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中华大地不论天南海北,人们都按传统的习俗,用竹若叶包糯米粽子;用白酒加雄黄相饮,家家户户门口挂大蒜落蒲叶,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比赛。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说是起源于吴越民族(古代东南沿海的一个部落)举行的古代对龙图腾崇拜活动的演变;一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吴国大夫伍子骨;另一种最为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其实,端午节这一风俗的形成,是各地风俗的相互吸收融合的产物,它是随着历史的向前发展而不断改变其内容,最后才形成了具有全国普遍性的盛大节日风俗。
大家知道,端午节除吃粽子之外,最大的一项活动便是为了纪念屈原的“龙舟竞渡”。其实,赛龙舟这一风俗,早在屈原之前已广泛流行了。古代的吴越先民,对龙非常崇拜,为表示自己是“龙的子女”,每当五月初五这一天,都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典龙的活动。他们在独木舟上刻画龙的形象,比赛时,鼓乐齐鸣,热闹非凡。此后,吴越先民的龙舟游戏,又流传到我国的其他地方。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出了一位大文学家、诗人屈原。他是楚国的三闾大夫,是一位极有远见的政治家。曾屡次三番劝楚怀王联合齐国共同抗秦。可是楚怀王是个糊涂虫,听信馋言,最后连自己的性命都丢了。屈原的政治主张不但不能实现,反遭排斥打击,曾两次被流放。
屈原在流放中,经常与贫苦的人民大众在一起,他深知人民的痛苦,怀着忧国优民的心情写下了著名的诗篇《离骚》,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在屈原62岁之时,当他得知楚国已亡时,伤心得放声大哭,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夭,抱起一块大石头,跳到汩罗江里去了。汩罗江边的渔民们,得知屈原含恨跳江的消息,赶紧划船相教。可是汪洋大水,一望无际,人们在汩罗江上寻找打捞了半夭,也没见人影。渔民们非常难过,他们面对江面祭祀,把竹筒子里的米饭撒在水里,不让鱼吃屈原的身体,以表示对屈原的思念和崇敬。
到了第二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在屈原投江周年之际,又划了小船,用竹筒子盛上米饭撤在水里祭祀屈原。可是,在汩罗江住着一条蛟龙,把人们投给屈原的米饭都吃掉了,有人想了个办法,用楝树叶把米饭包起来,缠上彩丝,投入江中,因为蛟龙害怕楝树叶和彩丝这两样东西,人们又能很好地纪念屈原了。
“蛟龙偷食”这一传说,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它还是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对这位爱国诗人的怀念。后来,人们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夭,都用竹叶、粽叶、芦苇叶包粽子,在南方水乡还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以示怀念。当然,粽子还是端午节的主要节日食品,最重要的是,端午食粽子与屈原紧紧联系在一起,到端午,吃粽子,谈屈原,大讲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今天端午节的主要内容和话题。
端午的粽子多为家家户户自己包裹。一般在五月初一便开始准备包粽子所用的原辅料,如购糯米,买赤豆、猪肉、火腿、枣子、玫瑰酱等。初三上午早早出门到菜场购买粽叶。粽叶因各地不同而异,北方以芦苇叶为多,南方以著叶为多。粽叶又有新鲜和干的两种,新鲜粽叶是刚摘割下来的,色碧清香,一般人家都买新鲜的粽叶。干粽叶是隔年摘割后晒干的,色黄,清香味也淡。