”为载体去表达彼此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歌“三部曲”。

以下就是对“纳西情歌三部曲”的一点粗略介绍,不当之处,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第一部曲:只闻其声不见人 未见人影知人心

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不象现在的年青人那样直截了当的。而是把恋爱作为一种智力竞赛的场所,相互出题答对、意寄于调、心寓于词,拟物中有你,模景中有我,相辅相成,周而复始。形成了一部不朽的恋爱文化史,给纳西文化增添了润泽。

在纳西族情爱文化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第一部曲”,它是人生进入成熟期后,必须繁衍生息,传承文明的第一步。如果走不好这一步,对一个人的成长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时每个青年男女都从一个个不懂事的少男少女慢慢进入了生理上的成熟期,每个人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如男孩子嗓音变粗,长出胡子,女孩子则乳房开始长大,会腼腆羞涩。说明他们已经进入了具有生育能力的青春期了。这时无论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都要离开父母,走出家门,到社会上进行交际活动,同时结交一些异性朋友。这个时候就有一种想认识异性朋友的欲望。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欲望呢?纳西族有规定:到了十七、八岁的青年男女,父母都会支持他们到野外去耍朋友。耍朋友,纳西语叫“达括仔”、又叫“命若划”,意为“到野外去找朋友”。于是在野外有了年青人聚会的的场所,称为“相会台”,必须在离村寨较远的地方。

夜幕降临了,相邻的几个男孩子就一起到野外“相会台”去对歌耍朋友了。这个时候是不会见到异性朋友的。“当纳西族青年男女恋爱时,二者中间始终应隔着一条河或一座山坡,且阴阳是不能在初恋中相碰的。在初恋期间,男女双方谁也不会草率的表达出“爱你”的心灵,它要经过多少次的对山水田园,风土人情以及对动物雌雄的暗喻,让对方产生风生水起,神魂颠倒之效。只有在爱情关系发展到较深层次时,才会以爱神王国的意境遐想来刺探对方是半心半意还是一心一意的,最后才会露出真情”。

在“第一部曲”中,纳西族最常用的情歌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群体性的,用“时授”来对歌。“时授”是纳西语,它是一首较为原始的带有吟诵的纳西情歌。也是青年男女初恋时必唱的一首情歌。初次相会时,大伙都来到预定的地方后,用“阿伙伙”的吆喝声引起对面山岭或草坪里女孩子们的注意,如果对面女孩子也同样传来“阿伙伙”的回音,说明双方人员都到齐了。此时此刻才算真正走进了情歌“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曲”,就是“只闻其声不见人未见人影知人心”的一种特殊的意境之中。这时男方先主动用纳西族古老的吟诵调“时授”去对歌:“阿哥来磨剑,磨剑要磨利,剑磨不锋利,阿哥不转回”;男的唱完,女的马上答道:“阿妹来洗麻,洗麻要洗白,麻洗不雪白,阿妹不回家”。大家都用比拟、比喻等手法,喑示对方。只要找不到意中人,双方都不会随便回家。你一句我一句地对起来,热闹极了。一时整座山岭都沉侵在情歌的海洋之中。从情歌声中可以了解到对方有多少才华和水平,也可以了解到对方的人品等。有时双方才对了几句,由于对方不会说一些相亲相爱的话,反而说一些伤害对方自尊心的话,这类情侣就会马上停止对歌了。此时此刻,整个山岭都会静了下来。男女双方都只得扫兴回家。双方也只得又重新去邀约新的伙伴。

在对歌场上,有的年轻人就很会说话,尽说一些让对方高兴的话,这样的情侣才会越对越有劲,越对越有情。始终保持在相互尊重、相互爱慕之中,甚至在歌中还能听到暗示对方想见一面的欲望。这类青年男女的对歌就精彩极了,整个山岭里,只听到对歌的声音。时而是小伙子那狙犷豪放的声音,时而又是姑娘们那清脆明亮的声音。反来复去的,即使是深冬的长夜里,不知不觉就到了通宵。这时双方只得依依不舍地暂且回家。离别时还约好下次对歌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天在劳动休息时,各自都又回味着昨晚对歌的情景,那是青春年华中,最乐趣的事了。每每谈到这些时,小伙子或姑娘的脸上都会红通通的。虽然还没有见到过对方的相貌是如何?但从他(她)们的歌声中已经感觉到了彼此的心。

一旦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有了一定经验的青年男女们,吃过晚饭后,都从各自家里出发,来到“相会台”,开始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对歌。经过这种模式的多次交往,相互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彼此产生一种相见的欲望。于是在对歌中,把这种欲望用歌声形式传递给对方,待到对方同意后,约定一个见面的时间和地点。一般选在离村寨较远的且双方都较近的一块草坪作为正式幽会的场所。

除群体式的对歌外,还有一种个体式的“情歌”对唱,那就是用另外一首叫“谷气”的纳西情歌。“谷气”是纳西语,是一首山歌。在野外劳动中,年青人独自上山吹柴或割叶子的时候,由于没有伙伴,感到十分寂寞和孤独,因而想起了异性朋友,想起了压抑在内心世界的难言之情。于是唱起了如诉如泣的纳西族山歌“谷气”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另一座山坡上有异性青年的话,同样也会用“谷气”调来给这边对歌的。

“谷气调”是纳西族青年男女以对唱为主的一种吟咏形式。相互传达心声,倾吐心中的爱情。它那优美的曲调和生动的内容与和谐的吟唱来吸引和感染听众从而引起共鸣。“谷气调”那优美动听的诗句,象泉水一样喷涌出来。他们从清晨唱到黄昏,它表达了隔着山梁对歌时的感叹声。“谷气调”大多是歌手们即兴创作的,是歌手们灵感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是通过激情创作的语言艺术。这也应当算是纳西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形式罢了。“谷气调”中年轻人之间最喜欢唱的可能就是这首民歌了:“白鹤飞云间,只听白鹤鸣,白云遮白鹤,不见白鹤影”。至此,所谓的情歌“第一部曲”也就结束了。

从纳西情歌“第一部曲”中可以看出,纳西族青年男女的初恋是非常独特的,对一个情侣的了解,其它民族是先从外表开始的,然而文明智慧的纳西族则先从内心世界去了解对方的,这样的谈情说爱方式是十分高雅而文明的。它演唱的曲调也是纳西族原始音乐中的基本旋律——吟诵。它具有非常深厚的研究价值。在内容上,它要求严谨的逻辑顺序表达出有感而发有意而求的因果关系来;在形式上,要以一对一或小群体对歌对词,并且做到灵活多样,语言优美;在艺术上,要体现出以物拟人,以事拟人,含蓄委婉,隐喻比兴。

第二部曲:载歌载舞月色中 真情真意找恋人。

经过了“时授”、“谷庆”等用传递声音信息方式认识了某村某寨的异性朋友的大致情况后,按约定,他们都会穿上靓丽的服装,个个都打扮得非常漂亮。天一黑就打着手电筒来到事先约好的地方,参加面对面的情歌对唱。一路上大家激动万分,“阿伙伙”、“阿伙伙”的呼唤声不时飘荡在野外山谷里,是那么的清新。因为,过去纳西族都有规定:在村里、家里或大人面前是不准随便唱情歌的。且男女青年谈情说爱都要到野外去。所以刚从家里出来的青年男女就像脱僵的野马那样嬉闹在山间的小路上。不一会儿,双方的人员都到齐了。这时草坪上烧起了一堆熊熊的篝火,火焰把年轻人的脸庞都照得通红,相互间都看得一清二楚了。这时聪明人就借助火光,开始寻找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随着熊熊的篝火,大家把左手搭在前边这个人的肩膀上,右手插腰,按顺时针方向,围着篝火边歌边跳纳西族古老的情歌《娥姆达》。

为什么把这首情歌叫做《娥姆达》呢?其含意又是什么呢?《娥姆达》是纳西语民歌调名,是“可怜啊!多么可怜”的意思。它是以富裕人家养在家中的那只黄鹰,来比喻青年男女在旧社会包办婚姻制度的统治下,失去了自由恋爱。歌中这样唱道:“可怜啊可怜,可怜算黄鹰。丝线缝眼睛,不让看远方。铃铛拴尾巴,不让高处飞。皮线栓脚杆,不让远处飞”。喑喻了许多青年男女就像这只黄鹰一样天天关在笼里,不让自由飞翔。实际上就是对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的不满。所以在纳西族传统民歌中,《娥姆达》应当算是一首精典的情歌了。 《娥姆达》和其他纳西民歌一样,有它自己的特点和风格。从它的表现手法来看,可以说兼备诗、歌、舞的特点,三者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效果。

大家用《娥姆达》的音调旋律,踏着轻快的舞步,抒发着压抑在心中的情感。特别是在这种含蓄委婉的群体性的谈情说爱方式,与现代社会的都市文明生活中的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相比是非常高雅和文明的。

静静的夜晚,除了篝火和天上的星星,就是他们如痴如醉的情歌对唱了,真是让人难依难舍啊!特别是对歌时遇到双方实力相当的话。跳到通宵都不会有胜负,彼此只会埋怨时间走得太快了。在歌声里,时而听到姑娘们是怎样也想不到把自己许配给一个不喜欢的人,时而又有倾吐着彼此产生了爱慕之情等,内容都是含蓄委婉富于诗意的情歌。如:男方首先演唱的第一首情歌一般都是这样:“姆达喂姆达,姆达唱三句。莫说唱三句,也要唱一调。三月布谷叫,百花遍地开。阿哥和阿妹,都来唱一曲。宝剑闪金光,如果不常用,也会起生绣,到时来不及”。意为“阳春三月是百鸟争鸣、百花盛开的时节,也是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好时节。如果不会利用这个好时光,大家都会后悔的”。可见在情歌中,倾吐了许多人生哲理性的内容。此时具有一定纳西文化知识的姑娘们也会对上一曲对方满意的情歌。

如此进行了几番相聚或相会后,大家都走进了从“不相识到相识,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爱”的过渡阶段了。因此,这个时候是真正寻找自己心爱的意中人的好时节。这种场合,一般都是男方主动,一旦男孩子喜欢上一个小姑娘的时候,走过去故意把女方的帽子或围巾抢着跑了,这时,女方就装着不知道似的追了过去:“不要这样,我的东西拿回来”!实际上她心里是非常清楚并高兴的。因为她知道这位男孩子已经喜欢上她了,最后俩人都会来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男方就把抢来的东西还给女方后,邀约她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幽会并告诉了用手电筒为暗号。那时只要看到男方给女家方向照三下电筒光,女方就可以出来了。一对对青年男女就这样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异性朋友。到这里,纳西情歌中的“第二部曲”也就告一段落了。

从第一部曲“只闻其声不见人 未见人影知人心”到第二部曲“载歌载舞月色中真情真意找恋人。”就是青年男女恋爱过程中的巩固和发展。情歌对唱而言,已从原始的“吟诵”发展到了“歌唱”,并依托“舞蹈”这种特殊的方式,加深了彼此的印象。但它只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交活动,如果真正找到知已,找到自己心中的恋人,还须努力,还要往前走,走到“第三部曲”的时候,才会找到自己的知心恋人而达到意愿的。

第三部曲:悠悠口弦诉衷情  依依难舍在情中

在纳西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中,就从第一部曲“只闻其声不见人 未见人影知人心”到第二部曲“载歌载舞月色中真情真意找恋人。” 再到第三部曲:“悠悠口弦诉衷情  依依难舍在情中”时才能进入情爱世界里最有魅力和价值的时刻。那就是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彼此表达真正的爱慕之情,互赠礼物作纪念并结为终身伴侣等。这一过程在谈情说爱中是较为复杂的,也是让人兴奋不已的。因为一对情侣从“不相识到相识、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爱”中,必须走过一条十分艰辛的路。必须通过多次的各种方式的接触,才会走到一起的。

到了“第三部曲”的时候,彼此相爱的人们就不会再用歌声去对歌了,而是用一种叫“口弦”的乐器去弹奏一曲曲情歌。这种“口弦”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常用的一种特色乐器。有一片的,也有三片的,用竹片制作的和铜片制作的。纳西族常用的“口弦”则用竹片者较多。“口弦”在纳西族的情爱文化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起到了情歌演唱中的载体。

在银色的月光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只见俩个情投意合的情侣,坐在田埂边,用“口弦”这种古老而独特的乐器,弹起了优美动听的“口弦调”,倾诉着彼此间的心里话。说来也奇怪,纳西族先民在设计发明这种“口弦”时,声音特别的小,只有耳朵贴近弹奏者的口边才能听到弹奏的内容。非常高明,意味着不让第三者听到俩人世界里的秘密。一般的“口弦调”都和对歌一样,还是先由男方开始弹奏,弹奏时要用气流随着弹出的音乐节奏而唱道:“金竹做口弦,口弦有三片。一片出三音,三片出三音。三音奏一曲,悠悠动人心。今夜风光好,阿哥持竹片。手儿不灵巧,心想弹一曲。悠悠口弦情,献给意中人”。男方刚弹完,女方就接着弹。一旦遇到“口弦”高手时,双方都会沉侵在情爱音乐的海洋里。实际上一副小小的“口弦”已经包含了“弹、奏、唱、诵、打击”等交响乐的基本技能了。所以“口弦调”应当是世界上最小的一部“交响乐”。其内容都比群体性的对歌更细腻、更优美、更富有诗情画意。如“鱼水相会不分离,海枯石烂不变心”等。男女双方已经达到这一步是不容易的。这时有的情侣不会珍惜彼此建立起来的这份情感,相处不到几天就会分散。原因很简单,就是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恋爱关系,男方就去粗鲁地动手动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反感后,不欢而散了。 真正相亲相爱的情侣是可以回家过夜的,去哪家都行。但是许多情侣都非常贞洁,同床时都不会脱去外衣且在俩人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会随便动手动脚。如果无意间碰到对方,彼此都会不安宁的。男方而言,此时此刻把对方看作是一尊女神了。到了这种境界的青年男女才会成为永不分离的情侣。   白天,他们回到各自的家中去劳动,一到夜晚就会在一起,用优美动听的“口弦调”倾吐着彼此间的爱慕之情。通过多次的相处或相聚,双方真正成为知己后就相互可以赠送“戒指”、“口弦”、“鞋垫”、“针线包”等礼物而订婚了。

通过“不相识到相识、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爱”这一“情歌三部曲”后,应当是“有情人终成眷侣”而感到高兴和幸福的。但是,过去纳西族地区由于盛行“姑表结婚”等包办婚姻制度,很多情侣有缘无姻而离散了。如果有的情侣已经知道,对方父母答应嫁给某某而俩个情侣不能在一起的时候,俩人就会不知所措地抱着头痛哭起来。因为纳西族传统有规定:只要喝了“订亲酒”订了婚的人是不能随便改嫁了。所以喝“订亲酒”被称为“喝毒酒”。一旦女方家喝了男方家送来的“订亲酒”,意味着这个姑娘已经失去了自由,终生只能嫁给一个没有爱情的人。对于青年男女而言是非常痛苦的事。

过去,纳西族地区青年男女的这类婚姻就较为突出,于是,许多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在无法获得婚姻自由的时候,为了反抗几千年来封建社会这一包办婚姻制度,产生了“生不同眠,死时共穴”的想法,为了推翻这杯“毒酒”而双双弹(唱)着“情歌”到“玉龙第三国”去殉情。

“玉龙第三国”就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园”一样令人向往的地方。“殉情”纳西语叫“游无游史”意为在歌声的陶醉下去情死,也就是说双双唱(弹)着情歌相约至风景优美的地方去自杀。他们认为只有用这种办法才能双双走向理想的境界之中。所以,过去纳西族青年男女中有一方已经出现俩人不能在一起时,另一方就开始弹奏“游悲”了,“游悲”就是用在“殉情”中的情歌。内容都是这样:“人类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乐园里,饮水用乳汁,肉类当饭吃。锦鸡当晨鸡,狐狸当猎狗。白鹿当耕牛,老虎当骏马。那就是人们向往的地方;那就是天堂般的“玉龙第三国”。

这时,另一方已经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一旦进入弹奏“游悲”这部魅力十足的情歌的情侣们就难也返回了,因为彼此都已经陶醉在梦幻般的意境之中。因而纳西族地区都禁止弹(唱)“游悲”。都认为:只要是弹(唱)“游悲”的情侣都无法返回人间而去殉情了。可见纳西族情歌的魅力是如此神奇,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无法相比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纳西族是一个伟大、勇敢而多情的民族。

当然在纳西族情爱文化史上,已经发展到殉情的毕竟还是少数。但是过去许多有情人都不能成为伴侣而痛苦一辈子,也有一部分人是真正的从“不相识到相识,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爱”最后走到一起组成一个幸福家庭而白头偕老的。但是,这类青年男女的组合也是经过很多磨难才会走到一起的。与“第一、第二部曲”相比,“第三部曲”是整个情爱文化中,最有魅力和文化内涵的一部。它给纳西族情爱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它的音乐也不再是吵吵闹闹的“吟诵”或“歌唱”去对歌了,而是用一种富有诗意而高雅的,借助一种小小的乐器来抒发一对一的男女情侣彼此情感的“口弦调”,用这种古老而神秘的独特的恋爱方式把“难成眷侣”的对对知已带进了天堂般的世界里,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结束语:纵观“纳西情歌三部曲”中的“时授”、“谷气”、“娥姆达”、“口弦调”等情歌对唱及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从“相识、相知、相爱”的整个恋爱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纳西族的情爱文化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底蕴,而且是一部富有戏剧性色彩的神圣而悲壮的历史文化史卷;它自始至终渲染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深层次的理念;歌颂和赞美了纳西族情爱世界中真诚而美好的心灵;批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制度。

©版权说明:本文由用户发布,汉程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若内容存在侵权或错误,请进行举报或反馈

国学汉语

  • 字典
  • 康熙字词
  • 说文解字
  • 词典
  • 成语
  • 小说
  • 名著
  • 故事
  • 谜语

四库全书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